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中的佛法 (76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二個原因:因為生命的保險要越早越好

 

記得保險的概念是你教我的,原來保險是對生命中意外風險的未雨綢繆。生活中存在著意外的機率,在有能力的時候,儲備自己意外來到時能有適當的經濟保障;而當你平安無事卻一直繳保費時,並非浪費、白花錢,而是先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等到有一天換自己需要的時候,換別人來回饋自己;所以保險是一種憂患意識、未雨綢繆及互惠互助的綜合財務規劃屬於生活照護的一種人生觀。當時聼到您對於保險的解析後,我頗有醍醐灌頂、耳目一新的領受,而改變對保險的刻板印象;因為我認同其中的思考角度,也同意了其中生命充滿了意外的可能這個真實現象,而且也感受到,如果我更早一點知道保險的觀念和意涵,那我可以在更年輕時就作保險的理財規劃,保費會更低,而享有的保障會更多元,當時我非常相信並認可你會告訴我這些,除了是你的業務之外,還包含著要跟親朋好友分享人生該取得某種保障的生活態度。當時我毫無二念的信賴您,而我也確實感激您,因為我確實因為這樣而日後有了更進一步的保險儲蓄規劃,至少晚年時稍微有一些經濟上的保障。如今向您推薦另類生命學的保險,也勸請您來認識、接近正法,我並無業務的需要,純然只是一種生命智慧之學的分享。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妹 :

    那一天我隨口問你是否想了解一下正法是什麼你不太領情地說:最受不了朋友常會強拉他去信教,所以對於佛法也一樣,目前尚不想接觸!聽你這麼說,我不再說話,因為我知道你不喜歡被強迫去做任何事,雖然我並不想強迫你去做任何事,只是想跟你分享生命中很珍貴的驚喜與秘密,那就是來自佛陀的教導:生命解脫之道與成佛之道!所謂「可與之言者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我非常確定你是可與言者,我不想錯失掉與你共論生命大義的機會,所以試著寫這封信給您,勸請您這一世至少給自己一次機會,去了解什麼是正法,然後再決定您將如何規劃之後生涯的命光;而為什麼聽聞正法是如此重要,讓我甘冒失言或引你不耐煩的可能而如此多言,實因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因為生命無常、國土危脆

    很多時候當我們想等到準備好了再做某一件事時往往事與願違有時候等下一個念頭心血來潮就會枯耗一劫了。然而生命很快就衰老,病苦這個冤親債主很快就會來討索,媽媽應該是要來渡化我們的大菩薩吧,她用一輩子勤勤苦苦、勞勞悴悴而最後晚年病苦纏身的經歷為教材,要告訴我們生命其實到頭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回顧媽媽一輩子來辛苦、計較、煩惱,最後生命回報的是什麼?當媽媽想通了,想一心親近佛法時,她生病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其實每個禮拜我和三妹一起去學正法,我知道媽媽其實是很羨慕的,但她也只能無力待在家裡,聽從身體以老化、不堪用來操控她。我亦只能每次聽聞正法、無相拜佛、念佛後,將功德迴向給她。相信媽媽此生若有一次重新再來的機會,她一定不會再選擇過那樣的人生:把人生大部份精華的歲月、充沛的體力,消磨、耗在汲汲營營世間錢財、安樂上,因為一切最後都無常,健康的會變得不健康,年輕會變得老,有興趣的以後會變得索然無味,聰慧的以後會變得闇鈍,本來精明的視力以後會變得視茫茫,本來無堅不摧的牙齒以後會掉光,原本帶給自己安全感的存款以後會變得不是萬能的,壯志凌雲的以後會變得意志消沉,平順無事的有一天會突然被意外遭遇所打破,遙不可及的死亡有一天會發現就在眼前,這是佛陀教導眾生的第一課,生命不如我們所以為的那麼從容篤定地可以照自己心意經營。有些事,有空、有緣、有心、有力時再做也可以,例如賺錢、謀屋、看電影、結婚、休閒、逛街、拿學歷、和朋友聊天……,因為是虛妄的法,就像夢境一樣,夢中是很真實的,但醒來一切都是假的,但夢中的我們會活得像真的一樣去追求以上這些,以為可以給自己生活中添加安穩與利樂。民間有句俗話說:「什麼都可以等,只有為善和孝順不可以等。」這句話誠然是值得深省的,但佛門裡要教給我們的更深刻:「疲倦的人路長,不眠的人夜長,對生命真理沒有真實了解的人,生死輪迴長。」如果這輩子沒有機會去謙虛的學習「生命」的真理學問,那真的是很大的損失啊,而生命是很無常的,當生命之神第一次在偷偷敲我們的門時,那是生命之神給我們一個機會去認識祂;當生命之神悄悄敲我們的窗的時候,那是生命之神再次給我們一個訊息去了解祂;當生命之神輕輕在我們耳邊呼喚時,那是生命之神又再度寄出一份邀請給我們去與他相會;當生命之神悠悠地在我們心扉吹哨,那是生命之神再三給我們暗示去認清祂…;而這些時刻,就是當我們覺得苦悶、困惑、無聊、不安、茫然、無所事事、痛苦、掙扎、無力、生氣、憤怒、冤屈、沮喪、槁木死灰、渴愛…時,如果這輩子我們沒有機會去解開這個密碼,那麼此生的一切記憶及收藏都會忘失及消失,但這些苦悶、困惑、無聊、 不安、茫然、無所事事、痛苦、掙扎、無力、生氣、憤怒、冤屈、沮喪、槁木死灰、渴愛…的迷霧還是會繼續跟著生命去輪迴及讓我們受用。打開生命答案的密鑰,有時稍縱即逝,因為生命不會等待我們準備好了沒;所以勸請您試著給自己一次機會去傾聽一下來自佛陀智慧法教的聲音。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在初轉法輪的經典《長阿含經》中有提到人類長壽的原因我們先就經文中說到人類壽命五百歲時,因為眾生行於三個不善法:

