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聞重佛法正知見~「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jpg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11/39
學佛釋疑(三) 第39集 正文老師開示:正覺所頌的開經偈是出自哪一部經,為何與一般的不一樣?(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這個單元還是在《學佛釋疑》,有人問到說:正覺所誦的開經偈是出自哪一部經?為什麼跟一般的不一樣呢?

一般人所誦的開經偈,它的來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正覺所誦的開經偈是依據哪一部經來誦出的呢?為什麼會不一樣?在這一部分,我們分成幾個單元、幾個部分來說明一下。也就是說我們來先說明一般佛教頌偈的來源,再來說明一下現在所流行的開經偈的緣起,再來說明一下如來真實義其實是一真法界的實證。

正覺所誦出的開經偈,其實是依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次第而說的,所以正覺所誦的開經偈,其實並無損於原來的開經偈,反而增益原來開經偈的殊勝的光輝,而且提升了原來開經偈的層次。我們就一一來為這些問題來作說明:為什麼正覺所誦的開經偈,跟一般所誦的開經偈不一樣呢?我們現在說,一般佛教的這個頌偈的來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佛教的課誦本裡面有很多的讚頌偈,這些偈子有些是節錄自經論、有的是悟者所作的、有的是未悟的佛弟子對於佛法僧的仰慕、讚頌而作出來的偈子;但是只要是符合經典的正理,並且以隨喜至誠的心,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用偈頌來讚歎、莊嚴佛法僧三寶的。所以古往今來的許多佛教的讚偈,就是這樣形成的。例如像讚 阿彌陀偈、讚 釋迦牟尼佛偈,還有諸大菩薩的讚偈等等,都是這樣子形成的。其實如果從修行的證量跟果德來說的話,這些偈子其實是反映著不同修行的層次的差別,所以作出來的偈子殊勝程度,以及想要表達法義的深廣內涵,也有很大的差異。而如果以眾生莊嚴三寶的至誠心的角度來說的話,那我們其實應該要平等地看待這些讚偈,並隨喜讚歎才對。也就是說,雖然這些讚偈,從修行的證量跟果德來講,它是反映著不同的修行的層次跟差別,所以作出來的偈子的殊勝程度,跟表達法義的深淺,其實是有差異的;但是如果純就眾生以莊嚴三寶的至誠心的角度來說的話,其實作出任何一個讚歎佛法的讚偈,我們都應該要平等地對待、看待這些讚偈,而且隨喜讚歎才對。

我們現在就來討論一下:現在所流行的開經偈的緣起,也就是說,現在我們經常在誦的開經偈,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它是誰作的呢?我們先看一下,開經偈顧名思義就是讀誦經文的前面,對於佛經讚頌的偈頌,也就是用這個讚頌的偈,作為誦經或法會的開頭偈。我們現在經常在誦的這個開經偈,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其實我們現在經常在誦的這個開經偈,是在唐武周的時候,武則天女皇所作的;也就是從唐朝一直流通到現在的這個開經偈,其實是武則天所作的。那武則天是在什麼因緣之下,作這一首開經偈呢?作這一首「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一般在誦的這個開經偈,其實就是我們現在所誦出的這個開經偈。這個開經偈是因為當時武則天延請了于闐國的三藏法師 實叉難陀,主持翻譯《八十華嚴經》,以補晉譯的《六十華嚴經》的不足;也就是說在唐朝之前,《華嚴經》已經有《六十華嚴》,但是其實還不夠圓滿、不夠具足,所以武則天就延請了 實叉難陀法師來主持翻譯《八十華嚴》的譯經這樣子的大工作。當這個《八十華嚴經》這個大經譯完的時候,武則天甚為歡喜,因為功德殊勝而不唐捐,所以就為這個《八十華嚴經》題下了這個讚偈,也就是現在我們所流通的這個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偈子其實有它的意涵存在,但是正覺所誦出的偈子是:「微妙甚深無上法,百千萬劫難值遇,我今見聞得證悟,願解如來究竟義。」從文字的表面上看來,如果你不知道佛法的差別、你不知道佛法的內涵的時候,你從文字表面上看來,其實這兩首偈子也沒有差多少,只不過是改了幾個字。為什麼正覺就要標新立異,去把原來人家寫的偈子把它改成「微妙甚深無上法,百千萬劫難值遇,我今見聞得證悟,願解如來究竟義」?為什麼要改成這個樣子呢?這個是因為不知道佛法修證的內涵所提出的疑問,那我們今天就是要針對這樣子的問題來作一個說明。

