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聞熏佛法正知見 (188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行十善業道3/6

 

然而眾生為什麼會去犯偷盜罪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不相信偷盜會帶來嚴重的果報。我們來舉述《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三作為說明,經中說: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十善業道2/6


 

其實這十惡業道就是十善業道,它們只是一體的兩面。不造惡的一邊,就成為另外善的一邊,所以十惡業道不做,反過來就是行十善業道。譬如說,殺害眾生就是惡業道,我們如果不去殺害眾生,因為不殺的善業,將來就會往生到善道去。又譬如眾生偷盜,而我們不偷盜,這就成就了善業,將來也可以往生到善道。所以說,十惡業道與十善業道是二而一,是一而二,只是作與不作的差別而已。那麼到底什麼是善業呢?什麼是惡業呢?往往是眾說紛紜,不是大家的認知都一樣。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由於眾生無量世以來所熏、所習之不同,所以產生有種種不同的想法與作法。因此,能夠如理作意的瞭解十善業道與十惡業道的意涵,就顯得非常的重要。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這十惡業道的詳細內涵。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十善業道1/6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到要修集大乘見道的福德資糧——包括要歸命三寶、供養三寶、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以及修十善業道。我們為什麼要修十善業道呢?那是因為菩薩在漫長的修道成佛當中,必須要有許多善緣的幫助,才能減少修道過程中的障礙,也才能使得我們的成佛之道得以順利的進行。因此,每一位菩薩都應該要勤修十善業道,以迅速的增長和累積自己的福德資糧,以作為進修佛道的基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福德資糧概說3/3

 

話說回來,菩薩為什麼需要慈心不殺呢?我們常常聽到有些人會說「那些雞啊、鴨啊、牛啊、羊啊,不就是生來就要給人們吃的嗎?」欸!乍聽之下,好像也有道理,但是我們仔細想想看:這些雞、鴨、牛、羊,牠們是什麼呢?牠們是從哪裏來的呢?牠們真的是要來給人吃的嗎?各位菩薩,其實這些雞鴨牛羊,牠們也都是如來藏所變現的喔!牠們之所以會顯現出這樣的相貌,其實都是因為往世在當人的時候造了惡業,所以下墮到畜生道來酬償往世的業果。意思是說,有情眾生在三界六道當中輪迴,無量世來,彼此都曾經互為父母、子女,或者是兄弟姊妹、親戚朋友呢,今生我吃你,來生你吃我,如此輾轉的吃來吃去,恩恩怨怨何有了期啊!

菩薩之所以要慈心不殺,最主要的就是要斷後有的業種。如果我們今生不去殺害眾生,不去吃眾生肉,就不會和眾生結惡緣,未來生也就不會為了酬償業果,而被他所殺、被他所吃。我們都知道,菩薩從大悲中生,生生世世常住世間行菩薩道,自度度他直到成佛。因此,菩薩就不應該與眾生結惡緣,互相殺害。我們如果殺心不除,多行殺業,未來世難免會有五陰被殺的果報現行,甚至於互相欺淩,互相食啖,互相遮障,導致無法順利的學佛,何況是要求成佛之道明心與見性的菩薩大法呢!因此我們說,一個想要真修菩薩大道的人,都應該要慈心不殺,要護念有情眾生,這樣才能免除未來世的不可愛異熟果報。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德資糧概說2/3

 

在談過孝養父母之後,接下來,我們再來說明有關奉侍師長的重要性。各位菩薩,我們從小到大,不管是生活也好,求學也好,或是為人處事,莫不是因為師長的教導,我們才得以順利的成熟長大。因此,師長對我們有恩,所以我們應當要:「給侍所須、禮敬供養、尊重戴仰。師有教敕,敬順無違;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如果以佛法的修行而言,一個菩薩想要在正法中能夠見道得法,全部都得仰賴師長的教導和攝受,不僅是悟前如此,悟後的進修更是如此。如果我們對師長的態度,都能夠虔誠恭敬,那麼對師長的教誨,自然也能夠信受奉行,能夠如法修學。假使能夠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被慢心所遮障,修行自然就容易有所成就了。相反地,如果我們對師長不能恭敬奉侍,那麼學法就沒辦法得力。有些人則是因為信心不足而不能奉侍師長,對師長起慢心,假使是這樣的話,那麼師長雖然有所傳授和教導,我們也總是陽奉陰違,不能如法去履踐,當然就會使得自己的道業從此停滯不前,沒有辦法往前推進。所以說,想要求大乘見道的菩薩,對一切教導我們世出世間法的師長,都要能夠恭敬奉養,隨順師教。如果能夠這樣如實的做,那麼慢心自然就能夠漸漸的消除,當我們的心地漸漸轉為調柔淳厚的時候,見道的因緣也就漸漸成熟了。