非法的淫行、非法的貪行及邪見,這三種惡業越來越熾盛的關係,所以人壽因而漸次遞減,那時的人壽就從五百歲漸減至三百、二百歲,這三種惡業有增無減的結果,到現在五濁惡世的人壽,就很少超過百歲的,所見多是少於百歲的歲數;到了後世,人類越來越廣大造作邪淫、貪欲、邪見這三種惡業,不停在這三方面多所造惡的結果,最後導致人壽只有十歲而已。

      若您詳閱以下所引述經典,將不難體解到「人壽長短」的真正原因:

《長阿含經》卷6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咳!咳!咳!咳得我心虛氣喘,渾身無力。一旦上了年紀,似乎各種大小病痛不時上身,光是今年的感冒咳嗽,反反覆覆已經長達六個月了,中西醫共看了五個醫生,每個醫生都自信滿滿說是藥到病除;可是我依然咳得上氣不接下氣,加上腸胃功能本就不太良好,使得原本虛弱的身子,更覺負荷困頓舉步維艱;若不是時時觀照有個不苦不樂的真心,祂從不在六塵境中起諸分別,無有苦樂憂喜捨受,無有愛憎貪厭……等心行;並且時時保持憶佛正念,不落入苦樂受的意識虛妄想中否則生病還真是讓人不舒服啊!

近日有緣讀誦《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畜生報:一者,身行中惡業;二者,口行中惡業;三者,意行中惡業;四者,從貪煩惱,起諸惡業;五者,從瞋煩惱,起諸惡業;六者,從癡煩惱,起諸惡業;七者,毀罵眾生;八者,惱害眾生;九者,施不淨物;十者,行於邪婬。以是十業得畜生報。」(CBETA, T01, no. 80, p. 893, a13-18)