武則天當時在寫這首偈子的時候,是對於佛法的深妙殊勝,發起了仰慕之情;也就是說,對於《華嚴經》的深妙殊勝,發起了仰慕之情。所以在這個偈子當中,用文字發出來讚歎的音聲,就譬如像古德所說的「不讀《法華》不知佛智慧,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所以為了要讚歎《八十華嚴》譯經的圓滿、為了要去讚歎華嚴的富貴,所以寫出這樣子的一個偈子。武則天以此對於佛法仰慕的至誠心,所以作出這樣子流傳千古的讚頌偈,這個原來只是對於《華嚴經》的讚頌,後來就被廣泛用於所有經文的開頭了,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現在一般所流通的開經偈的一個緣起。武則天寫這一首讚偈的時候,應該是閱讀過經文,她也曾想一窺華嚴的富貴,才會引用《華嚴經》多處出現的甚深微妙法的文句,所以寫出這樣子的千古名偈。然而《華嚴經》,其實它是屬於始教,也是圓教甚深了義究竟的經典,它並不是武則天等未悟凡夫表面上所瞭解的經義,如果不是實證華嚴一真法界的實義菩薩,其實很難入門而登其室的,更何況是一窺華嚴真正富貴莊嚴勝妙法的堂奧呢!所以武則天心中,其實是想要如實理解,所以寫下了「願解如來真實義」。

那《華嚴經》這個一真法界的始教跟圓教,其實就是 佛當時成佛的時候,在菩提樹下、在二十一天當中,對於天法界乃至於有緣的人道眾生所說的這個佛法,這個佛法其實是已經函蓋了所有的一切佛法,所以稱為始教。佛到鹿野苑開始度五比丘,才開始正式進入了所謂的阿含期,乃至於般若期、方廣期再法華期;所以這個是佛教導眾生的一個次第。佛成佛的時候第一個所講的這個始教《華嚴經》,其實所說的就是一真法界。那什麼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如來藏。因為所有的一切法,全部都是從這一個唯一的真實體的這個法界的智慧裡面所出生出來的,所以所有一切法是從一真法界裡面出生,所以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在說《華嚴經》裡面的真實的道理。但是武則天當時並不知道,所謂的一真法界所說的,其實就是眾生的如來藏;但是是為了要一窺華嚴真正富貴莊嚴勝妙法要的堂奧,所以心中為了想要如實理解,才會寫下了「願解如來真實義」的句子。但是如來真實義,它其實是一真法界的實證;而一真法界的實證,正是大乘佛菩提道從外門入內門的重要的分水嶺,也正是禪宗證悟的標的──第八識如來藏心,所以又稱為無上法。所以「微妙甚深無上法」,這樣子才是真正能夠表達出無上法的真正的意涵。因為無上法祂是微妙而難知的,所以武則天在這邊誦出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其實並沒有把真正的無上法的真正的意涵把它誦出來;因為一切法都是從這個地方出生,不能超過這個地方,所以稱這個法叫作「無上法」。所以必須證悟了無上法後,發起了根本無分別智,才能夠在悟後起修的過程當中,由後得無分別智現觀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法微妙甚深。那也就是說,由證悟如來藏這個無上法所獲得的總相智,而後進修般若別相智,更復於見道圓滿通達的時候,進入了初地修學道種智,並地地轉進,一直到佛地,究竟圓滿成就一切種智、究竟了知如來藏一切種子的智慧、了知如來藏一切種子的智慧當中的甚深微妙。然而我們前面所說的這一切,都必須從實證第八識如來藏這一個無上法開始;實證這個無上法之體,才能夠悟後起修,轉依如來藏本來清淨、不生不死的中道體性,並地地進修而逐漸現觀實證,而了知無上法之體——如來藏,以及深觀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法種微妙甚深,一直到成佛才算是究竟了知。也就是一切種智究竟圓滿,此時方稱為無上法王。所以無上法王是對於 佛的尊稱,任何人都不堪受的,任何人都不夠格可以稱為無上法王的。

