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聞熏佛法正知見 (188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那我們再來看看這個「不妄語戒」。不妄語戒在法界裏面應該要以「十法界」的眼光來看妄語戒他所違犯的層次。譬如說十法界裏面有「四聖法道」——就是聲聞、緣覺、菩薩跟諸佛,那還有「六凡業道」——從天、阿修羅、人、餓鬼、畜生、地獄。這樣子來看:如果說我們在人間裏面,在這個一個法界裏面,如果說有一個乞丐他說他是國王,那也是一個妄語啊,可是這個叫作小妄語。因為如果說有一個人,他是屬於人——人乘的這個層次,他只持守五戒,可是他說他可以生天,因為生天是要修十善業,可是他說他可以、已經可以完成了這個十善業道他可以生天,可是事實上他沒有做到,那這一種就是比在人間裏面的這個乞丐自稱是國王他的妄語就更增加。如果說他是本身的修行,他是屬於三惡道的,可是他說他可以生天,那這樣的話,他所違犯的妄語戒那就更大囉。乃至說,有人他是屬於在三惡道的這個業,他所修習的法是屬於三惡道的,可是他說他是可以「即身成佛」,他可以完成法界中最高的修證,也就是說他本身是屬於三惡道裏面最低的一層的地獄種性,可是他竟然說,他已經可以即身成佛,乃至他可以自稱是「活佛」——也就是說「活在現在的佛陀」,那這樣子的不如實,這樣的妄語就是法界裏面最大的妄語;因為他從十法界裏面,最低的法界的這個身分,說成是十法界裏面最高的身分,所以他這一種就是屬於最大的妄語罪。所以我們從這裏就可以知道,這個秘密大乘所修學的這個雙身法必然會使人淪墮於三惡道中,乃至是淪落到地獄之中。然後他的妄語又是說他修了這樣子地獄的法,卻可以成為即身成為佛陀,又是十法界裏面最高的果位,所以這樣子所違犯的就是最大的妄語罪。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這裏我們就可以初步來把這個宗教分成三個層次:一個層次就是佛教,它是最高、最清淨的,所以對於五戒的持守是徹底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對於五戒的持守它不徹底,它有一些部分的違背。當他有部分違背的時候,他是不是可以保得人身呢?那就變成不確定了。另外一種,就是最低的一個層次,就是所謂的秘密大乘。這秘密大乘對於我們說的:保得人身的人乘的五戒,它是全部都違犯的!譬如說他們還以人肉、人血來作為祭祀的供品,所以他們也違犯了這個不殺生戒。那他們又偷盜了佛教的術語、名相,而且說它是屬於佛教裏面最高的一乘,乃至其他的法義是比較低的,可是我們可以知道,事實上它根本完全都是跟佛教的基本義理是相違背的,它本質上沒有佛教的成分,可是它卻盜用了佛教的名義,所以說它也違犯了不偷盜的這一戒。那邪淫戒呢?它也違犯了,所以說它在五戒裏面,事實上它是全部都違犯了。因為它全部都違犯,所以說只要修習這個秘密大乘的,或是它後來所演化的其他教派,事實上都會導致嚴重的淪墮。所以說修學秘密大乘是會讓他不能保得人身的,也就是說連人乘他都沒辦法達到的,而會淪墮於三種惡道裏面。所以說從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知道:宗教事實上從前面的三個戒律就可以初步分成三個層次。


三乘菩提之學佛正知見(第二篇)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此之外還有更嚴重的一種,這一種就是所謂的「秘密大乘」的這種「不予取」。因為秘密大乘,事實上它是在佛教的流傳之後,在印度的時候,大乘佛教的末期所引發出來的。他們就主張說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不夠完整的,因為還有所謂的「即身成佛」的雙身法;而這個即身成佛的雙身法是 釋迦牟尼佛沒有教的,因為 釋迦牟尼佛所能夠教導的,是要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才能夠成佛的,而且也沒有教雙身法,所以他們就主張 釋迦牟尼佛所教的這個教法它是不夠完整的,而且它是沒有達到最高的智慧的。


