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諸相,處於三界」以後要如何呢?必須要「成熟眾生」。也就是必須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行大乘菩薩行,必須要行大乘的六度萬行,乃至於菩薩十度來成熟眾生,來利益眾生永無窮盡。不是像二乘人入於無餘涅槃以後猶如自了漢,不是像這個樣子。所以大乘真正要成佛,就是必須要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乃至於究竟圓滿。那就是因為這個樣子,才可以稱為真出家。所以真出家的道理,就是因為菩薩離於諸相,處於三界而成熟眾生!所以聲聞的出家,其實是方便的說出家,也不是真的出家。我們在上一集裏面說過的,聲聞出家其實他出了哪一個家呢?因為他沒有證悟如來藏,他怎麼知道說本來出家的這一個心呢?所以他還是在五陰宅裏面。聲聞人除了入了無餘涅槃才叫作真出家,但是他那時候入無餘涅槃是誰出家呢?因為如來藏祂本來就出家了,所以也沒有所謂的真出家。所以聲聞人沒有真出家這回事,只有菩薩才可以稱為真出家。所以《大寶積經》裏面這裏才會說:「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


所以,從身出家跟心出家這樣子來看的話,我們就會有四種的一個差別。身出家跟心出家會有四種不一樣的一個差別:第一個就是、身不出家,而心也不出家;第二個就是、身不出家,而心出家;第三個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第四個就是、身出家,心也出家。

什麼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呢?就是凡夫異生,也不知道修行,還是在世間法裏面沉淪,沉淪於世間五欲裏面,這個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

第二個是「身不出家,但是心出家」。也就是說,雖然他沒有現出家的表相的剃髮著染衣這個表相的僧相,但是其實他已經證悟了如來藏(也就是證悟了本心,證悟了真如,證悟了這一個真心),所以出了這個家——出了五陰家,這個就是身不出家,心出家。那身不出家,心出家有哪些人呢?身不出家,心出家從 維摩詰大士,乃至於一直到龐蘊居士,到淩行婆等等,這些都是屬於身不出家而心出家。

第三種是「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就是我們所說的表相僧寶,也就是身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就是指剃髮著染衣現出了出家的表相的這個身相,所以稱是身出家;但是身出家他並沒有勤求證悟,並沒有勤求證悟大乘,所以還是在一般的世間法上面,還是在一般的這個世俗法上面,還是在這邊打滾,所以叫作身出家,心不出家。

第四種是「身出家,心也出家」。那身出家心也出家,就是也剃髮,也著染衣,現了表相的出家的僧相;現了表相的出家僧相而且勤求證悟,那勤求證悟這樣子已經證悟了如來藏,證悟了本來就已經出家的這個如來藏心,證悟了本來就已經出家的這個阿賴耶識,證悟了本來就出家的這個真如本性,所以他就叫作心出家身也出家。


那從第一義諦來說的話,其實只有心出家是真出家,只有心出家才能夠稱為真出家;所以前面的四種狀況,只有第二種狀況「身不出家,心出家」它是屬於真出家,還有第四種狀況是「身出家,心也出家」才是屬於真出家。所以第三種狀況「身出家,心不出家」其實就是表相僧寶,他就是身出家,只是表相出家而已,這個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所以從第一義諦來說,是只有心出家才方堪稱為真出家。所以在《大寶積經》裏面 彌勒菩薩才會這樣子說:「世尊!出此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諸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出家不是只有形相而已,這個形相他並不是真出家,也就是我們現在在探討的一個表相僧寶。所以菩薩必須要真出家,也就是必須要離諸相,處於三界,也就是要勤求證悟(要開悟),這樣子的話來成熟眾生,才可以稱為真出家。所以這樣子的出家,其實套一句《金剛經》經常在用的句法,也就是說:「所謂出家,即非出家。」也就是說:其實真出家並不是表相的出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