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聞熏佛法正知見 (188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所以持守三歸,在《阿含經》裏面有這樣說:「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當知是四不壞淨』。」——《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就是在說明歸依三寶,能夠淨信三寶是清淨的,這個就是信根。然後在《雜阿含經》卷三十還有提到,如果能夠真正信受這個四不壞淨的話,四不壞淨能夠成就的話,就不會淪墮。經典說: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起哀愍心、慈悲心,若有人於汝等所說樂聞樂受者,汝當為說四不壞淨,令入令住。何等為四?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於聖戒成就……所以者何?若四大——地、水、火、風——有變異增損,此四不壞淨未嘗增損變異。彼無增損變異者,謂多聞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成就,若墮地獄、畜生、餓鬼者,無有是處。」】——《雜阿含經》卷三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那我們要知道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之後,我們還要知道這個三寶它本身是有戒法的,所以說它也是清淨的,所以三歸依的三歸依戒在《阿含經》裏面,就叫作「四不壞淨」或叫作「四不壞信」。為什麼?因為要信受 佛陀祂是清淨的;要相信 佛陀所教導的佛法是清淨的;也要相信僧寳一定是清淨的;而且他有清淨的戒行,而且要相信 佛陀祂也是遵守戒法的,而且能夠相信 佛陀所教的佛法是清淨的而不是邪惡的,如果能夠這樣子相信而能夠真正的持守清淨的戒律,那他就具足了四不壞信,也就是四不壞淨。

那什麼叫做相信 佛陀是清淨、能夠持守戒法呢?就要相信 佛陀絕對不會教人家修雙身法。因為雙身法它是不清淨,特別有一些宗教它所教的這種雙身法是很邪惡的,它是要信眾把自己的太太、女兒、姊妹全部奉送給上師一起修雙身法,這樣不就是亂倫的一種修法嗎?這樣的話比一般人都還不如!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一定要相信 佛陀絕對是清淨的。如果有那種男女交抱的佛像,我們就可以知道那一定是外道,它根本不是佛教。他們會說「這個佛、這個男的跟這個女的,他們是智慧跟慈悲,這樣才能結合。」結合不是用男女來結合,慈悲跟智慧的結合它不需要用男女來分別,因為慈悲不是男也不是女,智慧也不是男也不是女啊!因為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正法中修行的女眾菩薩同時也有智慧也有慈悲,男眾同樣有智慧有慈悲,所以他不需要經由交合才能夠把慈悲跟智慧結合起來。所以如果有人說慈悲跟智慧要透過雙身法才能把它結合起來,你就可以知道他就是不歸依佛,表示他是不相信 佛陀是清淨的,不相信 佛陀是持守戒法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下來要說:歸依僧,終不歸依外道徒眾。也就是說只有能夠信受佛,而且能夠信受圓滿的修多羅,那這樣子的人,他出家了才可以說他是僧寶,我們才可以說我們歸依了僧寶。如果我們歸依的一個出家人,結果他否定了有佛陀一直存在,也否定說有第八識,那我們就可以知道,事實上這個人他本身就不相信佛、他本身就不相信法,那他怎麼可能是僧呢?所以我們要知道,僧寶不是只是剃頭著染衣叫做僧寶,而是他一定要相信有佛陀、有第八識,確實有律則,這樣的話他才是僧寶,那我們才應該歸依他。可是我們要知道,歸依僧並不是歸依於一個人,因為「僧」的意思本來就是「眾」的意思,表示說它是僧團,是指十方三世的大乘菩薩僧團,這就是僧的意思。