看到這段經文,我不禁毛骨聳然。兒時情景歷歷在目,小時候因為心性殘忍暴戾貪玩成性,以至於殺害了許許多多的水族類和飛禽眾生,利刃相加、熱湯油鍋燒煮;對父母雖然有孝養之心卻無法事事順從,對於不合己意之事,常會大聲相向;工作期間往往無智檢擇對錯而造作了貪取蠅頭小利之事,或者為了一己的貪瞋癡,造作了種種傷人不利己的愚癡行為,乃至對於自己有辱之人起了瞋恨怨惱欲思報復……。如今想來,以前的自己,心行怎會如此垢穢不淨,心量為何如此狹窄……。無怪乎這個色身孱弱不堪,老是病歪歪地像個林黛玉。比之於前加諸於眾生身上的酷行,想來還是諸佛菩薩的慈悲垂憐才能重罪輕受;如今除了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之外,每天清晨於佛前至誠禮佛求懺悔並代累劫父母師長歷劫冤親債主發願禮拜大悲懺49部,對於下述引自大悲懺中的懺悔文,更是起至誠心增上慚愧懇切發露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障,祈求諸佛菩薩和善知識哀憫攝受: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飛又跑過來皺著眉頭:「我知道妳信佛有誠心,妳有這顆心,人只要心好,佛祖也知,何必要這麼嚴格;我吃肉,又沒存壞心,魚啊肉又不是妳要殺的,妳自己身體也要顧啊!幹嘛這麼堅持?」每隔一陣子,同事阿飛想到就來嘀咕。

那天下午,我突然有靈感:「飛啊,妳知道嗎,吃素是為我自己好。」她等著我解釋;

「妳初一、十五也拜拜,常常跑寺廟,那妳跟市場賣魚的人,身上的味道會相同嗎?又比方菸槍身上的衣服,一定聞得出有菸味,對不對?」阿飛點頭,沒有回話;

「同樣道理,我們兩人一起走,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妳相信有吧?不然妳跑廟裡去拜什麼?他們會比較靠近妳還是靠近我?」阿飛還是靜靜地;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位喜歡學佛的朋友偶爾相聚在一起,其中有兩位自認為這輩子學佛都有三十年以上的時間了,可是對於「佛法」的正確法義、修行次第以及如何將佛法運用於生活中等等諸多問題,總覺得相當的無知與沒有方向;他們在一次偶然的接觸下,探討了如下議題。

甲:「請問若家裡附近開了一個蠻好吃的素食館,您會不會去吃?」

乙:「若察覺到自己對美食有貪,就不會去吃!」

甲:「讚歎您有注意到持戒這件事。但是若沒有察覺到自己心中起了貪念,只是一直很想去吃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來沒去,沒什麼代誌!」這是人人皆知的廣欽老和尚名言。這一生雖未見過老和尚本人,卻曾在夢中見他老人家笑咪咪的臉,或許因著這樣的因緣,母親往生後四十九天,得以在承天禪寺誦經唸佛做七超度。初始學佛,書架上唯一的二本佛書即是《廣公上人事蹟初編》《廣公上人事蹟續編》,這二本書似乎百讀不厭,想必很多的學佛人都讀過這兩本書,也得到廣老很大的加持和受用。原來廣公的名言「沒來沒去,沒什麼代誌」(台語發音),就是指這個人人本具、個個現成的真心第八識,祂真的沒什麼事可煩憂,一向如如自在,從本以來不起貪厭喜憎,遠離一切見聞覺知,亦不作主,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我很喜歡《楞嚴經》裡的一個句子「緣心自在」。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天5:25就到講堂,因為想離上課還有一段時間,就把《金剛經》帶去在講堂唸一遍,唸完之後還有時間,就看金剛經宗通第一輯,剛好就看到 導師說自己開始學佛時,每天晚上不管多累都會課誦《金剛經》,後來引生無相念佛的功夫,直到正式開始參禪才停下專心參禪。
 
很多會外人士都只看到 平實導師在書中自述19天參禪自參自悟,但都沒想過許多菩薩是過去無量世就開始學佛了,而且在證悟以前所下的苦功。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集說到,因為眾生的喜於生,而厭惡於死,因為有了「死逆」與「生順」,這兩種習性互相交錯在一起,於是就會產生十種現象。現就十種現象中的前面幾種,摘錄略述善知識著作中的重點於下:

以下是兩種「純想無情」卻還沒有證悟的人,將來死後會往生的去處:

