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聞熏佛法正知見 (188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當然也有人也會提到說:那如果是我們剛才舉的例子都是在日常生活裏面意識的作用,那麼一般不是也有聽說好些個修行人當他們打坐禪定了——入了定境之後,那裏面看到的各式各樣的覺受,或是感到的各式各樣的境界呢,這些境界又如何說起呢?在今天剩下時間裏面,我們沒有辦法一一跟大家講禪定的境界的覺受,不過我們呢用一個最直接的提綱挈領方式跟大家說,我們說:凡是有分別的作用就必定是意識。那用這個準則,大家可以判斷看看在禪定之中,我們講說禪定境界的時候,如果你不能分辨禪定——現在的禪定是怎麼樣的境界的話,你如何說出它是什麼樣的境界呢?所以關於禪定境界這件事情,只要你知道它是什麼境界,只要你說得出它是什麼境界,那必然都是一種分別的作用,那麼這裏面的覺受也全部都是意識,不超出意識的範圍。所以我們不必為了說有些人講出說禪定的境界有多麼的奧妙而因此而覺得目眩神移,覺得說他的修行的境界是多麼的高妙,其實這個禪定的境界呢,十之八九都是所謂的意識的境界。

那麼所以從日常生活中到這個禪定的境界,可以說每一樣的事情都跟意識有關係,所以我們在修行裏面講很重要的就是說:你要能夠先掌握住意識到底影響我們生活的什麼層面?在我們生活層面中如何發揮作用?瞭解意識之後,你就能夠瞭解、就能夠掌握什麼東西叫作「我見」。那掌握了這個關鍵之後,從而你接下來想要斷我見的話,也可以根據這些的特質一一去觀行,這樣斷我見就容易斷。如果一旦我見斷了,當然接下來的疑見、戒禁取見,我們剛才說,就會好像是這個順理成章的、自然而然隨著我見斷的話,也就斷了疑見跟斷了戒禁取見,很自然的就成就了斷三縛結,成就了初果了。

這個也就是說我們在這一集的最後要提醒大家最關鍵的就是要認識意識,那麼下一集,我將為大家再來分辨意識的性質。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麼再過來呢,我們還要跟大家說,那剛才是用定性的分析來告訴大家意識的這個簡單的判斷標準。那另外我們還必須要跟大家說,意識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質。我們從這個經文上面可以看,這段經文是《雜阿含經》來的,這個經文上說:「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雜阿含經》卷九)這個經文講的是什麼呢?這個講的是說:所有一切的意識,都是「意、法因緣」而生。意是什麼呢?「意」指的就是我們剛才有約略說到的意根,關於意根的詳細內容,我們會在下面的講次裏面,再來跟大家提到。

那麼「法」呢,就是所謂的法塵。簡單來講就是說我們的心識在運作的時候,都會先有一個意根在裏面運作,當這個意根接觸到外在的環境,然後要去分別外在的環境到底是什麼的時候,這個時候現起的心識,就是所謂的意識。比方說,當各位觀眾在電視機前面正在看我們這個電視節目在播出的時候,那您的眼睛一直在看的時候,您會看得清楚這個螢光幕前,到底哪一個部分是目前正在講話的人、正在說話的範圍,您也看得清楚什麼樣是背景等等,換句話說:在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其實您不斷在分別眼前的境界,那麼這一個分別呢,起源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所謂的意根——意根想要分別——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這個意根呢,心識的作用就會喚起了意識然後去分別眼前的境界,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意法因緣生」。這一句經文裏面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佛告訴我們的是說「諸所有意識」,佛並沒有說哪一種特別的意識才是意法因緣生,佛說的是「諸所有意識,皆意法因緣生」。所以這點要請大家先記住,因為這一段的經文非常的重要。