所以我們歸依在任何一個道場,不管是正法道場或是表相的佛法道場,事實上我們所謂的歸依都不是歸依於任何一個人,而是歸依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建立的佛法的這個道理,歸依於一切諸佛的領導,這個才是我們歸依的意思。只是因為諸佛為了要度化眾生,所以祂也要培養未來的佛種,所以建立了僧寶,由這個僧寶來領導大眾,然後讓他來度化眾生,讓他能夠培養他將來能夠成佛,目的是這樣。可是這個領導大眾的人——這個僧寶,他一定是要遵守律則的,他要信受佛法,也要信受諸佛。如果這個人他不信受有 佛陀——不信受有 阿彌陀佛,不相信有十方諸佛;他也不相信法,不相信真的有第八識如來藏,那他一定不會是僧寶。所以我們說「歸依僧,終不歸依於外道徒眾」的意思就在指我們要知道,我們歸依的對象——在人間裏面能夠領導我們,來幫助我們邁向解脫,能夠教導我們往生到諸佛淨土的那個僧寶,他本身一定也是歸依佛、歸依法,也是歸依於所有的大乘菩薩僧,表示他要歸依於其他譬如說 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諸大菩薩,這樣子的僧寶才是真正的僧寶。如果他只是剃頭著染衣,結果口中所說的是,沒有十方諸佛,說 佛陀已經入滅了,已經灰飛煙滅了,乃至說沒有如來藏、沒有第八識,不可能實證,那我們可以知道他一定不是真正的僧寶,他是外道徒眾。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前面單元我們已經為各位簡單介紹三歸依戒裏面:歸依佛,終不歸依於天魔外道。我們接下來跟各位介紹:歸依法,終不歸依於外道邪說。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那我們接下來說三歸依它是個戒——三歸依戒。那它戒什麼呢?我們說:「歸依佛,終不歸依天魔外道;歸依法,終不歸依外道邪說;歸依僧,終不歸依外道徒眾。」這就是三歸依戒所要界限的內容。我們說:「歸依佛,終不歸依天魔外道」是說佛陀的智慧就是解脫,祂有解脫的智慧。可是外道呢?他是繫縛,他是無知的。譬如說天魔外道,這個天魔就是在這個欲界天裏面的第六天,就是欲界六天裏面最高的一天——他化自在天,這個他化自在天的天王他就叫天魔。那為什麼他會是天魔呢?因為他有欲界愛,所以他會用他的欲界愛,希望一切眾生都是他的眷屬,他要把他繫縛在欲界裏面。如果有人離開了欲界他會很痛苦,他會說:「我失去了眷屬」。就好像世間的國王,他總是希望說我的領土最大、我管的人民最多——來代表他的威德。所以這個天魔外道他就是有這樣的心,就跟世間的國王是一樣的——他有很強烈的欲界愛眷屬欲,所以他要繫縛眾生在欲界裏面,全部當他的眷屬,這個就叫做天魔外道。所以我們要知道天魔外道可能跟很多人的想像是不一樣的。有人想到魔一定是長得齜牙咧嘴、血盆大口,事實上不對。真正的天魔外道,事實上他是怎麼樣呢?他會一開始如果眾生造惡,他是不理會他,乃至他會幫助他,為什麼?他的眷屬嘛,他會幫助他,然後讓他往上升,他也會願意做。所以說天魔為什麼他可以是在欲界裏面最高的天呢?因為他也幫助很多的眾生。所以他的長相是怎麼樣呢?他也是很慈悲,也是慈眉善目。因為他救非常多的眾生,所以他功德非常廣大,所以他成為欲界裏面最高的天主。所以當有眾生造惡的話,他會幫助他讓他提升,可是提升之後,如果這個眾生因為受苦,受到三惡道的苦之後他想要求解脫,這個時候這個天魔呢他不會允許他。他會用怎麼樣呢?他用善法去拘束他,他說:「你不要求解脫啦,你來生到我的欲界天裏面,跟我一樣享受天福不要離開,離開了就不是我的人。」所以說他對想求解脫的人,一開始如果說他是會淪墮惡道,他會幫忙讓他不要淪墮,因為怎樣?留下情份,以後就可以用這個人情去拘束他。那如果說有些人他受了三惡道苦之後,他想要求得解脫;乃至有人生了天之後,他覺得說天也是有限的境界啊,最後不免天壽盡了之後還要輪迴啊,所以當他也想要解脫,那這個天魔就不允許了。他會怎麼樣?叫他去做這個慈善事業、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可是這個利益眾生的事情只能限於人天的善業——只能去做醫療的幫助人、或是捐錢的方式幫助人、或是解決他生活上的困苦……可是你要跟他講這個解脫法,他就產生障礙。