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5/6)──
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差別3/4~「所修行門內涵的不同」






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這兩大甘露法門,第四個部分的差別,也就是「所修行門內涵的不同」。聲聞菩提的修行,是佛弟子們隨從 佛陀聞法,而知道四聖諦、八正道的道理,然後能夠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苦、空、無常、無我,因而斷盡我見與我執,而得以出離三界的分段生死。而緣覺菩提則是從緣起性空、十因緣、十二因緣的現觀,而斷除對三界法的貪愛,因此而斷盡我見、我執,而出離三界的生死輪迴。由以上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的簡單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觀行的對象,乃是諸法無我。也就是都是在三界世俗法的蘊處界諸法當中,去現觀這當中並沒有常住不壞的我存在,因此而證得「人無我」的現觀。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觀察的對象都是有為生滅的蘊處界諸法,而不能及於法界實相心的第八識,也不知道這蘊處界諸法都是從第八阿賴耶識所出生的道理。所以說,二乘菩提的行門都是屬於「世俗諦」所含攝。


各位菩薩,我們來看看這些蘊處界諸法,它們全部都是屬於三界中的有為法,也都是世俗法,都是緣起性空之法,在這些世俗法當中,絕對沒有真實的我可得,所以說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二乘行者由於這樣的觀行,所以成就了人無我的現觀。但是因為不能親證常住不滅而且極寂靜的真如我,所以僅能名為「證得生空真如」,而不能名為「已證法空真如」。這個蘊處界無我的正義,乃是世間道理極成,所以名之為「諦」。而二乘菩提,則是合蘊處界的「世俗性」與這個「道理極成真諦」,所以就稱之為「世俗諦」。


相較於世俗諦的二乘法,而大乘法的修行內容,則是屬於「勝義諦」。然而什麼叫作「勝義諦」呢?意思是說,大乘法的見道,不只是能夠現觀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而已,更需要進一步去現觀世俗諦當中,萬法緣起緣滅之因的如來藏,這個如來藏是世俗諦的真正根源,也是萬法生起的根本。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勝義諦的如來藏,就沒有世俗諦可說,所以說世俗諦是以勝義諦為體。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世俗諦所觀行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以及依附於蘊處界才有的世俗諦,譬如說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性空、十因緣、十二因緣等法,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生起。如果沒有如來藏作為緣起法之體,就没有蘊處界等法的現行;如果沒有蘊處界等法,也就沒有世俗諦所攝的二乘菩提等萬法緣滅的正理了。所以說,世俗諦是依於蘊處界而有,蘊處界則是依於如來藏而有。因此說:一切法即是如來藏,如來藏即是一切法。譬如禪門中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世俗諦的二乘菩提,是以大乘的勝義諦為理體,離開勝義諦如來藏,也就沒有蘊處界可得,何況是能修證解脫果呢?所以說,世俗諦以勝義諦為體,二乘菩提仍須依於如來藏,才有解脫道之可修可證。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所修行門內涵不同」之處。也就是說,聲聞緣覺的二乘菩提,是以現觀蘊處界無我,現觀緣起性空,因而斷除我見與我執,而得以出離三界之分段生死。由於所觀行的對象都是屬於三界世俗法的蘊處界等法,所以二乘菩提就稱為「世俗諦」。而大乘菩提的修證,則是從親證第八識如來藏開始,親證萬法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出生,如果沒有如來藏出生了蘊處界,那麼就沒有世間萬法的出生,當然也就沒有世間萬法以及眾生我可得了。因此說,如來藏是萬法的根源,如來藏也是一切法界的實相,如來藏是一切世間出世間道理之最究竟義,所以稱之為「勝義諦」。而二乘菩提的世俗諦,則必須依於大乘勝義諦為理體才能夠出生,所以說,二乘菩提攝歸佛菩提,二乘菩提僅是佛菩提修證的局部內涵而已。一切佛子對於這一些都應該要如實的了知,才不會誤以為修證解脫道就是在修學成佛之道,也才不會誤以為斷盡分段生死了就可以成佛,而誤以為阿羅漢的證量等同於佛。


各位菩薩,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佛法的修證歧路很多,能夠如實的了知這兩大甘露法門實際的修證內涵,對修行者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希望諸位菩薩:盡未來際都能不被錯誤的知見所擾亂,並且能夠生生世世親近、追隨真正的善知識,永不為邪見所轉,永不為邪師所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