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上)1/4-
三乘菩提有「共」與「不共」的地方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個單元講的是「佛菩提道首重開悟——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今天講的是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請各位菩薩翻開課本《成佛之道》第13頁。
佛菩提有二個主要道——解脫道、佛菩提道,它含攝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佛菩提。
聲聞菩提是以四聖諦為主旨,以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以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進而觀察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以後,就將我見、疑見、戒禁取見這三縛結斷除,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將我所執、我執斷除而成為四果的阿羅漢,就可以入涅槃。然而阿羅漢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阿羅漢入了涅槃到底是不是斷滅空?因為有所疑,就去請問 佛,佛就告訴阿羅漢:阿羅漢入了涅槃,並不是斷滅空。由於聲聞人相信佛語開示,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就入了無餘涅槃。所以聲聞僅是了知蘊處界虛妄而已,並未觸及生命實相。
緣覺菩提則是從十因緣觀察,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往上逆推,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因為有個識。這個識就是入胎識,這個入胎識能夠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長,這個入胎識也是 世尊所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因為不能超過這個識,只好從十因緣這個識順推回來,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檢查的結果完全正確無誤。
佛菩提則是需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那才能成佛。哪五十二個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也就從十信開始建立對佛的開示產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圓滿後轉入十住位。於初住開始布施,二住持戒乃至五住修禪定,於五住位圓滿轉入六住位;於六住位修般若,建立佛法的正知見——所謂的五蘊十八界虛妄,有一真實心不虛妄,祂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等等,於六住位熏習圓滿後轉入七住;依照善知識所教導的參禪正知見去參禪,於因緣成熟時,破參明心找到了第八識,發起了般若的智慧,以及依第八識的立場來觀待蘊處界虛妄,再加上善知識攝受,圓滿七住,轉入八住;由於菩薩精進的結果,轉入到十住,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培養看話頭的功夫,修集廣大的福德,於因緣成熟時成就了如幻觀,圓滿十住位進入了十行。於十行位圓滿成就了陽焰觀,轉入了十迴向位。於十迴向位圓滿成就了如夢觀,轉入初地。於初地滿心就可以慧解脫而不取證,繼續留惑潤生;到了三地滿心前,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於三地滿心,就可以取證俱解脫而不取證,故意留惑而潤生;到了六地能夠證滅盡定,所以仍不想取無餘涅槃,到了七地念念入滅盡定,這時候心寂靜的結果,就想入無餘涅槃,這時佛就出現了,傳授這個菩薩一個三昧,叫作「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這個三昧勝過菩薩以前所修學的種種三昧,所以菩薩樂於修學而不入無餘涅槃。到了等覺,以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不管內財外財祂統統布施,為了成就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於百劫圓滿之後上升天上,於天上觀察人間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見佛性,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也就是說,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智慧,以及斷煩惱,才能成就。
綜合上面分析結果,三乘菩提有「共」與「不共」。共的部分是,三乘菩提行者同觀蘊處界虛妄,也就是三乘菩提行者都有解脫德;不共的地方是,菩薩找到第八識及發起了般若的智慧,有了法身德及般若德,這二德是不共二乘人。由此可知,佛菩提道主要關鍵在明心見性,它是外門修六度萬行、內門修六度萬行的主要關鍵,這個部分是不共二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