第一種,「純想即飛,必生天上。」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閱讀了平實導師的《楞嚴經講記》第十二集後,真是惠我良多!導師寫書總是比讀書的人還要快,真是令人深心佩服。導師總是說:「你們要多看書,你們看書都比我寫書還要慢。」聽到這句話,除了很不好意思之外,真希望能一目十行,還有個靈光的腦袋迅速吸取書中精華;所以拿到好書之後,恨不得三天三夜不用吃飯睡覺,一口氣先讀為快,豈不聞俗諺云:「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我則要說:「富貴者因書而開智慧!」
 

一、少年情懷總是詩--世間情懷總是失

回想起往日那些青春年華的日子,不知掉下多少純純又蠢蠢的眼淚!?學生時代默默仰慕的那些白馬王子們,還來不及向他們表達朝思暮想的少女情懷,就一個個跟著別的白雪公主雙飛雙宿了,豈不令人痛徹心扉、傷心欲絕!?無言的淚水少說也掉了有一碗吧!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學佛人,不少是存著聲聞心態在學聲聞法,錯把「聲聞法」當作「佛法」來學,而不是真正的在「學佛」,所以永遠不敢碰觸結婚這件事;…為了讓人們知道,學佛是可以很生活化,可以很活潑的「將家庭當道場」「歷緣對境」來修行,……;如今有此因緣,所以就登出這篇與一些朋友交談的心得。)

某甲:

「最近工作如何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雜阿含經》卷32:

 『佛言:

 「如是,迦葉!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眾生善法退減故,大師為諸聲聞多制禁戒,少樂習學,迦葉。

 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滅。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CBETA, T02, no. 99, p. 226, c1-13)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很喜歡聆聽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尊者須菩提」的故事,雖然一聽到「須菩提」的名號,便使人聯想到「脾氣很大」這件事;但是這個故事會讓我時時警惕自己的瞋習是否逐漸減少?佛法中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以我不希望瞋心障礙我的學佛,多麼期待接近我的人都覺得我很親切、平易近人、舉止溫文儒雅落落大方;事實上,「誠於中才能形於外」,所以我必須不斷地檢視自己內在的心行,將不善的意行淨化,並且於外在不當的言、行中努力懺悔改過遷善。但是我的毛病卻是很容易懺悔後又故犯,曾聽聞一位親教師說過,如果同樣的錯事會不斷地重犯,表示太容易原諒自己;常常輕易地原諒自己是我最大的毛病,從今以後得必須做到「要求自己從嚴,對待他人從寬。」,所以在生活中就隨時提醒自己將「不遷怒、不二過」做為做人處事的座右銘。

尊者「須菩提」的示現給了不少人很多的省思,現在我們就來看「須菩提」的佛典故事。

 世尊初成佛時,有一天,世尊知道大海中的龍王得度的因緣成熟了,便想去教育化導這些龍王,世尊來到須彌山下,化現成一比丘的相貌,端身正坐著專精思惟。

      這時,這隻小龍不幸被一隻正在空中盤旋的金翅鳥向下俯衝捉住了,然後再飛回到須彌山頂,正準備把這隻小龍吃掉。這隻小龍知自己命已不保,在一息尚存時,衪遠遠看見有一比丘正端身正坐專精思惟,小龍就以至誠的心哀求著這位比丘能救護牠,然後就因為傷重捨命而被金翅鳥王吃掉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這篇文章「人與人的緣分,由無明的一方決定」,是談到

 世人所以為世間的「無明」──愚痴、沒有智慧的可怕:

是轉貼自學習電子報 

http://ibook.idv.tw/enews/enews451-480/enews466.html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居家附近的一家素食攤用午餐,才剛享用完午膳不久,就在座位的左邊出現一位師姐,她一坐下來,就馬上打著手印,同時口中還不停地念念有詞,最後又將一手指頭指向自己的眉心許久,特煞凝神專注地默念了一會兒的功夫,……

密宗師姐的異乎常情的舉止引來我的好奇,於是就請教了她如此動作的原由?

現在就把我與密宗師姐間的對話重點略述於下,而將密宗師姐以「乙」的稱謂稱呼之,另一人「我」則以「甲」的身份呈現,以利讀者分辨。

甲:「師姐您看來很精進,很喜歡修行,請問您剛剛是在做什麼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朋友們!

身,是否疲累?心,是否已倦?

