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聞熏佛法正知見 (188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這個五陰的內涵我們剛才是舉例略說,接下來我們再進一步看看每一個陰裏面的內涵。
 
當然我們首先要看到色陰,因為色陰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很直接的能夠察覺到的,因為我剛才就講色陰最簡單的界定,就是跟我們的身體相關;因為每一個人從小到大,對這個身體可以說再熟悉不過,所以我們要從色陰開始看起。那麼色陰呢,我們剛才概括的說就是跟身體所相關的一切,我想大家在聽到這樣講的時候,應該很容易理解:我們的骨骼、內臟這些事情,當然是屬於色陰的一部分;如果談到我們的血液,或者是在我們身體裏面流動的這些水分來講,這些東西當然我們也可以很輕易的理解到說,它必然是屬於色陰的一部分,因為它都跟我們的色身,跟我們的身體有關係。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7〈22 十地品〉:
「菩薩行大海  難動不可盡
 發心出世間  得入於初地
 二地淨持戒  三地修諸禪.....
」(CBETA, T09, no. 278, p. 577, c20-22)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五陰到底是怎麼樣來函蓋所謂的我呢?

這個就如同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觀眾,當您現在正在聽我在說話的時候,您正在聽的時候,其實您已經有一個具足的我在運作了。
比方說,您坐在電視機前面能夠坐著,然後在聽我在說這些事情的時候,您是一定有一個「色」身在支撐著,並且有色身的能量,讓你能夠不疲憊繼續的聽聞。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方法,我們說:要斷我見的話,就是要把這個世間人一般都覺得說「我」是一個恆常存在的實體,所以斷我見的意思就是要破除這樣子錯誤的認知。問題是說世間人覺得是「我」的東西呢非常非常多,變相非常非常多,所以你如果要一一的去分辨、一一的舉證、一一破除的話,那麼應該是曠日廢時的。所以在這方面來講,佛其實很善巧方便,很慈悲的告訴我們:你如果要觀行「我」的種種的話,就應該要從「蘊、處、界」的眼光來觀行;但蘊處界又以這個「蘊」作為一個初入門比較容易掌握的地方,所以我們接下來就?看看這個「蘊」。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講次裏面,我們跟大家講了:關於三縛結關於我見,並且跟大家講了我見裏面最關鍵的是意識,並且我們也跟大家介紹了幾種可以簡單判辨、判別是不是意識的方法。這些方法可以讓我們:比方說面對一些修行人在闡述他的境界的時候,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用上個講次所講的方法呢,我們就可以直接去判斷這裏面是不是有一些可疑的地方,避免我們一開始就是直直的去信受去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接下來要探討一下,三乘菩提有沒有一個核心呢?沒有錯!三乘菩提它有一個核心,這個核心就是所講的八識論。也就是說在探討我們有情,每一個生命都有八個識,也就是要有眼睛的眼識,同樣還有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除了前面這六識之外,還會有第七識末那識,也就是意根,還有第八識,叫作如來藏,或者叫作阿賴耶識!也就是說我們有情,就是具有這八個識,可是一般人都只知道六個識。也就是說都只是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可是對於這個第七識跟第八識,都不了知,那我們佛法就是要探討這個問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一個眾生都有自己的「摩尼寶珠」,而我們的五陰身其實就是在自己的「摩尼寶珠」上面生生滅滅、起起落落。五陰的色身以及見聞覺知心有生滅、有起落,但是那顆「摩尼寶珠」祂是不生也不滅的,祂是永遠那麼樣的清淨,如金剛一般。那麼由這樣的認知當中來消除我們對依這個五陰而說有生死、有煩惱的那個苦以及恐懼。所以說學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摩尼寶珠」,讓自己不只是有解脫的智慧,也要讓自己有實相的智慧。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705544

 
解脫道是許多的有情在痛苦中所產生的念頭,希望能夠依憑著智慧的教導,然後有智慧的人來開導他,然後離開這個痛苦,所以一切的眾生都是以苦為師的。然而這世間卻有許多人並不清楚真正的解脫是什麼,他也不知道解脫最後的終點是什麼。我們今天就根據佛法——佛陀的教誨,來告訴大家真正的解脫是什麼。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705541

