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之兩大甘露法門(3/6)──
「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差別」1/4~「果證與度眾多寡不同」




在簡單介紹過佛法中的這兩大甘露法門以後,為了幫助大家能夠進一步的瞭解這兩大甘露法門,也就是「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之間的差別」,因此我們把它分成五個部分,來為諸位菩薩作詳細的介紹:


第一個部分是:「所得果證高低不同」。所謂「佛菩提」又稱為「大乘菩提」,或者「大菩提」。我們如果以 世尊在《法華經》中的譬喻為例,就知道說 世尊用「大白牛車」來比喻大乘菩提。而菩薩修學這個大乘菩提,可以到達究竟成佛的果位,因此大乘菩提也就稱為佛菩提。意思是說,由於成佛的時劫非常的久遠,所以菩薩在這長劫的修行過程當中自度度他,行菩薩道,可以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由於這大白牛車可以運載廣大的眾生,因此也稱為「大乘菩提」。而這大乘菩提所修、所行、所證的內涵是至高無上、究竟無比的勝妙,它不共二乘定性無學,所以也稱為「大菩提」。然而這大乘菩提所修證的內涵,包括了解脫和佛菩提的智慧,因此二乘菩提其實是含攝在佛菩提道當中;二乘菩提只是佛菩提修證的一個局部內涵,如果我們只修學二乘菩提,頂多只能使人成為阿羅漢,而無法使人成佛。假使有人要問說:「為什麼二乘定性無學所證的菩提,只能使人成就阿羅漢、辟支佛果,而無法使人成佛呢?」那是因為二乘菩提所覺悟的智慧,只能出離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脫果,而不能使人成就究竟的佛道,因此說二乘菩提不能稱為「佛菩提」。


以上所介紹的是從「所得果證之高低」來說這三乘菩提的差異。也就是說,佛菩提可以使人到達究竟成佛的果位,而二乘菩提則只能使人成就阿羅漢、辟支佛果,只能出離三界的分段生死,而無法使人成佛。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佛菩提道與解脱道的第二個差别。


第二個差別是:「所度眾生多寡不同」。各位菩薩,我們知道,二乘定性無學如果捨壽的時候,就一定會入無餘涅槃;入無餘涅槃的時候,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俱滅,盡未來際永遠不再受生於三界之中,也就是說永遠就會消失在三界之中了,因此二乘定性無學只能在捨壽前隨緣度眾而已。而他們所度的眾生也只能證得二乘菩提,而這些所度的弟子在未來捨壽時,同樣是會入無餘涅槃,不能像菩薩一樣盡未來際度化眾生成佛;所以說二乘定性無學所能度眾生出離三界者,數量十分的有限。如果從這個角度我們就知道,由於二乘定性無學所能度化的眾生非常的有限,因此說二乘菩提不能稱為「大乘菩提」。


而大乘菩薩則不同於二乘聲聞行者,大乘菩薩在證悟之後,不論他是否已經證得有餘涅槃,他一定會發起菩薩的大悲願來,發願生生世世常住世間,自度度他永無窮盡。由於這樣的悲心,所以菩薩永遠不入無餘涅槃,因此在成佛的三大無量數劫過程當中,可以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就如同《法華經》中的大白牛車一樣,因此才會說這個佛菩提,又可以稱為「大乘菩提」。


大乘菩薩在證悟生命實相以後,以親證實相心如來藏為基礎,必須歷經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證過程。也就是,必須歷經無量無數劫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勤苦修行之後,具足了般若總相智、般若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以後,然後加修無量福德,等到福德和智慧都具足圓滿了,才能成就究竟的佛道。所以說,一切菩薩在成佛以後,應身雖然示現有滅度而入無餘涅槃,但是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的莊嚴報身卻永不入滅,永遠在十方世界為諸地菩薩宣說一切種智,盡未來際永無窮盡,所能度的眾生無量無邊不可計數。


各位菩薩,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這三乘菩提所能度化的眾生數量,顯然有很大的差別。二乘菩提行者僅能在捨壽前隨緣度化少數有緣的眾生成就聲聞菩提,而不能盡未來際度化眾生;而菩薩則可以盡未來際度化眾生,乃至於成佛以後亦復如是,永不入無餘涅槃。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二乘菩提和大乘菩提,這兩者所能度化的眾生數量實在是天壤之別啊。各位菩薩,假使我們以恆河中的一粒沙來比喻二乘菩提所能度化的眾生數量,而大乘菩薩所能度化的眾生就好像是無量無數恆河中的所有沙了。各位菩薩,經過這樣的比對,您是不是對佛菩提道與解脫道所能度化的眾生數量,有了比較鮮明的印象呢?


在說過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所度眾生多寡不同」之後,接下來,我們要從第三個部分,也就是「所證智慧深淺不同」的角度來說明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差別。佛菩提道所修證的智慧,包括「一切智」與「一切種智」兩大類。一切智有十智,也就是「世俗智、法智、類智、苦諦智、苦集諦智、苦滅諦智、苦滅道諦智、知他心智、盡智、和無生智。」這十智都是屬於解脫的智慧,也就是三乘無學都有,通教三乘有學、無學依這十智建立果位,來顯示三乘解脫果的修證位次。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有關「一切種智」的部分,我們就在下一集中為各位說明。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