也就是,到目前為止我們跟大家說的內容就是說:如果要判斷意識的話呢,很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祂必然會跟六塵相觸而起分別作用;祂必然是意根觸到眼前的境界而現起的一個分別的作用。所以這樣子呢,以這樣子來去做這個思惟、去判斷的時候,您就可以開始自己自行去觀行,到底日常生活中意識的範圍是有多麼多麼的廣,乃至於說我們從早上起床開始,第一個剎那現起知覺開始,我們的意識就開始在作用了。那麼這個意識呢一直跟隨著我們,哪怕呢跟隨著我們早上準備一切,然後接著去上班、上學;或者在這個途中跟任何人聊天、看到什麼樣的看板、坐什麼樣的車子;乃至於到辦公室之後處理任何的公事;或者下班回家、放學回家,然後仍然記得怎麼樣能夠順利的走回家,不會忘記、不會迷路……所有的這一切,幾乎都是意識在裏面作用。所以意識的作用非常的廣大,也可以說是非常的神奇。也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一般的人才會牢牢的執著著意識的各種作用。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見」最白話的解釋就是:一般的人把(世間)我們在世間生活的時候,所覺知到的我的各式各樣的「我」,把這個「我」當成一個具體、真實、恆常的存在,這個就叫作我見。那如果要細分的話呢,這裏面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叫作「斷續分別我見」,另外一種叫作「俱生分別我見」。這兩者呢,前者「斷續分別我見」,對應的恰巧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體會到的種種的境界、種種的感受;那麼「俱生分別我見」呢講的是比較細微的,通常我們也有給它另外一個名詞叫作「我執」。所以關於這個部分,我們可以說在您如果是剛入門的初機的修行人的話,對於俱生分別、對於我執來講,也許這個部分目前可以先暫不急著瞭解;因為我執的斷除仍然必須要基於我見的斷除,所以我們在有限的時間裏面,我們就先把我們的焦點聚焦在我見上面,也就是斷續分別我見。

那剛才說這個斷續分別我見,指的是跟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種種的感受、種種的心行,如果我們再仔細看下去的話,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跟我們息息相關的心理的作用,其實都是所謂的「意識的作用」所以我見呢,我們談到說我見的內涵的時候,在我見裏面最為關鍵的一項就是所謂的意識。所以我們接下來,因為我們要瞭解什麼是我見,那先瞭解我見我們才能夠談到斷我見。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麼如果說,我們剛剛說的是從斷除煩惱這件事情來看,如果我們的心量更大一些、我們的這個本性更慈悲一些,我們不僅是要為自己解除煩惱、更希望所有跟我們有緣的眾生大家一起來解脫煩惱的話,我們眼光就不會只看到自己的解脫而已,我們就會開始走上所謂的菩薩道——也就是佛菩提道——走向佛菩提道最關鍵的地方就是所謂的要「開悟明心」。

「開悟明心」的這件事情呢講起來真是非同小可,因為只有在開悟明心之後,我們才能夠真正見識到佛法的大門;只有開悟明心之後,才能夠真正開始學習 佛要教給我們的道理。如果把開悟明心所領會到的諸般若智慧的境界,跟這個剛才我們講解脫道——專修解脫道的這個聲聞人他所能夠瞭解的道理——兩相比較之下的話,那麼這個開悟明心所能夠證解的智慧內涵呢,實在是我們可以說:多倍深廣於聲聞解脫所能夠知道的內涵,可是要開悟明心呢儘管是這麼重要,那要開悟明心這件事呢,卻不是坐在那裏打妄想就可以開悟的。

實際上開悟明心之前,我們需要做種種的準備工作,讓自己的身心狀態都已經到了適當的時候,才有那個機緣可以開悟明心,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準備工作就是要斷三縛結。如果三縛結都沒有斷的話,那麼這個人是離開悟明心是遙遙無期。所以不管是從解脫煩惱,或者要學習佛的智慧將來一起廣度眾生,不管是從哪一個層面來看,我們都可以看到「斷三縛結」是一個最為關鍵的議題,所以(為什麼)在今天的講次裏面,首先要跟大家講如何斷三縛結。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在上一梯次的課程裏面,我們已經有好多位正覺同修會的親教師們為大家講解了《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我們在這一個系列(整個學佛正知見系列)裏面的第一大部分。現在從這一集開始,我們要開始進入學佛正知見的第二大部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我們如何來理解這個空三昧呢?這個空三昧呢,事實上空三昧,跟四聖諦的滅諦有關,我們前面說滅諦,滅諦事實上就在談空三昧,所以聲聞人他用滅諦來理解空三昧。那緣覺呢?他也可以實證三三昧,也可以實證空三昧。他如何理解呢?他是用十因緣來觀察,因為緣覺的部分,我們後面還有親教師,會為各位說明,所以我們不以緣覺法來跟各位說明;也就是不以入胎識的眼光,來跟各位說明。