各位菩薩,孝養父母、奉侍師長雖然是很簡單的做人道理,但是要確實做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下來,我們要繼續說明慈心不殺對修道的影響。《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卷一云: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德資糧概說1/3

天這個單元,我們將為大家介紹:大乘見道所需的福德資糧。

各位菩薩,我們都知道,大乘菩薩的入道之門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後,才能進入大乘佛法的修道之門,也才能開始內門廣修六度萬行。然而在求明心見性之前,除了必須建立正確的佛法與禪法修證知見以外,還要鍛鍊參禪所應該具備的功夫,以及具有簡擇真正善知識的能力,並且還要培植福德籌集見道資糧。也許有人會問說:「要求大乘見道明心見性,為什麼一定要培植福德資糧呢?」各位菩薩,我們打個比方,各位就會比較容易瞭解。譬如說,我們想要蓋一棟像台北101那樣高的大樓,那麼請問大家:「我們是不是就直接蓋最上面的那一層就可以了呢?或者我們可以從第五十層開始蓋起呢?」相信大家都會搖搖頭說:欸「你是不是在開玩笑啊!」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房子想要蓋得多高,地基就得向下打得多深。絕對不可能是要蓋一百層的大樓,卻直接可以從地面上蓋起,而不用向下把地基打好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介紹完聲聞乘與緣覺乘解脫道的修行以後,我們繼續來介紹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佛菩提道所修證的是法界實相的智慧,也就是第二、第三轉法輪所說之般若。般若分為總相智、別相智和種智,般若總相智和別相智,也就是《大小品般若經》以及《金剛經》、《心經》所說的般若;而種智就是指第三轉法輪時期所說的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的智慧,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唯識學。

大乘菩提的入道,首先必須要先修除對於我所的執著;我所的執著修除以後,必須要進一步的斷除我見和三縛結;然後經由禪宗的法道來修學,求證自心如來藏;在親證如來藏以後,進一步要求眼見自他一切有情的佛性;在眼見佛性以後,再繼續進修一切種智。這樣的菩薩,自己就能夠漸次的通達二乘菩提,並且也能修證二乘菩提,同時還能夠漸漸的斷除我執以及我執的習氣種子,這樣就可以漸證諸地的無生法忍而漸超諸地,因此而得以漸次成就佛道。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菩薩,前面我們說明了「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以後,接下來,我們要繼續來說明佛菩提道與解脫道的修學內涵和次第,希望能從整體的角度,以簡潔而明確的意涵,為各位介紹這佛法兩個主要道的修學次第和內涵。

首先我們來介紹解脫道的修行。什麼是解脫道的修行呢?解脫道的意思就是斷除我見和我執,也就是在聲聞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斷的煩惱。斷除了這些煩惱就可以出離三界,永遠不必再受生於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脫於生死輪迴,因此稱為解脫道。解脫道的初果所斷的煩惱是三縛結,也就是斷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二果所斷的煩惱為減低欲界煩惱的貪著,使得貪瞋癡淡薄,所以稱為「薄貪瞋癡」;三果所斷的煩惱為斷五下分結,也就是斷欲貪、瞋恚、我見、疑見和戒禁取見;四果所斷的煩惱為五上分結,也就是斷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和無明。以上所說的是解脫道的果證,可分為聲聞初果到四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介紹完「佛菩提道之四聖諦函蓋解脫道之四聖諦」以後,接下來,我們再從另一個層面,也就是從「佛菩提道的法無我函蓋解脫道的法無我」這樣的角度,來為各位說明「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

