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這兩個字,好像變成佛教的另類代名詞,一般人談到「因果」,就想到佛教所說的法;想及佛法,就離不開談論「因」與「果」的關係,簡稱「因果」;尤其修行人,認知生命本質的苦,想求得離苦的智慧,最終的目的也是想成佛,而想成佛,得跟諸佛一樣,累劫不休息、無所求的只為了利益眾生而行「菩薩道」;這般作法,已確認「菩薩道」是成佛的因,成佛是菩薩道的「果」;所以「前因後果」就成了佛法的一個概念了;因而我們常聽到「如是因,如是果」說法。
為了提醒人們「因果」的嚴峻性,幫人們建立「因果」法則,所以說「如是的因」必然遭致「如是的果」,這樣的初發心是沒錯的;但是我們試著想想看,如果「如是因」,就是「如是果」的話,如果「因」與「果」之間,不再有其他因素了,那不就是隨順「宿命論」的觀點了嗎?所以如此說來,「如是因,如是果」對於我們生命的影響,是不是有值得我們商榷的地方?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是想不到,我會成為一個愛看電視的人,每天下午2:00,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準時收看法界衛星的「正覺教團」弘法節目,從週一到週五幾乎不放過,原來看電視是這麼享受的一件事,而且每天只要花1個鐘頭,就可以親近許多「開悟明心」的善知識,聆聽勝妙的法音,對於少有時間看書的我,真是獲益匪淺。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的解脫,則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二乘聲聞緣覺菩提的解脫,一個是大乘佛菩提解脫。而佛陀出興於世所教導我們的則是唯一佛乘---大乘佛菩提成佛之道的「究竟圓滿的解脫」。
二乘聲聞、緣覺菩提的解脫與大乘菩薩佛菩提的解脫,這兩種的差距很大;聲聞、緣覺二乘人是把虛妄的身、心斷滅掉──也就是斷盡了我見、我執了,信受佛說此時只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存,捨壽後身心永滅,不再受生三界,不再受生死之苦;此種境界,是為聲聞、緣覺二乘人的解脫。而發了大悲心不捨眾生的大乘菩薩的解脫,是不需要把虛妄的身、心斷滅掉,而是利用虛妄的身、心親証了「第八識」──「真心如來藏」,了知「真心我-如來藏」本然解脫,這就是大乘微妙的不可思議的解脫,然後從此「第六意識心妄我」轉向、依止於人人本具的「第八識真我如來藏」的體性──不與三界六塵萬法起舞,來修斷一切煩惱現行和種子,使一切「七轉識妄心」中的煩惱種子因為依止、學習「清淨的如來藏」而永遠不再受污染。所以,在大乘法中,眾生的雜染「第六意識心」與「第七識末那」的分別與俱生的「我見、我執」要達到如同「如來藏」那樣真正的自在解脫與清淨無染,必須從親証「如來藏」下手,當「意識妄心我」親證自身及餘六轉識皆是虛妄生滅不實,惟有「第八識如來藏」清淨真實不生不滅時,才會有「實相智慧」生起。而在大乘法裏要獲得「究竟解脫」與「微妙、甚深、無上智慧」,必須要從了解「第八識真心(如來藏)」和「妄心(七轉識)的體性」開始。否則「七轉識我見我執」不除,恆以七轉識及色身為真、為實,以如來藏為妄、為無;此同於學術界及佛教界諸山頭知解,則永世不出凡夫知見與境界,不免三界六道無盡輪迴生死。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想學習佛陀真正智慧的人,在熏習正法之前,大多數未曾聽聞過「如來藏」這三個字,不知道「如來藏」對生命的意義。既沒有機會了解衪,也不知道證悟了衪就叫做開悟。因為一踏入佛門,師父都說開悟是祖師大德的大事,不是我等凡夫可以做到的事,也就是說要大家別夢想「開悟」;總之,意思是說,開悟對我們來說是遙遠的事,是絕不可能的事。
但是當年達摩祖師將法傳給二祖慧可時,就明白的指出,修學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只有「如來藏」一門可入啊!找到這個「無門之門」如來藏,就是所稱的開悟,開悟是利用現象界的虛妄我去參究,而找到真實我如來藏。所以如來藏才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正的我啊!