所以天魔不是大家所想的他是齜牙咧嘴、血盆大口,通常不是。真正的天魔外道他是怎麼樣呢?他是慈眉善目,而且他會叫你去做慈善事業,為什麼?因為當一個人想要解脫的時候,他一定會開始行善——他會行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乃至他會做一些善業,可是他就說:「你這樣做就好了,你這樣做就已經是解脫了,你這樣做就一定可以成佛了。」他就這樣說,這樣子就叫做天魔外道。所以天魔外道他可能是長得慈眉善目的喔,可能對人家講話也是溫言軟語,可是我們要從他所說的道理,從他所要教導眾生去做的事情,來判斷說他到底是佛、菩薩呢?還是天魔外道?所以天魔外道跟佛也就是說我們前面所說的這個「迷信」——這個神佛的迷信——到底哪一個是神?哪一個是佛?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把它弄清楚,也就是我們要把神跟佛到底他之間的區別是什麼,要把它弄清楚。如果我們以為孝養父母、奉侍尊長、慈心不殺,乃至行十善業那就是佛法的全部,那就是天魔外道所說。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生滅的法顯然不是圓滿:因為現在的科學家他就發現,我們的世界是從一個大爆炸出來的,大爆炸之前呢?不知道,既然是不知道,顯然它是不圓滿。可是佛法所說的、經典所說的就不只是說生滅,還說有不生不滅。所以法界裏面就是有二種法,就是不生不滅的法跟生滅的法,那這個經典裏面都函蓋的,所以說經典裏面所說的這個道理是圓滿的道理。因為這是圓滿的道理,所以說它的功德難以思議,我們能夠信受而能夠去實證它,那我們就可以獲得同樣的功德。那「大乘菩薩僧,功德難思議」:這就是說大乘法中所要實證的,也是圓滿的經典的這個內容。譬如說大乘的菩薩僧他要實證真心——就是不生不滅的這個如來藏——第八識,實證了這個之後就知道這個法界裏面,除了生滅的這些諸法——這些色法、心法之外,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因為這樣子他就開始具有解脫的功德,也開始有般若的智慧,所以他當然可以顯現出功德——廣大的智慧功德跟廣大的解脫功德。因為聲聞人他也相信圓滿的修多羅,可是聲聞人跟這個緣覺,他們對於圓滿的修多羅裏面能夠實證的部分只有生滅的部分。表示說他瞭解這個三界裏面一切法都是苦、都是生滅,既然是生滅、是苦,就把它滅掉,那滅掉之後自己就成為不生法,就入無餘涅槃,這樣就叫做解脫。所以他們雖然相信圓滿的修多羅,可是他們的功德可以思議。如何思議呢?就是思議說把自己完全把他滅掉,這樣子就是聲聞他們所能夠實證的功德跟智慧,所以大家都很能夠正確理解,聲聞人他就把一切法滅掉,就是這樣子。可是滅掉之後剩下的如來藏是如何?不知道,所以說菩薩能夠知道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實證的這個第八識真心如來藏,所以說叫做功德難思議。那既然大乘菩薩僧能夠實證聲聞緣覺這種二乘人所不能實證的內涵,所以他當然功德難以思議啊,不只是二乘人難以思議,一切凡夫都不能思議。所以很多人認為這個大乘難道真的有嗎?那就是因為他對於大乘菩薩確實能夠實證這個永恆存在的第八識,他覺得太不可思議——因為太難相信、太不可思議,所以說他們就不相信。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大乘菩薩能夠實證真實心如來藏,那個功德確實是難以思議的。

