目前分類:聞熏佛法正知見 (188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略說各種念佛法門1/3 (有相的念佛)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下)5/5-「禪宗所悟的心就是第八識」


 

接下來談:「禪宗所悟的心就是第八識」。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用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第八識,於一念相應找到第八識,現前觀察共有八個識。所以古德說得好:「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裏把帳開」。「八個兄弟共一胎」指的就是八個識。「一個伶俐一個呆」,「伶俐」的就是指末那識,「呆」的就是指第八識,祂離見聞覺知;「五個門前作買賣」指的就是前五識,祂在現前境界作分別;「一個家裏把帳開」指的就是意識。當菩薩找到第八識時,可以現前觀察祂分明顯現,正如一首偈說得好:「頭角混泥塵,分明露此身。綠楊芳草岸,何處不稱尊」。儘管祂的頭、祂的角沾滿了泥土,沾滿了灰塵,可是祂還是分明的顯露;不管在綠色的楊柳樹下,芬芳的草地上,乃至在岸邊,祂都是唯我獨尊——何處不稱尊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下)4/5-三轉法輪都是在講第八識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下)3/5-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是蘊處界及萬法的根源,「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下)2/5-唯一佛乘是大乘法,大乘是佛說,若毀謗說「大乘非佛說」,未來要受無量苦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下)1/5-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760513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上)6/6-佛說八識論,才有第八識可證;若主張六識論者,是在謗佛,是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

  


又有人主張:能見、能聞、能嗅、能嚐、能覺、能知之性,就是六識的自性,就是真心。這樣的說法,也與佛所說的顛倒。為什麼?因為六識的自性,是依於六識而有,不能自外於六識。前面已說,六識是虛妄法,更何況是依於六識而有的自性,更是虛妄法。此外,在重度麻醉的時候,這六識的自性究竟到哪裏去了?統統不見了。由此可知:依於六識而有的自性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上)5/6 -密宗所證是生滅法的意識心,不符 佛所說「開悟」是證「不生不滅」的常住真心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上)4/6-引經據典說明「第六意識心」不是「開悟者要親證的真實心第八識」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上)3/6-五祖告訴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緣覺則是從十因緣、十二因緣觀察。首先是從十因緣來觀察來逆推,也就是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往上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知道有個「識」,這個識就是「入胎識」,絕不是意識,唯有入胎識能夠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長,這個入胎識就是 佛所說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因為無法再超過,所以只好順推回來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一一檢查的結果完全正確無誤啊。接著,再從十二因緣觀察,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名色會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有這個「識」的關係,這個識就是過去世的識陰六識,才會有今世的名色出現;而過去世的識陰六識的出現,乃是過去世造作了種種善行、惡行的緣故,而有過去世的識陰六識的出現;然而會有過去世的種種善行、惡行的造作,是因為有無明的關係。知道有無明以後,已經推究到頂,無法再超過,因此只好順推回來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一一檢查結果完全正確無誤。由於緣覺知道,十因緣的「識」是指入胎識,不是識陰六識;十二因緣的「識」是過去世的識陰六識,而不是入胎識。這兩種是不同的,應該要加以分別,以免誤解佛法而與佛道越走越遠。然而,緣覺所觀察的都是在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雖然他知道有個入胎識,可是這個識在哪裏,他不知道;但也如同阿羅漢一樣,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願意將自我消失,不願意在三界現身意,因而滅盡了五陰十八界而入無餘涅槃。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上)2/6-成就佛道主要關鍵在七住明心開悟,是外門、內門修六度萬行的分界點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上)1/6-開悟是親證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



上一個單元,由正圜老師主講修集大乘見道所需的福德資糧。今天講的是「佛菩提道首重開悟」——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請各位菩薩翻開課本《成佛之道》第28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之實修與念佛3/3

 
凈土中人常常這樣講說:「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什麽這樣講呢?因為念佛能夠讓修學的人得到無量的功德,並且能夠經由不斷的思惟繫念佛的功德,因為這樣思惟繫念之後,就能夠讓修學的人,自己發起了謹守佛所制的種種的禁戒,並且讓修學人,發起了要實際的履踐種種的善行,這樣子過著清凈行。那麼藉由這樣子思惟繫念佛的種種功德,就不會造作惡業,惡業不造作,種種煩惱的那個結就可以漸漸的去消除、去消解,自然而然的就消滅了原來曾經在過去八十億劫那麼長的時間,所曾經造作的像恒河沙那麼多的這些的罪業,像恒河沙那麼多會導致學佛人在生死大海中沉淪流轉的罪業。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法之實修與念佛2/3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正覺同修會的 平實導師開示:「從一個具足的凡夫要進入到見道乃至修道位,必須要有一段收攝心念的過程,如能加上至誠心則更好。」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之實修與念佛1/3



我們在上一個單元當中,為大家說明「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實證三乘菩提,就是要永遠的出離三界輪迴之苦,也就是要證得解脫的智慧以及實相的智慧,最後要成就佛果。這些果德的親證,都必須要經歷長時期實修的過程,因此佛法當中,施設了很多讓修學的人能夠一步一步實修親證的次第。我們就用信、進、念、定、慧,這個「五根」、「五力」來加以說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十善業道6/6


 