有些人會覺得這個世間萬法很虛幻,很沒有真實感,對世間種種現象存有不少的疑惑。很多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理所當然的事,其實只是人類社會積以成習的意識型態;然而意識分別事物經常會輪換不定,讓人感覺到相當的不真實,處於如此虛幻不實的人生中,痛苦和悲傷是無常,快樂也是無常;没有永恒的快樂或痛苦,樂與苦都是無常,輪替出現,既然不是永恒的,就不會是真、實之法。但是眾生總喜追求快樂、捨棄痛苦。眾生是否真的了解什麼叫做「苦」呢?大家所能現前感受到的苦固然是苦,而捨離苦或是捨苦之後所得到的所謂的「快樂」,就是真實的快樂嗎?
很多人無法靜下心來思惟,不知快樂與痛苦是一體的兩面,追求快樂覺受的同時,隨著因緣的生滅變化,當快樂漸漸消退,痛苦正悄悄的、無聲無息的尾隨而至,或許有人說快樂之後,我並没有痛苦,但是失去快樂的落寞、空虛感,對生命存在的無奈的空洞感,這種無所依止的空虛感,難道不是痛苦嗎?但若有人又說,我没有快樂也没有痛苦,我是不苦亦不樂的。這個「所謂的不苦亦不樂」試問能夠維持多久?芸芸眾生的人生百態中,絕大多數的人們都不願意讓自己成為無知無覺的狀態,再怎麼說都是喜歡有所覺受的──眾生貪著、執取能分別的「意識心」的「見聞覺知」所覺受的痛苦或快樂而不自知,不知不覺地一併承受了與見聞覺知俱起的苦樂憂喜,就這樣,一輩子在苦、樂中自尋煩惱成為一切有情無法自拔的通例。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棒讀平實導師著作《楞嚴經講記》,只要能虛心受教如實修行,而且親臨座下聆聽開示,那麼修行的道路就不會茫然誤入歧途,必將會走得有次第順暢且穩固,福德智慧與日俱增,成佛的三大阿僧祇劫勢必長劫化為短劫!
當然啦!導師所寫的書每一部都精彩非凡、勝妙無比,看得是大快人心,直呼過癮!這部《楞嚴經講記》,是破斥邪說的專書,更是佛子們期待已久的書,末學大略看了一遍,內心洋溢著無限的歡喜,趁著印象最深刻的時候,希望將內心的自受用轉為他受用。但是經中的內容和法義實在太豐富,不管末學怎麼寫,都寫不出導師書中法義的千萬分之一,所以也只能摘錄其中片斷以饗讀者。
菩薩嘛!終究不會藏私,有好東西總會急著和他人分享,更何況菩薩的種種萬行都能成就業果,並且都是屬於可愛的異熟果。因此,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會把導師的書贈送有緣人,可惜有些人往往不先看看書中的內容是否精彩,卻先問我:「你的師父是誰?在那兒出家?法號什麼?」如果我說:「我的導師是 平實菩薩,是一位在家的大菩薩,悲心深重智慧如海,已經出版約一百本書了。」這些人聽說 導師外表只是個在家居士就走了,只因為 導師不是一般想像穿著染衣的出家師父,但是卻是真參實修有證量的「實義菩薩」,不同於一般的「假名菩薩」而已,由於眾生多是對於實證的佛法不能如理的檢擇判斷,就因此錯失修學正法的因緣。
看來眾生大多是著相的,也難怪啦!因為多數的學佛人對於佛法的知見難有擇法眼,仍一味地落在大名師的表相崇拜心態,所以末學當然義不容辭地要稍微介紹《楞嚴經講記》的精彩內容,茲摘記在第一輯中 180~183頁中的片段分享於下: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公已年近90歲,用親手種植的白蘿蔔,做了富有鄉下口味的醃蘿蔔乾,深知兒子很喜歡這種在世面上買不到的獨特蘿蔔口味,就特地通知兒子返回鄉下拿取;為了快速圓滿老爸繫念兒子的情懷,以及讓老爸感受到送蘿蔔給兒子的成就感與滿足感,家中同修就在接到電話的當天下班後,連夜開車返鄉探視年邁家父,藉以滿足公公以「送白蘿蔔乾之名義」所表顯出「家父思子」的深情。
公公這一生,一直住在鄉下從未離開過家鄉,所接觸的都是「道教」之類的神教,心中向來存有極深的因果觀念,譬如公公曾說,有人拿走掛在土地公身上的金牌,没多久就病故身亡;因為公公心中存有因果觀念,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基礎,所以家中同修曾極力的試著要度公公學佛,公公卻說:「你走你的陽光道,我過我的獨木橋,我們彼此井水不犯河水」,推敲公公學佛的因緣似乎還未成熟,為了與公公結下善眷屬緣,家中同修向來都是隨順「做慣一家之主的公公」的行事作風,儘量不違逆公公之意而造成老人家的不悅而起憎。
