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我」呢?像那位自殺的高中生,臉書上留言:「我累了,想要休息了,再見了,壓力,爛身體。」他以「我累了」的這個「感受」為我,也以「想要休息」這個「想」為我,所以把「感受」與「想法」當做活生生的一個「我」,但是以 佛陀來這人間的教育,這個一般人所謂的我,就是落入了前文所說的「五陰」中的「受、想」,五陰另有三個,即「色、行、識」,自殺男同學最後說;「再見了,壓力,爛身體。」他所說的爛身體就是「色」,人就是的「色、受、想、行、識」的組合體。「色」就是這個身體的一切物質體,心、肝、腎、肺各種器官,皮、毛、骨、爪及屎尿膿痰、體溫、呼吸等組織而成。「受」即透過物質的存在,而讓我們有所感受,如痛苦、快樂、悲傷、喜悅或是沒感覺。「想」就是東想西想,我想作什麼,想吃什麼、甚至想自殺。「行」就是針對環境,我們所下的審思決斷,也可以是我們身、語、意運行的歷程,行又分成身行、口行跟意行。
「識」就是有了別的功能,識有六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常態之下,要產生見色的眼識必須有三個條件:眼根完好、必須有色塵、眼根與色塵必須相觸,缺一項都無法產生眼識,其他五識也是一樣,所謂耳根接觸聲塵,產生聞聲的耳識;鼻根接觸香塵,出生嗅香的鼻識;舌根接觸味塵,出生嚐味的舌識;身根接觸觸塵,出生觸塵的身識;意根接觸法塵,出生辨別的意識;五識只能了別五塵的粗相,必須再經由意識才能了別細相,意識它能了別五塵的粗相、細相以及法塵。六識全都要三個條件聚合才能生「識」,條件不足,如舌根壞了,舌識就無法辨別味道,所以我們的能見、能聞,能感覺…要靠很多因緣聚合才能正常運作。
當我們有所領受(受)、有所想像(想)、有所決斷(行)、有所行為(行)的時候,背後必然有我們對於環境,對於當前狀況的「了知」存在,所以受、想、行這三項,其實都奠基於「識」的基礎上面。而「識」則又奠基在五根身完好之上,所以人就像一部拼裝的汽車,有好多好多零件,一個一個零件組裝好了,最後蓋上精美的外殼──皮膚,就變成完整的人形,這其中哪一個零件是我呢?色是我嗎?可是死了那一團死肉是我嗎? 受是我嗎?可是快樂、痛苦、無感,一瞬間變來變去,到底哪一個受是我? 想是我嗎?成天不停地想來想去,到底哪一個想才是我呢? 識是我嗎?「行」是我嗎?
《雜阿含經卷第10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燄,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如 世尊所言,色就像聚在一起的小泡泡;感受就像水上冒出的一個個水泡,旋起旋破;想如春天的陽燄,抓也抓不到;各種諸行像芭蕉樹,一層層的葉桿包覆而成,沒有一個真實的樹幹;六識則如虛幻不實的影像。這五陰的每一個組成份子,那一個是真實的我呢?一一皆如夢幻空花,終將壞滅,無一是真實的我。
這個「我」有物質的結構-色、有心理的結構-受想行識,物質的「色」大如循環系統,小至DNA,有多少物質聚合而成?心理的系統植基於物質系統,心理系統的受、想、行植基於「識」,而「識」也要聚足三個條件才能出生,這樣層層疊疊架構而成的「我」,猶如骨牌,貌似實物卻不堪一擊。況且我們的色身、六識不斷在變,受、想、行也跟著遷流不息,到底那一個時候的「我」是真的我?
電視新聞上每天都有人死亡,我們也心知肚明:自己終將死亡。但我們還是習慣性的以這個終將敗壞的「色、受、想、行、識」為我,那是因為我們一出生就開始學習人我分別,不斷加強「我」的意念,於是我見就更加深著,所以,我們現在要試著去觀察「我」到底是什麼?我是由什麼構成的?這些構成分子是如何組成的、如何運作?當我們明白這個組裝而成的我是假的,虛妄不實的,就不會再堅執不捨那些感受、想法而痛苦到決定自殺,就像看到一盤模型套餐被搶走了,我們就只是靜靜的看著。
斷我見──不再以因緣和合而有的「意識覺知心」為我,不再以五陰中的任何一陰為我,當然不是件簡單的事,須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善知識的指導,福德因緣,以及自己堅定要看透「我」的本質的意志力,但這絕對是此生最值得努力的事,因為沒有「我」,幹嘛自殺(不是斷滅喔!而且你也殺不掉真我);這也遠超過我們努力一生的財、色、名、食、睡,因為這些我所,死了就變成別人的,但斷我見的功德卻永遠留在您的八識田中,讓您生生世世受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