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花


人生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今生不向此身渡  更待何生渡此生

古時因經論不全又謬誤充斥,法義往往不彰;想出家學佛更是困難重重,必要皇帝領詔,又限定名額,嚴格考試通過,始能出家修學佛法,聖 玄奘大師當初即是如此。大師『為了要遠紹如來家業,近光佛教大法。』而出家,縱得以隨僧出家,卻逢各豎宗派,自成一說,雖飽餐法味,其義或隱或顯,與原典相比或有出入,令人莫知所從。聖 玄奘大師於此為釋眾疑,發願出使西域,涉險萬里為法忘軀,以求經論,成就我們方便容易取得經論的現今。是幸亦是不幸!幸在學法易;是不幸一知半解謗法也易,取得太容易而視為敝屣,又只在文字上解其己意,自為大師,生大我慢,造就了對法義隨便濫造不求實證,非親自體驗內證法義真實,實在愧負聖 玄奘大師冒生命危險前往西域取經,為中土後世四眾,能有完整的經論依教奉行,利在生活上實踐經論中的義理而觀行,使未見道者得以正知見而見道,見道者得以實踐經論觀行而修學,得以完成解脫道及一切種智的智慧來完成佛菩提道的大志。

    龍朔三年,聖 玄奘大師在完成六百卷《大般若經》時合掌歡喜,告徒眾說:『此經於此地有緣。今得完成,並是諸佛冥加,龍天擁護,這是鎮國之偉典,人天之塊寶。』又太宗皇帝在聖 玄奘大師譯出《瑜伽師地論》後,就對左右侍臣說:『朕觀佛經,好像仰瞻青天俯視大海,莫測其高深。朕因軍國之事縈心,不及研尋佛教之理。如以儒道九流與之相比,就好像小池與渤海之相懸了。世俗人說三教齊一,實是妄談。』寫至此,深有同感,不覺熱血沸騰,滿眶淚水,仰天遠望,區區法我,卻極此受益!思及在 平實導師座下學法之前,所學經論實在不堪回首。

今生有幸能在 平實導師座下修學佛法,學員中,見道者從《般若經》至《瑜伽師地論》一切種智的修學,未見道者從禪淨雙修:(念佛)心念心聽開始至「無相念佛」,淨念相續轉為「看話頭」至破參「明心見性」的修學無不完備。想至此,魯鈍的我記起在中山北路地下室講堂的日子,因魯鈍,深怕一個環節沒有作好,深怕辜負 平實導師的教誨,努力從無相念佛中的十個階段循序漸進,逐一完成。功夫踏實在每一個環節上:念佛中的「心念心聽」轉入「無相念佛」是一個環節,由無相念佛的斷斷續續轉至「淨念相續」是一個環節,這是一段須要長時間自我訓練方能成就的功夫;此時每日一次拜佛,改為一日三次,這是轉入「看話頭」必備的功課,也是影響日後決定能否有「思惟觀」能力的重要環節,因為看話頭必須要有內外等持(內攝外緣均等)的定力不可,這也是第一次用心眼看見自己在面對外塵境界時心境仍舊如如不動的享受,想要完全體驗動中的定力是甚麼?這個享受也只有過來人才能得知,因為「思惟觀」是看話頭內外等持的延續;這看見不在內、不在外,也在內、也在外的話頭,不起語言文字的動中定力而生的心眼,是一切學佛人必備的另一隻眼,日後就依此心眼,因見道功德受用而成慧眼修道,見道得無間惑滅智,修道得後得智,跟隨 平實導師修學《瑜伽師地論》中的一切種智,觀其心行與心相而得一切種子智慧,此過程中因動中的定力越來越深厚,思惟觀的功夫越來越熟練,但依然沒有離開見道時的無我覺而起的妙觀察智起觀,此智也越來越微細,但可觀見五別境心所法所起的習氣種子現行,貪、瞋、癡、慢因何而起的過程一覽無疑(現觀),在歷緣對境觀行時方能轉捨,因為緣於境界所生起的或貪或憎或癡或慢等心行,在轉捨前、轉捨後,其所緣境界依舊,並無任何改變,改變的是或貪或憎或癡或慢的習氣種子(又稱性障),此時方知觀其一切法,皆因無我法而得清淨,此才能親身體會二祖慧可大師所答言:『自調其心,干卿底事。』真是好一個干卿底事!此已非僅是證知第八識心至成佛方相應之五別境的意識而已,而是親自證解所被疑惑境界的意識因轉依如來藏改名妙觀察智,這豈不是好一個干卿底事!此亦非意識僅知的自心所現,而是意識自內所證如來藏自心所現的過程,因妙觀察智而能一覽無疑而捨其習性,此過程非意識所能知,此後不再隨五塵起妄想而遷流,此後煩惱只有出不再有進。寫至此,必起身向 平實導師接足頂禮三拜,感謝 平實導師在講述《瑜伽師地論》時,一再要學員隨講述而起觀行,並對一切習氣種子現行詳細描述,雖是獨影境卻是歷緣對境的前方便,其依舊會有其心受,有其心受就會有心行和心相,真實沒有語言文字的思惟觀,才能看見心行和心相,才能離開意識僅知文字義的層次,名轉識成智。

上述觀行實難詳盡,細行轉折筆墨紙短,實難以盡書,雖因聖 玄奘大師西域求取經論六百五十七部,然若如無善知識教導而誤會經義也是枉然。讀完此傳,深深感受逢善知識之難能可貴,唯有闡述善知識所教、弟子所學之心得,以報善知識之恩賜,不敢辜負 平實導師教誨,對 平實導師的苦口婆心一再叮嚀,所謂老生常談更不敢荒疏,  平實導 師所有 教授唯有有功夫者,方能學之觀之行之修之,聖 玄奘大師及 平實導師之恩典,難以言喻,難以筆墨書展。


有幸承 平實導 師 教授我輩眾生,每週二上般若智,隔週六上《瑜伽師地論》一切種智,延續聖 玄奘大師當初『為了要遠紹如來家業,近光佛教大法。』而出家並發願出使西域,涉險萬里為法忘軀, 玄奘大師求取經論,不就是為了後世四眾,這樣方便正確的學法嗎!何其有幸生逢此時,上承聖 玄奘大師此無上大法遠紹如來家業,近光佛教大法,都因 平實導師而得以延續。在此惶恐勸勉同修會四眾弟子,務必確實完成, 平實導師所弘之無相念佛,並達到雙運之功夫,方不辜負 平實導師之教誨,千萬不要落在文字表義上努力精進,文字乃虛妄,但文字中所包涵的義境卻是甚深微妙的,有如「等持」二字和「內攝外緣」四字,其六字都是文字,但心行心相無別,這都需要學人們一步一步踏實去作功夫,功夫成就了,「六字」義境自然親臨,不用揣度,不用想像, 平實導 師所 教授的無一不是心法,心法即心行心相,斗膽勤勉大眾努力!努力!

by 正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