可是這個所謂的「秘密大乘」其實它的本質是印度教裏面的「性力派」,因為在印度的各個宗教的融合裏面,他們就吸收了佛教的所有的名相跟術語,然後轉變它的意涵,就變成把佛教的所有術語、名相全部就拿來使用了,而且賦予它屬於印度教「性力派」他們獨自的這個法義。所以說,他們對於佛教裏面的三寶,事實上他們還會去把它增加一個「上師」的一個寶,變成有「四寶」,這個四寶裏面的上師他還超越了佛陀。他們的說法就是:凡是上師所說的,我們都應該要信受。信受之後就不管 佛陀怎麼說,也不管法界裏面這個律則的運作是如何——也就是他們也不管因果的律則,不管因果的道理;乃至於對佛教裏面的三寶其中的僧寶,他是要受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的這個戒律之中,都不可以有這個淫欲的,可是他們是要超越這個,所以他們是要實修「雙身法」。而這個雙身法跟比丘戒、比丘尼戒的這個不淫戒是相違背的,他們一樣要違背它,而說是超越它。那像這樣子的教義,事實上它也是屬於「不予取」的。而且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而這個「秘密大乘」的「雙身法」事實上就違逆了這個邪淫。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不殺生戒」之外還有「不偷盜」,這是第二個。不偷盜在佛教的戒律裏面也稱作「不予取」,也就是說如果他人不給予的話,我們就不應該把它拿來取用,這就叫不予取的戒律。可是在宗教界裏面,違犯了這個「不予取」的這種情形,它是非常普遍的。譬如說,因為佛教的義理非常好,所以在以前在中國的時候,儒家跟道家常常會吸收佛教的一些法義,可是他們吸收了佛教的法義之後,反而來抵制佛教、反對佛教、乃至破壞佛教、乃至有的宗教還想要推翻佛教,要取代佛教,那像這樣子就是不對了。例如,宋朝、明朝時候的儒教,它吸收佛教的一些義理之後,發展成「宋明理學」,可是宋明理學吸收了佛教的科學的法義之後,竟然反過頭來反對佛教,乃至來破壞佛教。那這樣子,像這樣的事情就是不對的事情。

或者是說,又有一些宗教他們沒有自己的法義,可是他就把儒教、佛教、道教這個三個教的法義把它吸收,變成是自己的;可是把它變成自己的法義之後,都跟原來的不一樣啦!可是它就把別人的法義拿過來,來當作自己的宗教的法義,可是它自己事實上是沒有任何宗教的法義。像這樣的情形,在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新興宗教就叫作「白蓮教」。這個白蓮教後來經過時間的演化之後,後來又有耶教跟回教進入中國地區之後,他們也把耶教跟回教的教義,也把它吸收進來,也同樣以「不予取」的方式,把它取用過來;那取用過來之後,他們就認為說,這樣子所有宗教,最後都有一個生天的一個方法,那就以這個天道「一以貫之」,這是他們的想法。可是這樣的作法,事實上它的本質,一樣是「不予取」的,一樣是跟法界裏面的律則是違反的。乃至他們還會發明「老母娘」,還主張說這老母娘她出生了五個教的教主——還有這樣的主張;而且說這個五個教的教主所說的這一些法義,事實上也是老母娘所教出來的。可是我們從歷史上發現,「老母娘」的這種想法,事實上,是在後來在明朝以後才有的,所以說佛教、耶教、回教他們的歷史都是比「老母娘」還要早的。所以從這裏就可以知道說,事實上像這種情形也是屬於不予取的,屬於宗教裏面的不予取的情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首先來看看,佛教因為持守第一個不殺生戒,所以佛教基本上是不吃眾生肉。只要開始修行,就是不吃眾生肉,改吃素食,乃至我們在祭祀的時候,我們也都不用眾生的肉來祭祀。可是我們來反觀其他的宗教,幾乎都沒有其他的宗教主張素食,乃至他們的宗教還經常以雞、鴨、牛、羊等等畜生道有情的這種色身——牠的這個身肉,來作為祭祀的一個供品;乃至有一些宗教還很特殊,它還要以人肉、人血,把人肉跟人血稱作「甘露」來作為祭祀的一個供品。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佛教因為主張不殺生,這不殺生的範圍不只是人,而且還擴及到畜生道,那這樣子的一個主張,所以說,使得佛教的修行的一個初階的時候,就很強調素食的修行。可是其他宗教對於這個部分,事實上它並沒有這樣子,譬如說儒教、道教、耶教、回教他們都沒有這樣的主張。所以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中間的差別,佛教跟其他宗教就有截然的不同。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讚歎說,有一個宗教叫「一貫道」,他們主張素食,一開始的修行就是素食,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因為這跟佛教的不殺生戒,事實上它是吻合的。

