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提道首重開悟(下)3/5-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是蘊處界及萬法的根源,「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接下來談:「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是蘊處界及萬法的根源」。意根攜著如來藏投胎,藉著父精母血、母親的四大長養了這五色根;五色根加上意根就有六根,六根中的五根接觸外五塵,由第八識變現內六塵,由於六根、六塵相接觸,六識就出現了;六識的意識分別諸法,萬法就出現了。由此可以證明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是萬法的根源。這證成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也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共業有情的第八識共同變現出來;萬法都是八個識和合運作而出生的。所以,如果沒有第八識為萬法為依止,就成為斷見外道。


 

譬如,應成派中觀的出家人主張「如來藏是緣起性空」,不承認有第八識存在。可是緣起性空是依第八識所出生的蘊處界而有,是依蘊處界生住異滅的現象而施設的一個名相,是意識思惟下的一個概念,說之為緣起性空,是虛相法,不是實相法,與 佛說的如來藏是實相法完全顛倒!由於不承認有一個能生蘊處界及萬法的阿賴耶識,所以就成了斷見外道,所說的根本不是佛法。


接下來談:「第八識與三轉法輪的關係」。在初轉法輪曾經談到:本際、我、如、「齊識而還」的識;「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在二轉法輪談到: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無住心。在三轉法輪談到: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因此,接下來探討這些名相後面的真實內涵。

首先,在初轉法輪談到「本際」,也就是阿羅漢滅盡五陰十八界入無餘涅槃,剩下的第八識處於極寂靜的狀態。正如《心經》開示:「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一)也就是沒有五陰十八界存在的無餘涅槃本際。因此,
如果有人主張:「本際即是原始的時間邊限,這邊限是不可得的。」你就知道他根本不懂佛法!

接下來談「我」,就是真實我。如經中開示:五陰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五陰本來就不是真實我,因為它有生住異滅的現象,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所以不是真實我。然而經中又說五陰不異我,也就是五陰是真實我,因為五陰是真實我的局部體性,攝屬於真實我,不能外於真實我,所以五陰是真實我。然而五陰與真實我和合運作,故稱為不相在。既然前面已說,五陰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同理可推十八界非我,非異我,不相在;以此類推,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等亦復如是,都是非我,非異我,不相在。

接下來談「如」,法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諸法從何而來?當然是從「如」來,所以稱為法不離如。然而又稱為法不異「如」——諸法就是「如」。可是諸法有生住異滅的現象,為何是「如」?當然要將諸法攝歸於「如」,才能不異「如」,因此諸法都是「如」的局部體性,當然是「如」啊!這樣才能夠審諦、真實、不顛倒。既然法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同理可推,五陰十八界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以此類推,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都是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