難得返鄉的家中同修,也就順便陪老么弟弟閒聊,聽他滿口抱怨的說:「政府無能,弄得民不聊生,現在鄉下到處見到人們失業,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幾乎各個都是為了求生不易而滿腹牢騷,鄉民為了難以生存而哀聲遍野,政府還每天在電視、報章雜誌上大放厥詞的說股票行情看好及景氣已好轉,可是我們為什麼一點都感受不到這種好景,反而實際上現在的鄉下可是有史以來最惡化的經濟不振,已經到了没有辦法糊口的地步了,可見政府都在製造一些漂亮的假數據,促使製造商及供應商可以名正言順,藉機來哄抬物價,不顧消費者賺不到錢的痛苦生活,這些都是無能政府所造成,百姓幾乎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再過一陣子,將會看到因為没有錢繳學費的母親帶著稚子,在街頭上無助的啼哭景象。……」
小叔抱怨連連,家中同修說道:「但是有些電子資訊業景氣非常好。」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個老朋友,雖然相識才一年多,但因他的年紀已經八十出頭了,所以說是老朋友,也許尊稱他為長者比較恰當。
老朋友在六個月前因為胰臟癌往生,走得安祥自在,生前一切自己安排妥當,沒給家人帶來任何的困擾,只留給親友許多的思念和悲傷。
初見長者,很偶然,卻覺得很親切,是其孫子輩載他到附近的宮廟上香,順便散步散到我們家的宅院了,那時只覺得長者氣宇不凡、談吐不俗,相談之下更覺其人謙沖為懷;老朋友曾在桃園縣勞工局長任內塑建石門水庫附近的大白衣 觀音立像供人瞻仰,無數來來往往的遊客爬石門山累了,則於此觀音像座前憩息冥想,喝粥品茶,可謂是功德無量。臨行時,末學與之結緣《無相念佛》《念佛三昧》二書,老友欣然接受。
之後,末學亦常摘錄「正覺教團電視弘法」分享,互談佛法甚是歡喜。半年前,從其當校長的女兒寄來網路訃聞:長者往生了!著實震驚一陣子,很短暫的友誼卻有著深刻的記憶。藉著前往拈香時刻,再和老友的校長女兒結緣《禪-悟前悟後》《心經密意》二書。其女聲稱:老爸走了仍不放心愛女的心靈歸依處,所以才會讓她想起老爸在電腦上也許還有很多好朋友不知此訊,因為老爸生前常常和她談及末學,所以她寄了網路訃聞。這件事的確不可思議,莫非是 佛菩薩早就安排好?在人生的愛別離苦中,其女得此二書如獲至寶,即便親自前往臺北聆聽 平實導師的講經說法,真是令人讚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喜歡修行的人,還真不少。
談到修行,常出現山邊林下靜坐的鏡頭,甚至有人長時間的打坐,練到身體挺直坐的不動,人家就會認為這個人修的很好--受這種知見的渲染影響,多數人想到修行,就是要到一個人煙稀少之處去靜修,從此拋家棄子、不問世事、遠避塵喧,去打坐或看經,甚而認為能閉關是有福報的,因為有人準備三餐送入關房給您享用,把你侍奉得週到,不必為日常瑣事起煩惱,只要在關房裡專事修行就好了。受這種修行方法的傳播與渲染,演變到後來,多數人談修行就有「怕喧求靜」的心態。一般人以為在世外桃園、青山綠水之間禪坐,使心沉靜,就會增長智慧,如果真是這樣,佛陀就不必示現在人間,修六年的苦行與禪定,然後教導眾生說:「苦行與禪定,不是修道的究竟法門。」
又如果偏於將心靜止,就是修行的全部,就能增長智慧,那就不會有 佛陀所說「外道五現涅槃」的修行歧路了:
常見外道或以未到地定之離念靈知心作為無餘涅槃境界,或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之離念定境中之靈知心作為真實心故,謂可令如是離念靈知心常住不滅而獨存於無餘涅槃境界中,《楞嚴經》中 世尊斥之為外道五現涅槃。(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門正眼》公案拈提第一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1年3月二版三刷)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澈音,宛如叮叮咚咚的雨珠,跳躍在澄清的湖泊:深遠音,如行雲流水般灑落傾瀉,躍入心靈的深處;柔輭音,猶如大草原隨風波動,心境為之遼闊開懷;柔順音,猶如康莊大道無限伸展;寂靜音,又如心靈的喃喃低訴,時而蜿蜒時而平直,時而險峻時而舒坦,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於是我沉醉如夢醒酣暢,在這靜靜的深夜──漂泊的心得以安止。
第一次正式點閱正覺e報,進入了正覺同修會的官方網站,任心遨遊,人生總有這麼多的困惑不安、荊棘滿佈、高低潮疊起,令人百思不解。想起許許多多仍在世間法上忘情執著的朋友,不免總想以宣傳單上的字句輕輕問候有緣朋友一聲:
「親愛的朋友,何不為疲憊的心靈,找個停泊的港灣……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臨命終時,常有冤親債主的干擾,往生者若深信三寶的無邊功德、或其親眷深信三寶,藉由供養三寶、唸佛憶佛等殊勝功德的加持與迴向,減少往生的障礙,順利往生善道、人道等,再繼續修學提昇生命的佛法。
有一位同事,在他生父往生佛事中,看到父親的冤親債主~多半是被殺食的畜生道眾生~讓父親無法即時往生而受盡折磨,因此了解一切有情(有心識)的眾生,都是佛性平等的,從此不想再去爭取人為「齊頭式」的平等,因為人為施設的平等觀,只針對人類所見的外相,而心生煩惱想去打抱不平,卻不知現世的不平等多有其前因。這位同事經由父親死亡的警示,及人生的淬練與反思後,轉而志求做到「立足式」佛性的平等觀,於是放棄俗世的業務而出家探討生命的意涵。
捨俗出家本來是值得讚嘆的,只可惜「出家」的真義少有人確知?!什麼是出家?什麼是在家?如果出家與在家的界定只在於是否一襲僧衣披身上,就不會有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示現的在家相了,這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另一個課題了?
在我共修的團體裡,也有舉辦往生助念的佛事,在彌陀法會現場,會看到有一件殊勝的「楞嚴被」蓋在往生者身上,這件「楞嚴被」是經過幾百位同修,擇日於清晨約4:30~7:00同心唸誦「楞嚴咒」,祈求 佛力加持而完成的,此被可以蓋在往者身上,減輕死亡的痛苦;例如我婆婆臨命終時,也蓋上了「楞嚴被」,有一位遠親說她看到冤親債主不能靠近她。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午後,下一場大雨,洗滌了大地的塵埃,天空不再烏雲密佈。望著晴空上的雲朵,藍藍天、白白雲,讓人覺得非常舒服、清爽。
心想:人們的〝心〞,是否也能像經過雨水洗滌後,一樣變清淨了呢?
這時,耳邊傳陣陣地響亮聲音!吸引了我的注意……,仔細聆聽,原來是下過雨後,蟬兒出來活躍,發出非常悅耳動聽的蟬鳴。
我倚著窗,朝外望去,見到人們正一步一步踩著步伐,踏在紅磚道上,就這樣,一步一步的向前進。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見世間人們所受用的福、禍有著明顯的差別,但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佛法中稱之為「異熟果報」,有著三種呈現:
1.異時而熟:受報與造業非同時;即由前時造下善惡業因,後來或後世業果成熟,才受苦樂的果報。
2.異類而熟:於不同類色身而受果報;如此世是人身,下世得天身、或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身;反之亦然。
3.異地而熟:於不同地方而受果報;如此世生在台灣台北,下世緣熟受報時,生到台灣台北不同的家庭、或生在台灣台南,甚而生到美國、歐洲等等不同的地方。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貼文者:
誠心誠意請教:云何能於一切眾生不起恚心?!