但是我們反觀現在的佛教界,法王、活佛滿天飛,這個就是不知道所謂的無上法的真正的道理。所以《華嚴經》在卷11裡面說:「我當安住無上法故,欲令眾生亦得此法。」這個就是在說明菩薩想要度眾生證悟無上法,應當先自己證悟無上法,而且轉依安住於無上法,這樣才能夠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菩提薩埵。所以《華嚴經》這邊才會說:「我當安住無上法故,欲令眾生亦得此法。」也就是說,我應該要自己先證悟了這個無上法,而且證悟了以後,能夠安忍、安住在這個無上法上面,這個就是因為證了無上法,證了這個如來藏體以後所發起的忍,這個就是大乘的無生忍;由大乘的無生忍所產生的法忍,這個就是我當安住無上法故,能夠安住在無上法而不退失,才能夠令眾生也能夠得此法。也就是說,悟後的菩薩必須要發起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而且真正的落實到真正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的上面,把真正的這個無上法,能夠讓眾生也有機會去證悟這個無上法,也讓眾生能夠知道說證悟無上法的方法。所以必須要安住無上法,才能夠令眾生也得此法,這個才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菩提薩埵。所以菩薩本身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菩薩自利利他其實是以利他為先,也就是說菩薩的自利是建築在利他的基礎之上,所以在四宏誓願裡面,才會第一個叫作「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菩薩並不是急於要去了脫生死的,不是急於要去自己入於無餘涅槃的;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那四宏誓願應該要改過來,也就是說四宏誓願的第一個大願,應該是「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從四宏誓願裡面,菩薩的四宏誓願裡面,我們就能夠看得出來菩薩的自利利他,其實是以利他為前提的,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在度眾生的過程裡面、在修證佛菩提佛法的過程裡面,證悟了佛菩提道的總相智;乃至於在度眾生的過程裡面,同步地去完成後得無分別智。在完成這一部分的智慧的時候,同步地去斷除相應於分段生死的這一部分的煩惱,去去除這一部分生死的煩惱,這一部分的煩惱種、煩惱習氣還有煩惱的現行,是在度眾生的過程裡面,同步地去斷除;而不是以斷除這個煩惱為前提。所以菩薩的自利利他,落實到四宏誓願裡面來說的話,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所以就是為了要度眾生,所以為了要斷自己的煩惱,所以學盡了所有的一切佛法,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所有的一切佛法,包括佛菩提道所應該要親證的智慧,包括親證佛菩提道的智慧,相應於解脫道所應該要斷除的煩惱,而產生的解脫智慧,這一部分的智慧,是這些法,我們都是必須要學習的。這些法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要幹什麼?是為了要成就最究竟的佛道,所以最後才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這個是四宏誓願它的次第。

四宏誓願的次第,正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這樣子的一個次第。也就是說「我當安住無上法故,欲令眾生亦得此法。」這個正是菩薩真正自利利他的這樣子的菩薩行。所以我們這麼作完以後,才能夠如《華嚴經》卷44所說的:「自念以聞此,甚深微妙法,當成一切智,人天大導師。」也就是說,當我們觀察這個無上法的甚深微妙,而且依著這個無上法修學,且成就一切種智、四智圓明、了達究竟、福慧兩足尊,成為人天大導師,究竟圓滿成就佛道。也就是說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從我們證悟的如來藏的這個本體以後,觀此無上法的甚深微妙。那如何才有辦法真正了知無上法的甚深微妙呢?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必須要依止著佛菩提道的修學;依止著佛菩提道的修學,去完成佛菩提道每一個位階裡面所應該要親證的現觀;所應該要親證現觀以後所獲得的智慧;那這樣子的智慧成就以後,才能夠真正的深入觀察這一個無上法的甚深微妙。這個就是在說:當我們悟了以後,必須要依止善知識,依止著大善知識,繼續熏習一切種智;必須依止著善知識,繼續地去圓滿後得無分別智,這樣子才有辦法逐漸地成就修學佛法所應該要的資糧,逐漸進到初地以後,能夠依著初地的道種智,慢慢地去地地轉上,地地增上去修行;所以初地的道種智,乃至於二地的道種智,乃至於一直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於到十地的道種智,其實還是攝屬在佛道的一切種智裡面。只是因為依著地地的道種智,依著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各地的修行內涵所不同的這個內涵,安立說這個是初地的道種智、二地的道種智;但是其實它是所有一切種智裡面所含攝的內涵。

要成為人天大導師,就是必須要從我們前面所說的,一直到初地、二地的道種智,到十地的道種智究竟圓滿,一直到等覺菩薩,最後身菩薩成佛,完成一切種智究竟圓滿,四智圓明、究竟了達、福慧兩足尊,這樣子才能夠成為人天大導師,究竟圓滿。所以這個才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自念以聞此甚深微妙法,當成一切智,人天大導師。」人天大導師所獲得的一切智,是所有的一切眾生,乃至於聲聞解脫道的阿羅漢,都不能獲得的。

今天我們這一個問題,先回答到這邊。下一集,我們將繼續再回答:「正覺所說的開經偈跟一般的開經偈有何差異?」

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