那這個「不殺生戒」跟這個殺人也是有關係,而且是更重的戒。所以佛教裏面的不殺生戒,所強調的就是「不能殺人」,所以佛教是反對戰爭的。可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五教裏面,這個耶教跟回教他們常常因為宗教信仰的問題,他們彼此征戰——產生了宗教戰爭。所以從這裏就可以知道,佛教事實上它是一個最溫和、最和平、最不會引發戰爭的一個、最理想的一個宗教。從這個不殺生戒事實上就已經可以初步看出來佛教跟其他宗教的不一樣。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裏面,祂所參的這些善知識有多少個是出家菩薩?只有五個是出家的菩薩(只有五個是現出家身的菩薩),其他全部都是現在家相的菩薩。那再來,龐蘊居士他是現在家相還是現出家相呢?那請問他是真出家還是表相出家?淩行婆她是現在家相還是現出家相呢?乃至於陸宣刺史,乃至於六祖大師悟後潛藏於獵人堆裏面,他現的是什麼相呢?他現的還是在家相啊!而且諸多的等覺菩薩現的是什麼相呢?等覺菩薩——我們所知的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乃至於 彌勒菩薩,現的全部都是在家相,彌勒菩薩在兜率陀天裏面,還是現著天人相,穿著天衣、戴著天冠。那為什麼等覺菩薩會是這個樣子呢?為什麼地上的菩薩大部分都是會現在家相呢?就是離開了表相的執著,而且現在家相容易受到眾生的輕賤;那受到眾生的輕賤可以迅速的消除性障、消除罪業,可以快速的增長道業,這個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所以真實行者,在家跟出家都同樣具足的,無分高下。


在家、出家應該要互相護持,應該要互相扶持,在家菩薩跟出家的菩薩應該是要互相扶持,在家的開悟的菩薩其實應該要扶持這些現表相僧寶的這些出家眾,能夠早日見道。所以,但是也必須這些表相僧寶的這些出家眾,必須要遠離僧衣崇拜,必須以大乘見道為依歸。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摩大師也針對這樣子做了這樣的開示,祂說:「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也就是說:如果你已經明心見性了,「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也就是說,不在於他是不是、有沒有剃除鬚髮或是著染衣;如果他已經見了自性的話,雖然他現的是在家身,「白衣亦是佛」白衣就是在現在家相的意思,所以說白衣亦是佛。但是如果你沒有明心見性,雖然你剃除了鬚髮、著了染衣,還是外道。因為還沒有入到這個無門之門,還沒有見到這個真心,所以還是外道——沒有入到佛門的殿堂,所以稱為外道。所以雖然他已經剃除了鬚髮,但是沒有明心見性,所以還是稱為外道。這是 達摩大師達摩祖師所說的,說:「若見自性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所以表相僧寶不是真正的出家人。