聲聞法中所謂的「法無我智」,其實就是指三法印裏面所說的「諸法無我」。聲聞乘行者,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觀行當中證驗了人無我以後,再以蘊處界的人無我為基礎,現前觀察在蘊處界輾轉所生的諸法之中,其實並沒有真實不壞的我存在,因此而斷盡我見、我執,成為阿羅漢。這些聲聞阿羅漢們不僅有盡智,也有「無生智」,也就是,他們不僅有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也能夠為眾生宣說「諸法無我」的道理,使眾生們也能夠親證諸法無我,所以說他們是聲聞「法無我智」的說通者。但是這些阿羅漢,雖然已是聲聞「法無我智」的說通者,卻仍然不知道諸法之所以緣起緣滅的根源——也就是實相心如來藏,因此就無法與大乘的般若慧相應。所以才會使得這些阿羅漢們各各都害怕見到等覺大士的 維摩詰菩薩,這是因為阿羅漢們完全無法與菩薩對話的緣故。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苦集聖諦。

《佛說決定義經》卷一云:「集諦者,謂貪愛法。由此貪愛,而生耽著,以耽著故,發業潤生,招集為因,是名集諦。」(《佛說決定義經》卷一)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一切有情,由於貪愛六塵諸法的緣故,所以對六塵諸法心生耽著;由於耽著的緣故,所以就不斷的造作諸業,招集未來再出生的苦果,這就是集諦的意思。

二乘定性聲聞緣覺只能了知以上所說苦集的道理,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要聞熏般若的真實智慧,因此,如果有因緣聽聞菩薩在宣說般若總相智與別相智的時候,往往都會心生煩惱而不願意聽聞,何況是要他們來修學般若智慧呢!由於這樣的緣故,所以說二乘無學在大乘法中有苦集,而沒有苦集聖諦。反觀菩薩則不然。菩薩不只是了知二乘定性無學的苦集聖諦;也了知二乘人由於被無始無明所遮障的緣故,所以不知也不證生命的實相。而菩薩卻能夠如實的親證實相心,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因此而說菩薩在大乘法中是已證苦集,也證苦集聖諦。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意思是說,菩薩在七住位時開悟明心親證實相,打破了無始無明,但是由於無始無明還沒有究竟的斷盡,所以有苦集;但對於實相心如來藏卻是已知已證,並且能夠以此為基礎,繼續深入的去修證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法,所以說菩薩也有苦集聖諦。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面一個單元中,我們略說了佛法的兩大甘露法門,也就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並且從各種不同的層面,來說明佛法中的這兩個主要道之間的差別法相。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個單元的主軸,也就是要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明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所在,並且也要詳細的來解說這兩個主要道修行的內涵和修學次第,歡迎大家繼續收看。

前面我們說過,二乘法是屬於解脫道的修行,也就是經由斷除我見和我執以後,煩惱滅盡了而取證解脫果,從此不再受生於三界之中,因此而得以免除生死輪迴之苦;而大乘菩提的修行,則是從親證第八識入手,然後依次第進修,圓滿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過程以後,得以成就究竟的佛道。然而在這當中,大乘菩薩同樣是要斷除煩惱障,要修證解脫的法門;而二乘菩提的行者,雖然可以斷盡煩惱取證解脫了,但是他們卻不知也不證大乘菩薩所親證的實相心——如來藏,因此而說大乘菩提所修所行函蓋解脫道。也就是說,菩薩在解脫果方面如果無法圓滿,當然也就無法成佛了。

接下來,我們想從兩個層面來說明「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所在。第一個層面,是從「佛菩提道之四聖諦函蓋解脫道之四聖諦」這樣的角度來作說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6/6)──
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差別4/4~「所修行門道次第不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5/6)──
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差別3/4~「所修行門內涵的不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4/6)──
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差別2/4~「智慧淺深不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3/6)──
「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差別」1/4~「果證與度眾多寡不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2/6)-佛法甘露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1/6)──世間的甘露以及邪教的甘露

 

 

這個單元,我們要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佛法中的兩大「甘露法門」,也就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想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探究佛法的兩個主要道之間的差別,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建立起正確的佛法修證知見。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佛在經中說般若就是佛母,因為實相般若智慧能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密宗卻另外創造新說:一個願意與喇嘛合修雙身法的女人就是佛母,那個女人可以讓喇嘛證得樂空雙運的究竟佛果境界,所以那個女人就是佛母。莫說佛果,密宗的樂空雙運修到全身遍樂時,也只是欲界凡夫的境界,連聲聞初果的斷我見智慧都達不到,更別說是菩薩的明心證如來藏,佛果就全然是夢想了!所以密宗的法義與行門真是荒唐到極點!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738124
 
佛法真的是【無諍】?而不【【明辨是非】】 ?
Chris Yang 寫於 2010年10月30日 23:09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成佛之道(12/12)-成佛之道必須要圓滿什麼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