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學佛人,不少是存著聲聞心態在學聲聞法,錯把「聲聞法」當作「佛法」來學,而不是真正的在「學佛」,所以永遠不敢碰觸結婚這件事;…為了讓人們知道,學佛是可以很生活化,可以很活潑的「將家庭當道場」「歷緣對境」來修行,……;如今有此因緣,所以就登出這篇與一些朋友交談的心得。)

某甲:

「最近工作如何呢?」

某乙:

「有點忙!由於少子化的關係,要到高中、職拜訪,宣導本校的特色、規模、競爭力及獎學金等,並帶高中、職生來校參觀,希望能夠爭取到一些學生名額!」

「有部分大學對成功引進學生到該校就讀,還給獎金……本校在這方面的操作還蠻正派的,但如今為了生存競爭,也不得不略作調整,算是起步較晚的。現在連公立學校的部份國中老師也須到國小宣導,因怕學生減少導致減班,就會多出老師,公立的國小也一樣,聽說連跨學區的戶籍問題,也幫忙解決……。這表示少子化的效應已經嚴重顯現出來了!」

某丙:

『我女兒在台北市國小教書,現在一個班級才19個學生。當初我剛出來教書時,一班是70位,少子化的情形確實讓學生的人數逐年變少了。今年起教育局為了縮減經費的支出,打算把學生人數調整成一班24個或29個學生;學校老師員額就需大幅裁減異動,因而學校方面會有「後進先出」的對應制度,女兒也一直在擔憂要不要提前請調?以免受到「後進先出」的影響,而被流放到其他不想去的學校去!』

某乙:

「少子化是世界潮流,但是台灣地區少子化的情形,卻高過世界先進國家,台灣的總生育率低落,根據統計,2011年全球每位婦女生育的子女數為2.5人,日本平均一對夫妻是生育1.4人,台灣只有0.9人、年生育率跌破20萬。另以經建會資料顯示:民國6999年間,我國總生育率下降1.627人,主要是因為女性有偶比率下降之故,使總生育率下降1.77人;而同期間,有偶婦女生育率仍見上升,惟上升力道僅使總生育率增加0.143人,並未抵銷女性有偶比率之下降;即台灣地區少子化之主要原因是『不結婚』,而非『結婚不生小孩』。」

某丙:

「是啊!我家兩個女兒都不想結婚!社會上像我女兒一樣不想結婚的年輕人也很多哩!」

某乙:

「少子化最大宗的問題是來自不少人,不想結婚。」

某丙:

「但是也有不少年輕人想結婚卻找不到合適的對象,最近有兩位當老師的朋友想結婚,他們很希望找到一樣在「修學正法」的對象結婚,以免生活觀念上的溝通困難,就到我家來看兩位女兒,我沒有告訴女兒實情,只說:

『是媽媽的朋友來拜訪』,就請女兒她們好好招待朋友。兩位朋友看了女兒後,蠻喜歡兩位女兒的,也很喜歡這樣幸福溫馨的家庭氣氛!可是兩位女兒就像「天女」般,她們對結婚沒有興趣,想到結婚後要懷孕、要生小孩、要教育小孩,還要做家事,樣樣都很辛苦!想到自己一個人生活比較無拘無束,所以一點都不想結婚!」

某甲:

『老弟有一位女兒是腦性麻痺患者,須終生照顧,某居士曾告訴我老弟說:「過去世老弟曾出過家,當時丟下那一世的母親不管,惹得母親懷恨在心,所以過去世的母親,今世投胎變成女兒來要債」,也不知道講的是不是真的?』

某丙:

「或許兩位女兒前世沒有欠人家債吧?所以才不需走入婚姻!不過,我的想法跟女兒們不一樣。我發願每一世嫁不同的丈夫,生很多不同的小孩、和很多不同的孫子,引導孩子們、孫子們及影響先生都能來修學正法,這樣可以跟很多很多的人結緣,對於佛道的修學應該是很有助益的──廣結善緣,因爲攝受眾生即是攝受佛土,「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慈悲的佛陀不也曾有一世為度化一個女人,居然用一輩子的時間來陪她的嗎?