從大乘了義的角度、從第一義的角度來看,表相僧寶他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所以祖師才會常常說:「入門須辨主,當面分緇素。」禪宗祖師經常在說「入門須辨主,當面分緇素」,「主」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你有沒有找到如來藏、有沒有找到你這個真心。如果能夠辨別你有沒有找到如來藏、你有沒有開悟明心的話,這樣子就有辦法分別出你是白衣或是黑衣。白衣的意思就是「素」,「緇」的意思就是黑;黑就是表相出家,素就是表相就是現居士相,所以「入門須辨主,當面分緇素」。所以從禪門來講,緇跟素並不是從表相來看的。也就是說,不是從表相你是穿了居士服,或是說你是穿了僧服而來論斷你是不是出家,必須「入門須辨主」,也就是說看你有沒有開悟。所以白衣、黑衣不是以表相來論斷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諸相,處於三界」以後要如何呢?必須要「成熟眾生」。也就是必須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行大乘菩薩行,必須要行大乘的六度萬行,乃至於菩薩十度來成熟眾生,來利益眾生永無窮盡。不是像二乘人入於無餘涅槃以後猶如自了漢,不是像這個樣子。所以大乘真正要成佛,就是必須要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乃至於究竟圓滿。那就是因為這個樣子,才可以稱為真出家。所以真出家的道理,就是因為菩薩離於諸相,處於三界而成熟眾生!所以聲聞的出家,其實是方便的說出家,也不是真的出家。我們在上一集裏面說過的,聲聞出家其實他出了哪一個家呢?因為他沒有證悟如來藏,他怎麼知道說本來出家的這一個心呢?所以他還是在五陰宅裏面。聲聞人除了入了無餘涅槃才叫作真出家,但是他那時候入無餘涅槃是誰出家呢?因為如來藏祂本來就出家了,所以也沒有所謂的真出家。所以聲聞人沒有真出家這回事,只有菩薩才可以稱為真出家。所以《大寶積經》裏面這裏才會說:「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


所以,從身出家跟心出家這樣子來看的話,我們就會有四種的一個差別。身出家跟心出家會有四種不一樣的一個差別:第一個就是、身不出家,而心也不出家;第二個就是、身不出家,而心出家;第三個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第四個就是、身出家,心也出家。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那是誰才有辦法離開這個三界家、五陰宅呢?也就是菩薩!菩薩證悟了如來藏以後,現觀如來藏祂本來出家、現觀如來藏祂本來就離開了六塵、現觀如來藏祂本來就不攝屬在三界裏面、現觀如來藏祂本來就不屬於五陰,而用自己的這個五陰身,而用自己的這個意識心能夠現觀如來藏祂本身就出家,而轉依如來藏,這個才是叫作真出家!因為意識心——因為見聞覺知心——轉依了如來藏而逐步的修行,斷除了所有的思惑,斷除了習氣種子隨眠,這樣子才是真正的離開了五陰家。而如來藏祂本來就是無形無相的,如來藏無形無相所以祂根本不用剃髮,也不用著染衣。如來藏無形無相何須剃髮?何須著染衣呢?所以必須要心離五陰的繫縛才是真出家,否則就是表相出家。

我們在前面「觀像念佛」的時候有提到 大精進菩薩,大精進菩薩原來他就是想要求出家,所以就跟他父母哀求希望能夠出家,但是父母並沒有同意。後來是因為觀像念佛悟入了實相,悟入了實相進入了實相念佛,所以悟入了真如本性。他原來是極力的想要追求要出家,但是他悟了以後說了一句話,他說:「不被袈裟,亦不見佛,不受禁戒……如是觀已成大智慧。」(《大寶積經》卷八十九)那就很奇怪,原來他是要求出家,(披袈裟就是出家,披袈裟就是表相出家的意思)那爲什麽他那個時候反而不求出家了呢?反而不披袈裟呢?就是因為已經悟了如來藏,(已經悟了本心、已經悟了這個阿賴耶識)悟了這個如來藏祂本來就已經出家了;悟了如來藏祂本來就遠離三界六塵萬法、悟了如來藏祂本來就不屬於五陰,所以沒有必要披袈裟。需要披袈裟、需要剃髮的正是我們這個五陰,五陰身才需要披袈裟、才需要剃髮,所以只有五陰身才需要披袈裟,如來藏祂本身沒有必要披袈裟,沒有必要出家。所以唯有悟了如來藏,才是真正的真出家。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我們來看一下,因為這個樣子的話,我們會有兩種情況來對這樣做一個區別,就有兩種僧寶——也就是說我們要探討的這個問題:就有表相僧寶跟真實義僧寶。