來!來!快來!

給您一把桃花源的鎖鑰,讓身心的垢穢輕輕抖落,用滿溢的清淨法水浸潤: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位網友在網路上貼出下面一則法語:

『雖然我們每天做種種的事務,穿衣、吃飯、睡覺等等,但這些都是有形相的生死因,必須還要瞭解,我們尚有一個不可見、不可聞的一面,那一面並沒有在看、在聽,在吃,或在做什麼,是一條真正解脫的路途。

  by廣欽老和尚』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初的雨下得特別多,綿綿細雨總是如牛毛如細絲地飄個不停,想散散步騎騎單車也提不起勁兒,幾個月下來真有點讓人快發霉了。還好有無相念佛的功夫可依止,心較得安住,想到還有那麼多的菩薩們為了護持正法,都有很多忙不完的工作;儘管屋外細雨紛飛,屋內的我仍然暖在心頭!    

倒是這幾天,陽光終於露出難得的笑臉,天氣格外暖和,心情也跟著舒暢不少;眼看農舍旁的那塊園子雜草叢生,已快把所剩無幾的青菜給埋沒了,先前父親和阿嬤辛苦種的嫩綠蔬菜早被蟲兒吃得不忍卒睹,大部分的青菜是因為泥土太潮濕而腐爛了。於是乎下午四點時間一到,立刻放掉電腦工作走向菜圃,美其名為「變換工作就是休息」「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整理轉換一下自己的心情,去迎接著暖暖的陽光,細細傾聽風在樹梢的串流和電線桿上的麻雀吱吱紮紮雀躍的嘻戲爭吵,陣陣的桂花香隨風沁人心脾,有種滿心的喜悅湧上心頭。戴上斗笠、手套,捲起褲管、手拿鐮刀,不待老爸有請,自動下園子,拔草囉!頭頂藍藍的天,腳踩著芬芳的土地,擁有一塊自己的家園耕耘,這是一種多麼大的幸福啊!

我很喜歡在暖暖的天氣打著赤腳和泥土擁抱,以前拿鐮刀、拔草、澆水等等這些粗活都是阿嬤和父親的事;自己只知每日埋首書中,享受讀書的樂趣,除了煮三餐,其它的雜事一概不管,為了煮三餐還常常生悶氣哩!對於可以用一個饅頭、一杯開水果腹一餐的我,現在卻要為了每天煮三餐而浪費不少時間,真的很煩吔!偶而父親吩咐作一些小雜活,總覺得不耐煩,理由是「我還有這麼多的書要看,很多的電腦工作待完成。」時間久了,父親也不再叫喚,偶而想隨興插插手,父親卻說:「妳不會做那些粗事的,妳去看書吧!」想到這兒,慚愧和自責的心再度湧起,怪不得今生的工巧明這麼差,連換個水龍頭或燈泡都不會,這都是無量劫來的聲聞種性太深,一直都是個自了漢,習氣性障又重,從來都沒有發覺它是這樣一直存在著,卻默默的讓我的家人無故受到我的傷害,自從有因緣學了佛陀覺悟的智慧,才知道這世間還有這樣的妙法,稍有方便善巧讓我可以去對治修行與懺悔改過!今生若再不努力修除習氣性障、學習發起菩薩聖性,佛道勢必阻撓重重,豈不有愧佛恩、師恩、父母恩、眾生恩!

這也讓自己再次警覺到,為何常常看書無法勝解,不能成就念心所,而且瞋習深重,都是因為福德太欠缺,心量狹碍,沒有發起菩薩聖性所致;因為三福淨業修得太少,對正法也未能全心全力護持,加上該除的習氣性障未除,才會如此。平實導師在上課時曾一再叮嚀:「要努力修除習氣性障,要多累積福德。學佛的五十二個位階,每一個位階都要有不同的福德,愈是往上修所需的福德要愈大;因為福德猶如汪洋的大海水,唯有盈滿的大海水,智慧的船隻才能在海上自由自在的航行。」。平實導師還在講經時說了一個動人的故事,大意是世尊往昔曾為了利益一個女人未來世可以學佛,用盡一生一世的時間來陪伴她,真是慈悲啊!善知識的話語,再一次激起內心深深的懺悔。從此,我開始帶著歡喜心自動做園子裡的粗活兒,陪著阿嬤和父親也作得特別起勁。眼看著阿嬤的年紀已經超過101大樓了,仍然在陽光下辛勤拔草,不禁一陣鼻酸,父親也已八十幾啦!我怎能再如此自私自利一點都不懂事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CBETA, T08, no. 235, p. 749, a12-16)

