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苦集聖諦。

《佛說決定義經》卷一云:「集諦者,謂貪愛法。由此貪愛,而生耽著,以耽著故,發業潤生,招集為因,是名集諦。」(《佛說決定義經》卷一)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一切有情,由於貪愛六塵諸法的緣故,所以對六塵諸法心生耽著;由於耽著的緣故,所以就不斷的造作諸業,招集未來再出生的苦果,這就是集諦的意思。

二乘定性聲聞緣覺只能了知以上所說苦集的道理,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要聞熏般若的真實智慧,因此,如果有因緣聽聞菩薩在宣說般若總相智與別相智的時候,往往都會心生煩惱而不願意聽聞,何況是要他們來修學般若智慧呢!由於這樣的緣故,所以說二乘無學在大乘法中有苦集,而沒有苦集聖諦。反觀菩薩則不然。菩薩不只是了知二乘定性無學的苦集聖諦;也了知二乘人由於被無始無明所遮障的緣故,所以不知也不證生命的實相。而菩薩卻能夠如實的親證實相心,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因此而說菩薩在大乘法中是已證苦集,也證苦集聖諦。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意思是說,菩薩在七住位時開悟明心親證實相,打破了無始無明,但是由於無始無明還沒有究竟的斷盡,所以有苦集;但對於實相心如來藏卻是已知已證,並且能夠以此為基礎,繼續深入的去修證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法,所以說菩薩也有苦集聖諦。

各位菩薩,在說過苦聖諦與苦集聖諦之後,我們繼續來說明苦滅聖諦。《大乘義章》卷十八云:「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亦名為滅。」(《大乘義章》卷十八)意思是說:眾生經由修行,滅盡了煩惱,斷除了意識、意根的執著性,捨壽之後,不必再因業的勢力牽制,而在三界六道中繼續受生酬償業果,這個時候十八界都滅盡了,僅剩下如來藏獨存的境界,這也就是滅盡一切的涅槃境界。以上所說斷盡我見、我執而可以證得涅槃的道理,是二乘無學所知所行的境界。也就是說,定性二乘無學能夠了知蘊處界苦集滅除的境界,但是他們卻無法了知菩薩所可證得的無始無明隨眠滅除的境界,所以說定性二乘無學在大乘法中沒有「滅聖諦」。然而菩薩不只能夠了知二乘的滅聖諦,也能夠了知無始無明隨眠滅盡就可以成佛的道理。所以說菩薩在大乘法中不僅有苦滅,也有苦滅聖諦。

各位菩薩,前面已經介紹了四聖諦中的苦聖諦、苦集聖諦以及苦滅聖諦。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苦滅道聖諦。所謂「苦滅道聖諦」,簡稱為「道諦」。前面我們說過,苦滅就是一切煩惱斷盡,一切苦斷盡,捨壽時可以滅盡五陰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償業果,僅剩下如來藏獨存的涅槃境界。因此說涅槃是果,而「道」則是能通往涅槃之路,行者如果想要實證涅槃,就必須行於此道。

在《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二十五,有這樣的一段經文說:

【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復道者,謂求所依,依此尋求涅槃果故。解脫勝進如何名道?與道類同,轉上品故,或前前力至後後故,或能趣入無餘依故。道於餘處立通行名,以能通達趣涅槃故。】(《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二十五)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由於行於此道的緣故,所以能夠知苦、斷集、證滅、修道,這樣的正理可以使人到達涅槃解脫的境界,所以稱為道諦。這裏所謂的可以趣向涅槃的正道,主要是指八正道而言,也就是所謂的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和正定。除了八正道之外,佛世尊又開示了三十七助道品的法要,來幫助弟子們修行,如果能夠遵循這些法道來努力實踐,就可以漸漸的趣向涅槃解脫的境界。

 
以上所說是定性二乘無學所能知的蘊處界苦集滅除的法道,雖然如此,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菩薩滅除無始無明塵沙惑的法道,所以說二乘人在大乘法中沒有苦滅的道聖諦。而菩薩不只有能夠證知定性二乘的滅苦之道,也能夠證知無始無明塵沙惑滅除之道,這都是由於菩薩證得了實相心而有般若智慧的緣故。所以菩薩也能度化眾生同樣的證得真實心如來藏,由是而能夠發起真實的般若智慧,可以自知未來也必定會成佛,所以菩薩心中就無所怖畏。菩薩由於能夠如實的了知成佛之道的緣故,所以說菩薩在大乘法中,不僅有苦滅之道,也有苦滅道聖諦。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從四聖諦的角度,來說「佛菩提道函蓋解脫道」的道理。也就是說,定性二乘無學雖然能知、能證聲聞法的苦、集、滅、道四聖諦,卻只能依現象界而觀蘊處界的緣起性空,以及蘊處界的苦、空、無常、無我,也由於不知不證實相心如來藏的緣故,所以他們害怕隔迷之陰,而不願意再受生死。而大乘菩薩則由於親證了法界的實相,所以不只能夠證聲聞法的四聖諦,更能以親證法界實相心為基礎,並能夠知道無始無明滅除的究竟清淨境界,因此而能夠發起菩薩大心來,生生世世陪伴眾生,與眾生同行共事,一起邁向一切苦真實永滅、究竟成佛的境界。所以說,大乘菩薩的四聖諦,不僅函蓋二乘法的四聖諦,其修證內涵更遠遠是殊勝於二乘法四聖諦之所修與所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