那我們用滅諦的道理,跟各位說明空三昧的道理!空三昧事實上就在講滅諦,我們上次有說滅諦,並不是把一切法滅掉之後就是空無,可是為什麼滅諦叫作空三昧呢?事實上空三昧就要說,我們任何一個法,如果要討論到它自己本體時,我們如何來說它呢?涅槃它是什麼意思呢?事實上如果從滅諦的道理,我們說涅槃就好比是一個容器,因為涅槃可以容受五陰;當我們要說涅槃的本際,我們要說到這個容器的時候,我們要說容器的本身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怎麼樣?我們要用空來解釋!我舉一例子:譬如我們用杯子來裝霜淇淋,結果把它裝得非常滿,滿到外面來,我們就只看到霜淇淋,而沒有看到那個杯子,這個時候我們說,什麼是杯子的本體呢?什麼是這個容器的本體呢?那很簡單,我們就應該要把霜淇淋,把它吃完洗乾淨,把它滅盡,當我把霜淇淋全部都吃完,把它滅盡之後,我就看到那個杯子了。

所以如果我們要說到涅槃的本體,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說(顯示)一個容器的本體的時候,那一定是說它是空的狀態,表示說它不能去包含、去承載其他的東西;因為如果承載的時候,有時候就看不到了。所以滅諦的道理,所說的滅諦,事實上它講的就是要實證涅槃涅槃是什麼呢?它是個容器!就是要把五陰都滅盡之後,把涅槃這個容器顯示給大眾看,所以這個涅槃的容器,一定是空的狀態!可是這個空不是連杯子都空,所以在小乘的阿含經裏面,有一部叫作《小空經》,《小空經》裏面就說了這個道理,說把五陰都滅掉,可是並不是一切都無;就好比一個容器空,一個村莊裏面的人都沒有了,可是並不是沒有村莊。所以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涅槃叫作空呢?就是為了要說明涅槃祂是個容器,祂容受五陰!就好比我們指示一個人說,這是某某人,當我們指示這個人的時候,我們指示他的五陰;可是這個人能夠存在,不是單獨的五陰存在,因為他背後,還有一個如來藏空性)存在,所以當我們要指示說,這個人是某某人的時候,事實上在說什麼?是說這個人!

有時候聲聞人會說,某某人是無常、是空,這個時候他是同時講兩件事情,講他的五陰是生滅的,可是同時也在說,他背後有個如來藏常住,這才是符合三三昧的道理!我們把三法印裏面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我們綜合起來看,為什麼能夠有諸行無常呢?為什麼可以有諸法無我呢?也就是說,在諸行、諸法存在的當下,為什麼他可以存在呢?就是因為背後有一個涅槃,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容器──就是如來藏,由於有了這個如來藏,所以才使得諸法、諸行,能夠在世間一直生滅不已;一直滅了之後又能出生,出生了滅,滅了又出生!所以當我們在說涅槃的時候,我們在說有三法印,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時,事實上我們都不能忽略掉,它們這二個法是同時都並存的。所以談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時候,事實上就是在指示,它背後有一個涅槃、空,來容受!所以當我們說到含攝,用一個印來含攝其他的話,就要用涅槃(寂靜)這個法印,來含攝其他的兩個印。當我們用涅槃印,含攝其他兩個印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叫作大乘的一實相印!所以我們要綜合三法印,也可以用一個大乘的,唯一實相印來含攝!以上我們就簡單的,跟各位介紹法印。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有了基本的認識之後,有些人想要探討三法印,他就認為三法印裏面,有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那是不是有一個法印,可以來函蓋其他呢?讓三法印能夠更簡潔,或是作一個總綱領呢?所以有人就認為,是不是可以用諸行無常,來函蓋其他的法印呢?或者用諸法無我,來函蓋其他的法印呢?或是用涅槃寂靜,來函蓋其他的法印呢?如果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無常、無我,來含攝整個三法印,事實上它會產生錯誤!譬如如果用諸行無常,來含攝其他法印,這樣對於諸法無我,它是可以符合,因為它們都是一類的生滅法;可是用無常的法印來含攝涅槃的法印,它就產生困難,為什麼?因為涅槃它是不生不滅,是常!它是究竟解脫的境界,所以它不能受無常法印所含攝,所以它不能受無常法印所含攝,所以用無常來含攝三法印,會產生錯誤!