既然「十方薄伽梵」就是諸佛;「圓滿修多羅」就在講一切法——而且是一切法由如來藏出生的這個道理;而「大乘菩薩僧」就是實證了不生不滅法跟生滅法之後,最後他邁向了成佛的道路,最後他也會成為諸佛之一。所以大乘菩薩僧也是未來佛,也就跟一切眾生一樣都是未來佛。只是大乘菩薩僧他已經實證了、他已經在邁向成佛之道了,可是一切的眾生雖然也是未來佛,可是他是未來久遠的佛,因為他還沒有正確的邁向成佛之道。所以一切眾生他雖然也是一樣是有真心有如來藏,可是他沒辦法顯發出功德,因為他不能獲得解脫的智慧,他也不能獲得解脫的功德,也沒有實相的智慧,可是大乘菩薩僧他有解脫功德,他也有實相的智慧。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接下來要「修十善業」。也就是說「三福淨業」的第一個部分就是要先把人天乘的這個部分能夠完成,在完成這個人天乘——要能保得人身、要能夠往生天上的這個福德。要修集這樣的福德,我們還要修十善業,這樣的話我們如果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的品位可以提升。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在修念佛法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我們不能忽略掉人天的這種福德的修集,所以我們還要修十善業。所謂「十善業」事實上它的相反就是「十惡業」。十惡業就是三個「身」的惡業:就是「殺人」、「偷盜」跟「邪淫」;又有三個「意業」的這種惡業:就是「貪欲」、「瞋恚」、「愚癡」;還有四個「口」的這種惡業: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要避免的。因為如果說我們沒有避免這樣的惡業,這樣的話我們修集很多的福德,如果因為惡業深重,惡業就先熟,反而我們就會淪墮了,所以我們應該要避免去造作這一些「身」、「口」、「意」行上面的惡業。至於身口意這種惡業或是它的十善業呢,我們在後面還有戒律的部分,我們再來比較詳細來跟各位介紹。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真正應該要追求的是:了解生命的真實意義。對於瞭解了生命的真實意義的人,我們通常會稱呼他們爲聖人。在佛教裏,能够了解生命真實意義的人有三種,他們是二乘人、菩薩與 佛。二乘人是指聲聞人與緣覺人,他們以修學小乘、中乘佛法爲主;菩薩以修學大乘佛法爲主,菩薩所證知的境界與智慧,兩方面都高過於二乘修行人; 佛則是究竟圓滿者,完全了知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具有無上的智慧與能力,能够降伏煩惱魔、蘊魔、死魔與自在天魔,並且永無止盡地興起大慈悲力救護無量無數的受苦衆生。

二乘人,努力的修行小乘佛法,如果他們始終沒有機會,或是有機會而不肯修學大乘佛法,他們最後的修行成果,就是「灰身滅智」,也就是把自己的身形與意識通通滅失掉。二乘人等到死後,修行的成果就是不再讓自己的身體與意識出生,把自己消失在三界裏,如此一來,任誰也無法在三界裏找到他,因此說,永遠離開一切煩惱與苦受,真正達到無我的境界,證實了佛法:人無我、涅槃寂靜的法義。            

菩薩則是更進一步,不必把自己的身體與意識消滅,不必把自己消失在三界裏,就在這個具有煩惱與苦受的身體與意識境界裏實證寂靜涅槃,了知與掌握到宇宙與生命的本來真相。 因此,菩薩的修行境界對於二乘修行人來說,屬於「不可思議」的境界,超越二乘人所能够理解的能力範圍之外。二乘的修行人想破頭也弄不明白「爲什麽菩薩能够不入涅槃而證涅槃、不證涅槃却能够常住涅槃」的道理。所以說,菩薩的境界是超過二乘修行人的境界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夫衆生因爲具足了凡夫性,沒有生命實相的智慧,所以不能够瞭解生命的真實意義,以爲生而爲人就是生命的意義,認爲人生如果能够不做惡事,就很了不起了,如果能够再做一 些善事,那就真正對得起天地良心了。絕大多數的人是這樣的想法。然而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的追問:那麽,生而爲人,爲什麽會生而不平等呢?小兒時期的個性,有的小朋友頑劣、有的小朋友溫馴,長成後,資質發展,不肖賢良,個個的發展却又有著明顯的不同;更常有的現象是:有人是含著銀湯匙出世,享樂一生;有人是貧窮出生,艱苦一生;又有人是豪富出世,中年破敗;更多人是貧困出生,晚年有成;做奸犯科者,竟然得果善終;循規守法者,往往顛沛流離;如此的衆多人間現象,我們又從哪裡可以看見生而爲人的生命意義呢?

