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上)2/4

-成佛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福慧雙修,不是坦特羅教只靠觀想就能成佛

 

但是明心見性與今天要講的「佛菩提道宗通與說通」有什麼關係,則是我們要探討的地方。如同以往,引經據典來加以說明。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開示:「三世如來有二種法通,謂說通及自宗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解釋如下:三世如來有二種法的通達,就是「說通」與「自宗通」。「說通」就是說法的通達,有人無我智、法無我智二種。人無我智指的是五蘊十八界沒有真實我的智慧。法無我智是觀察依蘊處界而有的諸法,沒有真實我的智慧。由於五蘊十八界亦屬諸法所攝,所以法無我智比人無我智更深、更廣。「自宗通」就是宗門的意旨通達,即是大乘見道的明心見性,又名宗通。

 

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開示:「謂我二種通,宗通及言說,說者授童蒙,宗為修行者。」(《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三)解釋如下:宗通就是宗門的教示,乃是為真正的修行人而說的第一義諦法,也就是明心見性。說通就是接引及度化初機人,猶如啟發佛法中的童蒙,建立佛法的正知見,為證悟作準備。原來佛菩提道的明心見性,就是宗通。然後以宗通的法,教導學人未來能夠明心見性,這就是說通。

 

接下來要詳細說明「宗通」與「說通」的內涵。

 「宗通」就是大乘見道的明心見性。首先談明心的部分,是菩薩用參禪的方式,於一念相應找到了第八識。正如《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

【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解釋如下:由十信位開始修行,對佛開示具足信心後,轉入十住位,到了六住位熏習般若的正知見,於般若正知見熏習圓滿後,轉入七住,於參禪時,正確的觀行現在前,親證了生命實相找到了第八識,又經過佛菩薩加以攝受,得以圓滿七住,常住不退,在此之前,稱為退分菩薩。

 

從這裏可以證明,明心就是七住菩薩。如果有人不承認明心的菩薩就是七住菩薩,名為不懂佛法者。又,如果有人主張:「明心後是不會退失菩提心。」你就知道他根本不懂佛法,因為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曾開示:「菩薩明心後仍然會退菩提心。」如經文所說:

 

【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一)

 

經典告訴我們:如果沒有善知識攝受,少者一劫,多者十劫,一定會退失菩提心。因此,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過去曾經明心過,但因為沒有遇到善知識攝受,遇到惡知識而退失菩提心,因此退入凡夫不善惡中,無法成為習種性人。因此,如果有人主張「明心後是不會退失菩提心」,你就知道他對佛法懵懂無知!

 

當菩薩明心找到第八識,發現祂本來就在,而且八個識在一起。有一首偈說得好:「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裏把帳開。」「八個兄弟共一胎」指的就是八個識;「一個伶俐一個呆」,伶俐指的就是第七識,呆的就是指第八識,祂離見聞覺知;「五個門前作買賣」指的就是前五識,祂在現前境界作分別;「一個家裏把帳開」指的就是意識啊。菩薩明心後,對禪宗的公案、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經典漸漸看得懂了,然後以真見道的總相智為基礎,深入相見道的別相智,於別相智圓滿,深入諸地修道種智,最後圓成一切種智的究竟佛。

 

然而,坦特羅佛教只靠觀想就能成佛的說法,非常荒唐!因為坦特羅佛教所有修行法門都以觀想為基礎,不能自外於觀想法門。譬如坦特羅佛教所謂的「觀想天身法門」,藉著觀想自己有廣大的天身,於觀想成就後,自己就有廣大天身,然後以此觀想所成天身,作為將來成佛之準備;乃至觀想自己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自己就是佛了。這樣的說法完全違背 佛的開示!因為 佛告訴我們:成佛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智慧,以及斷煩惱,才能成就。所以,坦特羅佛教只靠觀想就能成佛,那是非常荒唐的說法!那是誤導眾生的大惡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