也有人想要有用無我法的法印,來含攝三法印,事實上這也會產生錯誤,什麼樣的錯誤呢?因為我們說“我”,這個“我”的意涵就是說,對於自我能夠有主宰的能力。如果有一個法,能夠有自我主宰能力的這種能力,才可以說它是我!可是我們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確實是無我。可是涅槃寂靜的涅槃,因為它有法性,它有因果律則的這個法性,而這個法性它是堅固不壞的,所以它對於三界裏面的一切,它是有主宰性的。因為一切有情在三界六道輪轉,乃至想要解脫出離生死,或想要成佛,事實上他都受如來藏的法性的限制。所以如果有人想要解脫生死,或者想要最後成就佛道,他一定要依于如來藏的法性,要順于如來藏的法性,他才能夠解脫,他才能夠成佛!從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如來藏本身,祂才是法界的主宰!所以如果用無我法,要來含攝三法印,對於如來藏的部分,或者涅槃的部分,它就不能產生適用。所以用無常、無我含攝三法印,它會產生錯誤。

那我們用涅槃寂靜,可以含攝所有的法嗎?所有的法印嗎?我們就來探討,探討什麼叫三三昧的內容?我們要說三三昧的內容時,我們要跟前面一樣,要把它分為兩組來作對應。我們如何分三三昧呢?就把它分成空對應涅槃,把無相、無願或者無相、無作,對應諸行無常的生滅的部分,現在就是說,對於涅槃怎麼可以說成空呢?這是在理解三法印、三三昧、三解脫門裏面,一個關鍵的地方!因為有些人說,聲聞法是講“無常故空”,所以他認為:「三三昧的空三昧,就是無常故空,既然是無常故空,所以我把一切法都觀空之後,我就實證了空三昧!」可是這樣子會有一個問題,譬如斷滅見的外道,當他觀察蘊處界的時候,他觀察這些法最後確實是無常故空,最後會滅盡;他認為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三三昧裏面的無相、無願,也都是要把相、願都滅盡,這樣的話,三三昧不就變成全部是空無?全部是無常?全部都滅盡嗎?這樣跟斷滅外道就沒有差別了。如果說空三昧是這樣的解釋的話,是無常故空的話,那表示斷見外道,就已經是佛法中實證的聖者了!可是顯然斷見外道,並不是佛法中的賢聖。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證悟的菩薩事實上,他也可以實證三法印;如果說一位大乘菩薩,實證了三法印之後,等於說他明心之後,事實上他也同時斷了我見,表示他對於聲聞三三昧也能夠實證,代表他也可以實證三法印。實證之後他也跟聲聞人一樣,可以了知三三昧、三解脫門。可是菩薩實證三法印之後,所發起的智慧是超越聲聞的;這就是說,三法印為什麼稱為三三昧,就是因為實證的關係。因為實證了三法印之後,它可以令一個實證者,能夠對於三界的整體實相,能夠發起解脫的正受。而且如果是大乘的菩薩,實證三法印之後,他還會引申出實相的智慧,引申出般若的智慧,他這個時候所實證的三三昧,他的證量是超越聲聞聖人所實證的三三昧。

有關於聲聞人跟大乘之間三三昧的差異,我們這裡不能詳細說明。可是我們可以從這個基本的道理,瞭解三法印的實證,就可以引發出三三昧。那是因為當上個實證者,他實證了三法印之後,對於法界就產生一種決定性,什麼樣的決定性呢?他對於法界的整個相貌,他能夠有決定性的瞭解,而且會引發出智慧;這樣的瞭解跟智慧,是不可動搖的,因為它不可動搖,而且也會引發出他的解脫正受,所以這個時候就說他有了三昧,也叫作“三摩地”。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三法印事實上就是三三昧,三三昧事實上就是三法印,只是因為實證三法印之後,心中產生決定性(與定心所相應),所以稱為三三昧。

我們基本瞭解了三法印為什麼要稱為三三昧,為什麼稱為三解脫門;我們接下來要對三法印,再作比較詳細的瞭解。為了讓大家能夠瞭解三法印的內容,我們要先把三法印分成兩組:我們初步可以觀察三法印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我們可以觀察到諸行、諸法,它是指很多很多的法,表示它是數量很多的法,我們把這個歸為一類、一組;我們再把涅槃寂靜,因為它不說數量,事實上它指的是有一個法。所以在三法印裏面,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組,一組就是諸行、諸法,這一類是生滅法。涅槃就是不生、不滅、清涼、真實、常住不變,所以它不是生滅法,它是不生不滅法。