凡夫衆生對於這一些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不敢面對,更進一步地認爲,其他人也跟自己一樣,不知道也不敢面對這些疑問,所以他們才敢提出:「世間只有自己的存在最真實,其他都是騙人的,是假的」、「佛教是騙人的,沒有佛、菩薩、聖人那種東西啦!不要被騙了」等等不知輕重的話,發出誤導別人的言論,不了解自己正在欺騙自己也在欺騙他人,因爲會說這種話的人,往往又很迷信,他們會迷信於天地風水鬼神等等宇宙內的現象,對於風水師或是鬼神給予他們的指示,往往是遵照指示、言聽計從;對於神通境界的追求,是非常的嚮往。 然而,追求這一些世間上現象的行爲,對於要解答真正的疑問,生命的意義,是沒有幫助的。而且,追逐這一些感應神秘的事情,到了最後,通常不僅會害了自己,也會害了別人。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外一個衆生居住的環境,是爲色界的二十八個天界,那裏是只有已經斷除欲界愛樂的修行人,特別是指已斷男女二性淫欲之念的人,才能够去出生居住的環境。這一類的衆生,他們完全是靠修習禪定,來維持色身的存在;在物質環境上,他們能够享受衆多的欲樂喜樂;然而,對於死亡與久住這兩個境界,他們也無法加以操控、不能隨心所欲自己作主的,當死亡來臨時,絕大多數的他們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於死於住,皆不自在。

 最後無色界的四天,則是那些不了解佛法,却又極爲精進修行禪定功夫的衆生們所出生居住的地方。住在這一個環境裏的衆生,他們沒有形像、身形俱滅,以類似科學上的說法來說, 就是只剩下「精神體」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只有剩下意識的存在,六識中其他的眼、耳、鼻、舌與身識通通都消失了。他們居住在那樣的境界裏,純粹是意識的寂靜狀態;然而,對於死亡與住於此種寂靜狀態時日的長短,跟欲界天與色界天的衆生們一樣,都無法加以操控,不能隨心所欲,無法自己作主,因此當死亡來臨時,他們也是要再次去投胎或受生的。於死於住,也是皆不自在。

這三個環境,統稱爲三界,我們衆生就居住在這三界裏, 依照著我們生前活在欲界裏的人間時,所做善業與惡業的多寡,來遭受報應,個個有不同的境遇。造善事多的人,則上升到天界內享受福報,造善事越多的人,上升的天界就越高,所能够享受的欲樂也就越大;相反的,造惡業的衆生,就會投胎下墮到不好的三惡道中去,或做畜生、或成餓鬼;如果做了毁謗三寶、殺人放火等等的極大惡業的人,就會下墮到地獄去,去遭受無量無數的痛苦果報。在這樣的三界內,衆生若是做了善事,就投胎出生在天界,在天堂內享福;若是造了惡業,就要去投胎到三惡道裏受苦。如此衆生,一世生爲人,下一世出生於天界,然後在善業福報享用完後,只剩下惡業果報,因此再下一世就出生爲餓鬼,然後在餓鬼報盡後,再下一世上升出生爲畜生,畜生報盡後,然後才有機會上升投胎當人,當人時,如果造了惡業,又下地獄去,如此反復地循環不已,形成了所謂的:「衆生六道輪迴、反復不停,無有出期的現象。」 佛,則是永遠出離三界的存在,永遠不受苦惱,永遠「常、樂、我、 淨」 佛的境界,極爲殊勝、極爲勝妙,不可思議,只有 佛彼此才能够究竟了知這種無上的境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我們所生存的地球,只占所有一切生命所居住的環境裏極微細極微細的一小點而已。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麽樣的人是跟佛教有緣的人呢?當我們有一天,對於生命的意義、爲何要出生、活著是爲了什麽、以及人死後會發生什麽事等等的問題産生了疑慮,想要瞭解這一些迷團的時候, 就表示我們跟佛教有緣了。一般人,通常是要等待,一直到進入老年時,因爲感覺到自己將要不久於人世,對於死後感到恐懼;因爲要尋找一個庇護,好獲得永久的安樂,因此才會有想要學佛的念頭興起,想要藉著宗教的不可知的力量,來得到安慰、得到安心。然而,大部分的我們並不瞭解:佛教乃是唯一真正能够真實的解答一切「生活、生命、世間,與寂靜涅槃出世間的所有疑問」的一種教化。「不可思議」這一句話,在佛門裏,是指宇宙生命真相的最真實真相意義的存在境界。大部份的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所碰上的無法解釋的現象或是不能够理解的東西,很少有人會起心想要去把它給弄清楚、給想明白。因此,其實絕大多數的我們,對於佛教是不瞭解的。更進一步的說,對於宇宙與人生的切身問題,是漠不關心的。古人曾經說過:「不知天、不知地、不知生、不知死,那麽我們活著的目的,到底是要做什麽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一:

「如來世尊,能於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 是故名佛。如來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善男子!如來出言無 二無謬,亦無虛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具足因智、時智、相智;無有覆藏,不須守護,無能說過。悉知一切衆生煩惱,起結因緣,滅結因緣;世間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憐湣救拔苦惱,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滿足。」

 佛門裏有「不可思議」這樣的一句話語,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其實,不只是佛家,我們一般人也常常會說如是的言語,舉凡只要是遇到我們的智力所不能够瞭解的事情,我們總是會不自其然地說出:「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這樣的話語。 然而,世間上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這些事到底有沒有答案呢?換句話說,我們的疑問就是: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麽?生命的實相是什麽?宇宙的真理又是什麽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乃是兩千多年前,出生於印度迦毗羅衛國的一位印度太子,名叫 悉達多。後來他感受到生命中的生、老、病、死、苦等無常的痛苦,於是出家學道,最後證悟成佛。他的弟子們在他過世後,把他四十九年來所宣說的宇宙人生的真實情况道理,整理記錄了下來,並且成立了組織,然後以最誠懇最恭敬的心稱呼他們的老師「悉達多太子」,爲 釋迦牟尼佛,並且認爲 釋迦牟尼佛爲他們這個團體最偉大的老師與創建者。這就是世間 佛陀、佛法、佛教僧人,佛門三寶的由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

「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衆生莫能測;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下來就是「慈心不殺」,也就是說我們對於眾生要有慈悲心,不應該來殺害眾生。因為眾生都跟我們一樣是有如來藏的,都是有心識,所以我們一樣都是眾生,一樣都是要邁向成佛!所以將來他也都會是我們的眷屬。所以我們應該要瞭解眾生是跟我們一樣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來我們要說「奉事師長」,奉侍師長也是我們在修學佛法裡面應該要修的一種福德。我們在世間法上面,我們要尊敬給我們正確知識的這些師長,我們應該要尊重他!如果我們沒有尊重我們的師長,那他教給我們的東西就不會認真學,所以我們應該要尊重我們的師長,對於他所教導的內容我們要仔細的去學習、去思惟。可是我們在這個地方也要注意一點,因為師長所教導我們的一般都是世間法,可是對於出世間的法他不一定瞭解,所以我們要首先要認識這一點,所以我們在奉事師長的時候,我們不應該跟儒家完全一樣。