網友甲:起恚心就把那恚心布施掉 .就是捨那個恚心 .捨那個意念 .就是轉念 .轉為清靜念 .一起恚心就捨那個恚念 .轉化為清靜念 .就是看你要境隨心轉 .還是要心隨境轉那個意思 . 個人觀點啦 .參考用 .捨掉 .轉掉 ...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積國的菩薩們
為了遠道而來的大陸菩薩們
他們漂洋過海
跋山涉水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少有人聽聞的「四維八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四維是「禮、義、廉、恥」,八德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春秋時代,齊國管仲把「禮、義、廉、恥」稱為國之「四維」;國父孫中山在民族主義第六講中特別倡導「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八德」,當時稱為固有的道德。
在我們以前那個年代,學校都掛有「禮、義、廉、恥」「忠、孝、仁、義」「尊師重道」之類的匾額,聽說現在多數學校都不掛了,取而代之的多是獎勵「創作、技藝」方面的作品,少在人格養成上著墨。(這是末學的粗略觀察,僅供參考)
在佛法中,所謂有情眾生,就是具有八識心王──眼識(看色)、耳識(聽聲)、鼻識(聞香)、舌識(辨味)、身識(觸覺)、意識(分別)、末那識(作主決定)、阿賴耶識(真心)的有情,由於這八個識的和合運作,有情才能生存、學習。常態下的有情眾生都有八個識,所以說眾生平等;在 初轉法輪的阿含經中,三界至尊的 佛陀勸誡眾生務必具有人(持五戒)、天(修十善)的福報,才能進而學佛,譬如以做人來說,常聽到「受人點滴,泉湧以報」這句話, 佛陀也是這樣示現給我們看: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學傳了下面這篇網路流傳的文章給我:
「好文分享~
《不要坐在最好的位子上,身心俱疲的沈睡》網路文章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小就覺得讀學校的書是一件很不快樂的事,為了應付種種考試,只好生吞活剝、死記活背,考完試就忘得精光。
還記得談戀愛的年紀,男朋友(就是現在的老公)帶我到新公園散步,看見一個「鐵嘴神算」的招牌,吸引了我們過去湊熱閙;結果招這位算命師「痛罵」,斥責我懶惰,不用功讀書,不然應可拿到一個以上的博士學位;老公幸災樂禍的頷首,當時心裡很不痛快、很驕慢的回應老公:「我就是不愛讀書,怎可能拿到博士學位,您是找人來罵我的嗎?可我還不是都考上第一、第二志願,不比你差啊?如果我讀了博士,哪有您今天的分呢?」
老公說:「你就是憑一點小聰明不讀書,還不承認?」我回應:「那些人編撰的教材,讀來很不愉快,又要爭排名次,這麼痛苦的打拼,又無法讓人在生命中成長,我幹嘛花那麼多時間死讀呢?混得過去就好了!」「再說,雖然學校的書教了我們一些知書達禮、生活知識……等等,可當我對生命不解,有煩惱、痛苦的時候,學校的書又不能幫我解決生存的種種問題?」老公說:「你就是太聰明、想太多了,搞得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
……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福從心生」這句話讓人看了很歡喜,因為沒有人會嫌福德太多的,而且是大福呢!即使是人天至尊的 佛陀,尚且示現為年老而眼力不好的阿那律尊者縫補衣服,何況是離成佛之道還極其遙遠的我們呢?而所謂的「大福從心生」是從「施主的殊勝」的角度來說的:
如《大智度論》卷32〈序品第1〉中云: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貼文者:
「某方面,我真的很巨蟹...
真的委屈~傷心~難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她為了多年來的腸躁症,獨自一人搭乘火車,要前往某寺廟拜拜求平安。
在火車上她帶著耳機似悠閒地聽著音樂,突然間,一位女士出現問道:
「請問可以坐在您旁邊的位置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