表相僧寶就是所謂的身出家,表相出家,表相僧寶就是只有剃髮著染衣而出世俗的家,那這個就叫作身出家,也又叫作表相出家;因為只有他的這個身體出家了,但並沒有真正的出家,只是出了世俗的家。那真實義僧寶方稱為真出家,也又叫作心出家,真實義僧寶爲什麽可以稱為真出家、也稱為心出家呢?他是出哪一個家呢?他就是出了三界的家,也就是離了五陰宅——離了五陰的這個宅舍。眾生沒有辦法解脫,沒有辦法離開的就是三界的這個家——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這一個家,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的這個家(色受想行識五陰的這個宅舍)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宅舍。所以離開這個宅舍才是稱為真出家,才是稱為心出家,因為心已經離開三界的繫縛、心已經離開五陰的繫縛。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我們從這邊來看的話:從自性的僧寶、到出世的僧寶、到住持的僧寶,其實是從自性僧寶到出世僧寶是因為如來藏,悟了這個真心如來藏——大乘菩薩悟了這個真心以後所顯現的出家的狀況,所顯現了這個的法相。住持三寶是因為剃髮著染衣,離世俗的家這樣子的一個表相,所以我們說其實住持三寶就是表相三寶。出世的三寶其實就是真實義的僧寶——出世的僧寶就是真實義的僧寶,住持的僧寶就是表相的僧寶。

這個差別在什麽地方呢?就是有沒有悟入如來藏,有沒有悟入自性。如果悟入了自性的話,這個樣子的話,就是叫作出世的僧寶。所以出世的僧寶也有可能示現出家相的,那也有可能示現在家相的。但是不是以現在家相或是以現出家相為主,而是以有沒有悟入如來藏這個真心為主,所以自性三寶其實才是最初、最終、最究竟的歸依處!所以無論你是出世三寶或是住持三寶,都必須要依止於自性三寶。也就是說:出世的僧寶跟住持的僧寶就是必須依止於自性的僧寶。如果否定了自性的僧寶的話,那就沒有辦法成立僧寶的一個僧格,否定了如來藏的話就已經完全喪失了僧寶的僧格。所以不管有沒有悟,都必須要依止自性三寶。三世諸佛同樣是依止自性三寶而修學佛法,乃至於達到究竟圓滿、乃至於達到成佛的果地。所以自性三寶、自性僧寶是一切的所依,是出世三寶、是住持三寶的所依。所以表相三寶也應該要依止自性三寶,不是只有求開悟的人要依止自性三寶。雖然住持三寶還沒有悟,但是必須要深信自性三寶,因為一切的歸依全部都是從自性三寶而來的。所以從這邊來看的話,四向五果的菩薩、聲聞,有在家、有出家的,那地上菩薩大部分都是在家的,所以:僧寶必須以是否開悟,為最主要的一個判定標準。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再來說什麽是「出世的三寶」呢?出世的三寶就是指佛的報身、還有佛的化身、還有佛的應身——佛的報身跟佛的化身,還有佛的應身就是出世的三寶。依於出世的三寶,所以我們能夠隨著佛來修學,隨著佛來修出世的法寶。來修出世的法寶——出世的法寶是什麽呢?出世的法寶就是所謂的「四諦緣生」、「六度詮旨」。那什麽是四諦緣生呢?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還有十二緣起法。那菩薩也修四聖諦、也修十二緣起觀,那更重要的是修六度詮旨:也就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因為修四諦緣生還有六度詮旨(菩薩六度萬行的這個法)所以能夠證悟了如來藏,也能夠逐漸的解脫煩惱,所以就成為大乘的「菩薩僧」,這個就是出世的僧寶。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跟各位來討論的是「表相僧寶與真實義僧寶」的問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識虛妄」經教彙編

     佛教正覺同修會◎編印

 

第二節《長阿含單譯經》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積經》卷89: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積經》卷89: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積經》卷89: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積經》卷89: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