儒家它是怎麼樣說的呢?儒家是說對於「天地君親師」要怎麼樣呢?要用這個方式來尊敬,而且對於這個親賢,要來隱覆他的過失,就是為親賢諱,隱諱他們的過失啦!如果說這個君王啊、父母啊做錯什麼事情,幫他們掩蓋起來不要讓人家知道,也不要更正他,那這個跟佛法的修行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說我們因為修學了正法之後,我們開始了解法界中確實是有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有真心——有如來藏、有第八識,結果我們的師長他認為沒有,那我們不應該聽信我們的師長。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師長他對於世間法是瞭解,可是對於出世間法他不一定瞭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怎麼樣?我們應該勸告我們的師長。可是我們不應該去宣揚這件事情,也就是說我們一樣為我們的親人、賢人來遮覆,可是我們還要來教導他,我們要提供我們的資訊來告訴他。因為我們既然自己知道了正法可以解脫,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們的師長如果還不知道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要來幫助我們的師長,讓我們的師長他也能夠信受,他也能夠瞭解這個道理,也一樣跟著我們從原來的「迷信」然後進入「仰信」、「正信」,然後進入「解信」,乃至可以幫助他們最後成為「證信」——能夠真正的來證明確實是有如來藏,確實在這個宇宙裡面有西方極樂世界,也確實是有真心可以實證,所以確實是有阿羅漢、有緣覺、有菩薩也有諸佛。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跟儒家有點不大一樣,就是說儒家他只是為親賢遮覆,可是遮覆之後他不去更正他。可是我們在修學佛法不是這樣子,我們也要一樣要為親賢諱、要遮覆他們,可是我們不是要讓他無知,而是我們要提供正確的訊息,來讓我們的師長也能夠知道正確的道理是什麼,我們這樣才是對於師長的真正尊敬跟幫助。
所以我們說孝養父母、還有侍奉師長,我們對於對我們有恩的父母跟師長這些尊長,我們對他們的回報有時候雖然我們供給他衣服、飲食,讓他們能夠過很好的生活,乃至有尊嚴,可是這樣對於我們的父母跟師長來說,那是不足夠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提供再好的飲食、衣服、臥具、環境乃至尊重,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師長還是要繼續輪迴生死啊!所以我們怎麼樣能夠來報答我們的父母跟師長呢?我們對於父母跟師長最大的回報——就是我們要告訴他說確實是有解脫法!在這個法界裡面確實是有解脫法,確實是有實相之法,也確實是有諸佛,也有成佛之道。我們應該要幫助我們的父母跟師長來認識這件事情,請他們也跟我們一塊能夠邁向解脫,邁向成佛之道,這樣子才是我們對於父母師長的最大的孝順!所以說我們應該要用這樣子的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我們的父母還有我們的師長,這樣才是正確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另外我們在正法中在修行的時候,也應該讓父母親安心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們一定要先把家裡面把它安頓好。如果我們沒有安頓好,然後花太多時間在這個宗教的裡面,那家裡面也會擔心啊!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家裡面完全照顧好了。當我們的家庭都能夠照顧好之後,我們家庭裡面的福德圓滿了,我們再為正法來做付出那就沒有問題。什麼叫做家庭裡面的福德圓滿呢?就是說如果我們的父母親他沒有信 佛,他很擔心我們,我們把佛法告訴他說:如果我們來共修佛法的時候,我們有解脫的功德,功德如何廣大。當我們的父母親他也信受了這個道理,他也一起來共修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的福德就開始圓滿。乃至我們的小孩子還小,我們照顧他之後,他慢慢長大之後,他也信受了之後,他獨立了之後,他慢慢離開比較不需要我們的照顧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就可以比較專心來修學佛法,那個時候也是福德開始圓滿。