在說完口四業之後,我們繼續來說明意三業,也就是貪、瞋、癡。什麼叫作「貪」呢?所謂貪,就是指對別人的財物生起了貪愛之心,想要把它變成自己所有,這就是貪的根本罪。而貪的方便罪則是說,在起了貪得的心以後,心中就施設方便,想要把別人的財物變成自己所有,這就是貪的方便罪。在思惟過後,隨即付諸於行動,果不期然別人就把財物送到自己的手上來了,這就是貪的成已之罪。甚至於有的人,在貪得財物之後又到處去宣揚炫耀,一點都沒有慚愧羞恥之心,這也是我們常常可以看得見的事。

意業的第二個業道是「瞋」。意業所造的瞋就是想要辱罵別人,或者想要打人,這叫作故瞋。菩薩如果故瞋其罪極重,因為會斷了與眾生的法緣,有時候甚至於會斷了眾生的法身慧命——他為了要抵制你而造下謗佛謗法的大惡業。所以,菩薩如果故意起瞋,而對別人惡口罵詈,這個罪是非常嚴重的。菩薩如果犯了故瞋之罪,在生完氣以後,應該要趕快跟對方和解,不要把這個種子留到未來世去,因為這樣會對未來這個道業產生非常嚴重的遮障。假使菩薩生起了瞋心,想要打人罵人,那就是故瞋的根本罪已經成立了;接著就施設許多方便,譬如說:拿取石頭或者棍棒來恐嚇對方,想要讓對方降伏,那就是故瞋的方便罪成立了;後來果真氣極了,就打了下去,那成已之罪也就成立了;甚至於嚴重的話,在對方求饒的時候還洋洋得意,沒有絲毫的慚愧與悲心,這樣就具足了故瞋的根本、方便與成已之罪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十善業道5/6


 

在說過妄語之後,接下來,我們說明口四業的第二是兩舌。什麼叫作兩舌呢?所謂兩舌就是以不如實的言語去挑撥雙方,使雙方不能再和合相處,這叫作兩舌的根本罪。兩舌不僅在世間人互動之中常常可以看見,在學佛人之間也同樣可以看得見。譬如說我們在敘述某件事情的時候,不照事實的真相去講,而是用隱瞞的方式挑撥兩個人,破壞雙方的和合;或者講話的時候故意要隱瞞一部分,譬如說掐頭去尾只講中間一段,或者只是講起頭與結尾,而把中間的部分給省略了,讓別人產生誤會,這都是根本罪與方便罪成就了。也有一些人講話常常誇大其詞,或者加油添醋來強調自己所說的是事實,但目的就是要挑撥是非,其實都沒有那回事。譬如當他兩舌之後,如果有人勸雙方要和好,他就不斷的主張說:「不應該和合啦,對方實在是太可惡了。」這樣就具足了兩舌以及破和合僧的根本罪與方便罪。後來果真讓他挑撥成功了,雙方從此沒有辦法再和合相處,這就是兩舌的成已之罪。如果兩舌兼有破和合僧的話,這可是菩薩戒中的極重罪啊。學佛的人對於這個部分,應該要特別小心,要謹慎口業。

在談過妄語、兩舌之後,我們繼續來說明什麼叫作惡口。在菩薩十重戒中有故瞋,這故瞋和惡口有關係。大致上來說,惡口有兩種:第一種是大聲的叫駡,或者是說聲音不大,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和顏悅色的,但是講話的語氣卻是尖酸刻薄,這也是屬於第一種的惡口;第二種惡口是臉色大變,他不跟你大聲講話,但是板起凶惡的臉孔,臉色鐵青來和你說話,這也叫作惡口。又譬如,講話大聲叫罵,或者以三字經啊五字經來罵人,那當然更是惡口了。如果話已經說出來了,由於這些話,都會讓人覺得十分的難堪,因此惡口的根本罪就成立了。那什麼是惡口的方便罪呢?譬如說聽到別人做了不好的事,自己沒有事先去求證,結果就加油添醋一番,要讓別人覺得那個人實在是「十惡不赦的大壞蛋」,如果心裏只是這樣想,還沒有付諸行動,那就叫作惡口的方便罪;但是如果遇到了另外一個人,而開口把話說出來了,這就是惡口的成已之罪。在修行團體當中,兩舌和惡口都是很容易違犯的,我們應該要特別小心才好。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十善業道4/6

 

在上一集中,我們談到淫欲的一些現象,也知道淫欲所產生的許多過患。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如何來觀察淫欲的無常和虛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十善業道3/6

 

然而眾生為什麼會去犯偷盜罪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不相信偷盜會帶來嚴重的果報。我們來舉述《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三作為說明,經中說: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十善業道2/6


 

其實這十惡業道就是十善業道,它們只是一體的兩面。不造惡的一邊,就成為另外善的一邊,所以十惡業道不做,反過來就是行十善業道。譬如說,殺害眾生就是惡業道,我們如果不去殺害眾生,因為不殺的善業,將來就會往生到善道去。又譬如眾生偷盜,而我們不偷盜,這就成就了善業,將來也可以往生到善道。所以說,十惡業道與十善業道是二而一,是一而二,只是作與不作的差別而已。那麼到底什麼是善業呢?什麼是惡業呢?往往是眾說紛紜,不是大家的認知都一樣。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由於眾生無量世以來所熏、所習之不同,所以產生有種種不同的想法與作法。因此,能夠如理作意的瞭解十善業道與十惡業道的意涵,就顯得非常的重要。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這十惡業道的詳細內涵。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