所以我們應該要瞭解,三法印就是在說:在法界裏面有兩種法,這兩種法是截然不同的,一類就叫作生滅法,一類就叫作不生不滅法,這不生不滅法就是涅槃,事實上它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我們觀察這兩組法印裏面,屬於生滅的這一組,事實上在其他的經典裏面,譬如我們前面講四聖諦,講到苦的聖諦,那個時候我們觀察三界六道一切皆苦。所以在聲聞法的經典裏面,有時候也會說一切皆苦,而且也會把一切皆苦,作為第四個法印。我們可以知道生滅的法印,事實上它是可以增加的,而且當它增加的數量,是沒有限制的;它也可以減少,它減少到最少的時候,就是把所有的生滅的法印,可以把它全部歸為零也可以。所以生滅的法印,就猶如生滅法一樣,它是可以增也可以減的,這個是三法印裏面屬於生滅的法印。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集 三法印簡介 之開示文稿如下:

上個單元我們簡單介紹過四聖諦,這個單元我們要跟各位介紹三法印,三法印也叫三三昧、三解脫門。我們先瞭解一下,三法印的“法印”的意思是什麼?法印是 佛陀特別施設出來,作為佛法實證的檢驗標準。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討論佛法的話,我們應該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用三法印來驗證這個標準。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在談論佛法的時候,不能通過三法印的驗證,那他所說的佛法,就是錯誤的佛法!如果說我們在說佛法的時候,可以經由三法印來印定,那這個佛法的內容就是正確的;所以三法印,就是在為我們建立一個修學佛法的標準。

我們接下來就探討一下,三法印的內容是什麼?有人曾經說:「“三法印”,這三個字,是在大乘的龍樹菩薩的時候,才有三法印這三個字的名稱。」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雖然這三個字,是在龍樹菩薩的時候提出來。可是事實上,如果我們從經典來看,我們在可以在聲聞法的律部裏面──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裏面,事實上就有這個記載:「諸行皆無常,諸法悉無我,寂靜即涅槃,是名三法印。」也就是說,在最原始的律部裏面已經有用到“三法印”這個名稱,所以在聲聞律部裏面,事實上已經早就有三法印的名相存在。如果我們再看一下《阿含經》,我們也可以在《雜阿含經》第八十經裏面,佛陀有說到聖法印,而且有說聖法印可以令修學佛法的人知見清淨。只是在說聖法印的時候,談到內容的時候,佛說有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有些人就認為 佛陀在這裏是說三三昧,沒說三法印。可是事實上,三三昧就是三法印的意思。如果我們用三三昧的內容,我們查閱《阿含經》,我們可以在其他的經典裏面,發現非常多關於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或是“空、無相、無願”,或者“空、無相、無作”,事實上三三昧就是三法印。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ooks.enlighten.org.tw/bulletindetail.aspx?btid=146 
 

2012年8月1日起--正覺教團電視弘法最新訊息(三乘菩提概說、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

2012/07/17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enlighten.org.tw/dictionary/1/44 

三乘菩提入道的第一步。不論是修學大乘法,或是只想修學二乘法,這都是必經之路;不能外於斷我見-現觀覺知心的虛妄-而獲得三乘菩提中任何一乘的見道。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1月初版首刷,頁193。)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果有人認為說:「很簡單,那我就把所有佛教裏面的名相跟它的道理我全部搬走。」也有人有作這個主張,乃至有人也在作這件事情——他來同修會修學之後,把一些佛教的內容跟教材全部搬過去,然後說:「這佛教修學太慢了,在同修會修學兩年半太久了,來我們這邊很快,半年我們就幫你啦!」像這樣子的作法,表示事實上他就是盜法!爲什麽?因為當他把所有的佛教的名相義理都搬走的時候,事實上它就應該是佛教可是佛教是誰創立的呢?是 釋迦牟尼佛創立的啊!祂這個法是法界的實相啊!佛陀也教導了種種的佛弟子而成為僧寶,那學習的時候就應該要跟著僧寶來學習,而且應該要信奉 釋迦牟尼佛,而且也要歸依於三寶,要持守佛戒。可是想要把佛教的名相義理都搬走,可是他們又不歸依三寶,而且對於佛戒完全不遵守——對 佛陀的種種的教誡完全不願意去遵守,那這樣子雖然他所說的道理非常相似於正法,可是他的行徑全然不是正法的戒律所允許的,因為這樣就叫偷盜——表示你不是佛教,結果你把所有的佛教的內涵搬過去,那就是什麽?那就是「不予取」。因為「不予取」而把佛教的義理據為己有,這個在法界裏面是極為嚴重的。