所以我們要孝養父母要注意到:我們要照顧我們的家庭,讓我們的家庭都能夠信受佛法,知道說在佛法中修行是安全的,它一樣是可以照顧家庭的,而不是為了修行然後就把家庭都不照顧,也不去生財也不去工作,那樣子就不是真正的修學佛法。可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人為什麼他可以很專心在於修學佛法上面呢?——特別在我們正法道場中有非常多的人,他能夠專心在護持正法。那就是因為他的家庭圓滿。他的家庭的福德圓滿,所以他家人能夠很放心來支持他,所以當這個菩薩在正法中為正法做事情的時候,他的父母親會覺得很安心。為什麼?因為他願意讓他的子女為正法做事的時候,他也同樣獲得那一份的功德,所以他也是滿心的歡喜,所以這樣子的佛化的家庭就是正法中圓滿的家庭。那這樣子的話家人跟自己統統都可以同時邁向解脫。這就是三福淨業裡面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首先應該要注意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我們現在要來跟各位介紹的就是所謂的「三福淨業」或是「淨業三福」。三福淨業為什麼我們要來修行呢?如果說我們純粹發起了信、發起了願,可是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分其它的品位啊!我們怎麼樣來提升我們的品位?讓我們的品位可以高升?也就是說當我們越努力能夠修集越多的福德跟智慧,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就越高!那我們成佛的速度就越快!如果我們想要度化眾生當然就不應該慢啦,我們應該要盡速來完成我們的道業,所以我們在還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前,還沒有實證佛法之前我們應該來修「三福淨業」。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那如果我們可以這樣做,逐漸也發起我們的道心,那我們就可以慢慢知道、慢慢來修集我們的資糧。我們現在就要繼續進入到三資糧裡面的這個「行」的部分。這個三資糧裡面屬於「行」的這個部分,這是專指說我們前面講「信」、講「願」,是在心理面發起了信、發起了願,可是我們現在要開始「身體力行」——所以一定會有所謂的「身行」、「口行」還有「意行」,這個「行」裡面也有分「事行」跟「理行」。什麼叫做事行?什麼是理行呢?理行的意思就是說對於佛法的這個道理,我們要去把它背後的道理弄清楚。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這個「解信」的部分,可是這個解信的部分還有這個所謂的理行的部分。因為它比較複雜、它是比較深奧的,所以我們在這一系列的節目裡面,沒有辦法詳細為各位解說,可是在我們同修會中有開設禪淨班,可以為各位從最基本的一直介紹到最後參禪,所以說希望大家有因緣可以來跟我們一起共修,這樣子就可以具足了理行。那我們說「事行」就是要真正來身體力行,這個部分我們又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就叫做功夫——就是說我們要如何來讓我們的心能夠安住,這個就要修「定」。那定呢在我們後面會有其他的親教師來為各位介紹。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
第八集 積集世間福德之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個單元我們跟各位介紹到「正願」裡面的「小願」。我們有說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小願,那是因為這個願望很簡單可以完成。因為 阿彌陀佛的願力非常的廣大,所以說我們在這個世間只要能夠努力,願意來相信、願意來發願、願意來念佛,那一定可以往生,所以這個叫做小願。另外一個是聲聞人或者是緣覺人,他們只是想要解脫自己的生死,像這一種雖然在佛法中也是正確的,因為這也是解脫,可是這個願太小了。因為當他入無餘涅槃之後,他就再也不能利益眾生了,這樣的話在法界裡面可以幫助眾生的解脫聖者就越來越少,所以我們說二乘人聲聞緣覺他們想要求得解脫入無餘涅槃,那個就叫做小願,而且這種小願是比這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種願還小。因為他的願力太小,所以我們應該要多鼓勵、多請求聲聞人——多請求二乘人——他應該要迴向到大乘裡面,如果他覺得我們繼續在人間太辛苦了,那我們也應該要請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