佛教跟其他的宗教信仰究竟有什麼差別?用這樣的探討來加深諸位菩薩對這個信念的理解。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對佛經上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常常產生誤會,以為山河大地、植物等無情也可以成佛。

 其實無情是不能成佛的!因為山河大地、植物沒有心,沒有第八識如來藏,沒有意識、意根,所以才稱為無情,與我們有情眾生是不同的。

至於「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這句話真正意思是什麼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的目的(3/3)-影像與鏡子

那麼我們以佛法上來講,祖師這樣講說:「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的目的(2/3)-影像與鏡子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學佛的目的(1/3)-學佛轉變認知的情緒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陀出現在人間時,是人間唯一親證涅槃與佛菩提的人


「古時一直存在著探究真我的種種說法。有世間智慧的人,都會去探究生命的真實相,因為他們看到識陰六識是所生法,是依他法為緣方能出生的,而且常常處於苦樂受中不得安住無憂。也曾經探究一個事實:凡是會斷滅、會中斷的法,若能再度生起運作,背後一定會有一個執持祂的種子、能使祂再度出生、現行的法;而那個背後的法一定是常住而不生滅、自性離染而不會改變自性的心。由此緣故,古天竺外道不斷的探討覺知心、作主心背後的真實心;但因為人間還沒有真正的善知識出現,所以都只能依於不如理作意的思惟所得的邪見,以種種想法去主張世間萬法背後的真相,但是都因智慧不夠以及不如理作意的思惟,所以無法親證真實法。直到後來 佛陀出現在人間時,是人間唯一親證涅槃與佛菩提的人;在 佛說出解脫與成佛的真實義以後,才有人跟著親證及弘揚。

所以,外道神我的探討,立義是正確的,他們主張「生滅性的意識心背後,一定有一個常住不滅心」的說法也是正確的,問題是他們永遠都無法親證,所以對神我、真我就有了種種不同的說法;有說神我有覺有知,有說神我無覺無知,有說神我就是直覺,有說神我不是直覺,有說神我能返觀自己、了知自己,有說神我不能返觀了知自己,……種種說法不一而足;………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識的性質(3/3)


  
相對於來講意識有這些我們剛才講的——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以及祂平常就會常常斷滅的這個特質來看,我們再來看看,我們談到本心;我們談到了比方說我們談到了要走佛菩提道、將來要能夠成佛這件事情來講,我們說必須要開悟明心,因為開悟明心才是成佛之道的第一步。那我們談到要開悟明心的時候,明的那個心到底是什麼心呢?一般來講我們都把祂叫作:明白的是我們的本心——要追求、要證悟我們的本心,那這個本心呢絕不是意識。絕對不是意識,因為本心的性質跟意識是非常明顯的差別比方說我們剛才說意識會分別六塵,會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可是本心呢是永遠都不會——永遠都不會去分辨我們目前的境界,永遠都不會跟五別境心所法相應的。這個也就是呼應到我們在《維摩詰所說經》裏面看到的:「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維摩詰所說經》卷一)《維摩詰所說經》裏面講的「諸入不會、不合」,這個就剛剛好跟我們剛才講的意識的性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所以這個就是告訴大家要證悟本心的話呢,絕對不能夠落入意識的分別境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識的性質(2/3)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識的性質(1/3)


三縛結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所謂的「我見」,而我見又以「意識」最為重要,如果我們能夠認清楚意識的特質的話,那就比較有機會能夠把我見斷得徹底,所以我們在這個講次裏面要繼續來跟大家說「意識的特質」。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遠到底是什麼?」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太極()──老子《道德經》中所說「其中有精」的精,究竟是什麼? 


 

所謂「太」就是超過意思,「極」是究竟的意思,所以太極就是無極,無極是說再也無法超越它了!然而無極或者太極究竟是什麼呢?道家對此始終是渺渺茫茫一無所知而作猜測,終究對衪覺得窈冥黯淡而始終無法猜測,所以才會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因此說,老子《道德經》中所說「其中有精」的精,究竟是什麼?道家修行者自古至今始終都找不到那個真精,但我們卻可以找到,那就是如來藏金剛心。所以說太極或者無極,根本其實是真相識如來藏:「根本實真識。」他們道家找不到的真精就是《楞伽經》 世尊所說的真相識。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