因為是極為嚴重而且會使人淪墮,而不是因為偷了佛教的義理而覺得自己很有智慧,然後就說自己可以解脫。因為解脫的道理一定是要依於律則,一定要依於持守七聖戒才能夠獲得解脫;如果沒有持守七聖戒,即使嘴上能夠朗朗而說佛教的名相、佛教的義理,事實上他就是不予取、他就是偷盜,必然會導致他的淪墮,而不是解脫。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說這五教教主被老母娘出生,他也有如來藏,那也會產生矛盾:那表示老母娘是如來藏,她出生的五教教主也是如來藏,那變成有兩種如來藏。為什麼?因為老母娘她是無生的,表示她是不被出生的,可是五教教主的如來藏竟然是被出生的如來藏,那這樣子就產生了矛盾;因為法界裏面不可能有兩種如來藏,只有一種如來藏,所以又產生矛盾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譬如說所謂的「老母娘」,他們就認為說,這老母娘她是生在這個理天的,眾生信受之後,依照老母娘所教的天道之法,將來就可以收圓而回到理天,跟老母娘合在一起了。可是我們從「老母娘」的這個名稱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老母娘的這個「母」,事實上就代表著性別裏面的女性。那我們就可以知道,事實上發明這個老母娘;這個無生老母的人,事實上他的概念裏面,他是沒有色界天跟無色界天的,所以說他才會施設一個無生老母的這樣子。可是無生老母她的境界,事實上最多就只有欲界天而已,所以說她不可能創造出這個宇宙的,她也不可能是法界裏面的根源。所以說這個無生老母,她就這個天乘來說,她最多就是欲界天的一個層次而已。

他們還會說:這個無生老母她還有一個名稱叫作「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她能夠出生五教的教主。可是雖然她能夠這樣子宣稱,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他們說出來說:老母娘她是上帝,她如何能夠創造出有情呢?是用什麼方法呢?全部都沒有!而且他們所說的老母娘只有一位。可是我們在佛教裏面所說的如來藏,祂不是只有一個,而這個如來藏事實上祂是所有眾生、所有有情都有自己的如來藏,所以說,祂的數量是無量無邊、難以計數;可是因為這個如來藏,祂是不生不滅的,祂是永恆之法,所以說祂的數量祂是固定的。雖然祂是無量無邊,可是祂的數量是固定的,祂是不增不減的。所以說,從這個數量就可以知道,如來藏跟老母娘祂是截然不同,因為老母娘只有一位,可是佛教所主張的如來藏祂是無量無邊的,而且祂是不增不減的,所以說這個也是截然的不一樣。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重令淨。何等為四?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名四種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重令淨。」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卷三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藏傳佛教是喇嘛教,是邪教,非佛教。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藏傳佛教是喇嘛教,是邪教,非佛教。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是認為剃頭著染衣外表示現出家相者,就是「法師」,如果是這樣,現在佛寺林立,出家人也真不少,為什麼 佛陀會說現在是末法時期呢?所以對於法師一詞的正確解釋,就必須依 佛陀的教示為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 佛陀對於法師的判定標準為何?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13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來所說『法師』義耶?」……佛告比丘:「若於色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若於受、想、行、識,說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者,是名『法師』,是名如來所說『法師』。」】(《雜阿含經》卷一)

        解釋如下: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五戒裏面的人乘的部分,很多宗教事實上是不能完成的,乃至有些還有很嚴重的違犯,可是佛教對於五戒它是持守的。而且還有一個飲酒戒,它是一種「遮戒」。也就是說:佛教對於前面的四種——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它已經持守了,而且它還要預備、要預防說我們如果不小心飲了酒之後,因為酒的這個成分會影響我們的頭腦,讓我們失去意志力,讓我們不小心去違犯了前面的四種戒,所以說飲酒戒也是佛教所要持守的。

表示說佛教對於人乘的持守是非常嚴謹的,因為非常嚴謹,就可以讓我們保得人身。可是我們反觀其他宗教,如果說它對於某些戒——前四種戒有違犯的情形,可是那種情形如果是不嚴重的,那他還是有機會可以生天的,那我們還是可以說,它是屬於正確的宗教;可是如果說有一個宗教,它從頭到尾都違犯,他根本沒有一個機會可以生天,乃至連人身都不能確保,那我們就要說,事實上它不能算是一個正確的宗教,我們只能說它是屬於邪教!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