每次人家介紹男孩給女兒,或看上女兒,女兒們都不要;反而我都跟對方男孩變成好朋友,後來這些男孩結婚了,有的寄喜帖給我,我會奉上一包紅包跟他們結緣,跟他們祝福!」

某甲:

「台灣很多人不想結婚,而很多人想結婚,找不到對象,就被介紹跟大陸的女士結婚。」

某丙:

「兩位女兒或許是俢童女行的習氣,我認為這樣成佛之道會走得比較慢些,因為與眾生結的緣較少,這方面我也會覺得比較遺憾,因為此世沒有很多女婿、孫子們可以度化。但是女兒們不覺得遺憾,就隨她們去了!」

某甲:

「我老大,挑來挑去,到現在還沒有女朋友,不挑早就結婚了!」

某丙:

「有的人挑選女朋友的門檻是在夢中挑的!但現實與理想總有落差!

雖然現在的女孩子大多是「外貌協會」的成員,但是有些仍是沒有遇到理想中的對象!或許也有可能是有緣的對象還沒出現,才會東挑西嫌!」

某丁:

「有人說,會當上夫妻,至少都已當上七世以上的夫妻,所以在「如來藏中」執藏了這個種子,一旦有緣就對上眼了,就逃不掉了!」

某甲:

「有人說,我跟老婆感情很好,一定可以做七世夫妻!我就(開完笑地)說,是啊,我非常願意!但是問題是這一世已經是第七世了。」

某丁:

「您若說,是啊!一定可以做超過七世,這樣說不定您就可以以正法來度您的老婆成為法眷屬!」

在還沒有到正法道場熏習正法前,錯以為既然要修行,就不能結婚,如果結婚了,就表示自己修行不好,才會談戀愛,走入世俗一般人說的「婚姻是戀愛的墳墓」的境地;其實那是以前被人誤導,錯把「自了漢」的「聲聞法」當佛法,所以絕對不敢碰觸婚姻這件事;如今方知:菩薩隨緣走入婚姻時,無妨把婚姻當作是一個與眾生結善緣的場所。在婚姻中,與親密的人生活在一起,無法再帶上任何一只面具,所面臨的種種考驗,正好可以學著以佛法的智慧來檢驗自己。所以婚姻這個場所,未嘗不是一個很好「歷緣對境」的修行道場!

然而,如果沒有因緣走上婚姻這條路也不要勉強,就順其自然就好,因為不結婚,也是可以在不同場合跟眾生結下善緣,這樣不結婚也是好的;所以,修行的好壞,不是與結不結婚有絕對的關係的。

善財童子53參中,有不少菩薩是現在家相,而且這些在家菩薩不受人供養,家眷圓滿,而散佈在各行各業營生自活,利益有情,表相上看來照樣過著與一般人沒有兩樣的日子,這樣躍入五丈紅塵打滾,經過世俗的淬鍊與琢磨,深入了知眾生的種種苦惱,因而發了想救渡眾生出離苦海的菩提心,反而促使了這些發心的在家菩薩成為有證悟的菩薩──「不斷煩惱而證菩提」,其證量並不亞於出家人;這就是說,佛法的證量,不是從表相來論斷,而是看有沒有實證的實質才重要。

更何況在歷緣對境中修練的佛法,方知什麼是「出污泥而不染」,而不是「避污泥而不染」,這樣也才能具足的出生佛法,也才能出生佛門中的「多」「子」──將來有一天成為佛陀所認定的兒子!

 

請看維摩詰經中所說的片段:

《維摩詰所說經》卷28 佛道品〉:

「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CBETA, T14, no. 475, p. 549, b4-15)

 

敬請卓參
生活中的佛法~世尊的愁憂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8002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