《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相布施」,這幾乎是學佛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不但學佛人喜好這句話的意涵,普羅大眾也喜歡這樣「超凡脫俗」的放下境界。因為人們總認為「施比受更有福」,所以佈施時儘管佈施就好,布施完之後就不要把您曾布施過的這件事情掛在心頭上,就是自己的心再也不住在布施這件事上了,從此不去掛念自己曾經對人施過恩惠,而做到:『「施恩不望報」的心境,就自以為已經做到「船過水無痕」似地「無住相的布施」。』

  以上的敘述,是絕大多數人對於《金剛經》中所說的「無住相布施」的解釋與想法,然而佛弟子們會有這樣的想法,說實在的多是得自隨從師父的錯誤言教所致,例如這位大名師的「無住生心集」第(六)篇中,就是這樣教導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猶記受菩薩戒的那一天,從善知識手中接過縵衣時,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般滑落滿地,當菩薩們一一搭上縵衣,同時口中唱誦:「善哉解脫服,缽吒禮懺衣,我今頂戴受,禮佛求懺悔。」的當下,我雖不能完全理解偈中深義,卻深刻體認到人生路途多艱險,只有歸依三寶往前邁進,才是唯一的一條歸路,絕沒有後悔和退卻的餘地;而在這條生命學習的道路上行走,受持「以關懷眾生思想為出發點」的菩薩戒,它是引導我們可以穩當乘坐上「大乘法船」的指南針,可以載著我們駛向避風港──讓我們安全地回到溫暖可靠的家,進而行著自他雙利的菩薩道、發揚光大「自家摩尼寶珠」無限的曠世奇珍而邁向成佛之道。如今受戒的時日愈久,益發覺得過往的我多所荒癈時日、當迷途羔羊難以計數了,如今更是堅信自己明智的抉擇──學佛要依止「菩薩戒的戒體」才能進而打開佛法的甘露門,乘大法船遊生死海。

一般人所以不敢受五戒乃至菩薩戒,除了福德因緣不夠之外,其實並未真正了解菩薩戒的戒相及精神所在;因為在五欲紅塵中打滾久了,隨心所欲養成了許多不良的習性無法警覺,一旦意識覺知心隨著習氣性障而走,難免妄念紛飛心神散亂,認為自由自在無所拘束才是享受人生,害怕受戒以後身心被繫縛不得自在,或者害怕受戒之後不小心違犯而恐懼;殊不知真能持守戒律,心地自然清淨,雖然沒有刻意持守戒律也自然不違越,又因持戒莊嚴故,護法善神吉祥擁護,修行容易上路。

當我們歸依三寶並且同時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能受持五戒而嚴持不犯,捨報之後可以保住人身,來世繼續受生人間,不會失去人身,這是多麼可貴啊!因為人身難得,就如同一隻盲龜在茫茫大海中,欲鑽出一塊浮木的小孔而探出頭來呼吸一般,是如此的艱難,受持五戒是保住人身的護身符。如果想要往生天界,除了受持五戒不犯以外,還要加修十善業道,也就是身三業:不殺、不盜、不邪淫。口四業: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意三業:不貪、不瞋、不癡。若能在受持五戒之外又加修十善業,將來捨報便可往生天界享天福;不過,天福若享盡了仍會受惡業之報而下墮三途,所以菩薩是當有天人之福,但當知升天對於生命的修學並不究竟,尤其若升到長壽天無佛法處,不得修梵行,所以才說對於升天之想還是謹慎為妙。菩薩戒的十重戒則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沽酒、不故瞋、不故慳、不口說四眾過、不謗三寶、不自讚毀他,還有許多輕戒也都必須嚴格持守;菩薩戒總攝為三個心地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總而言之在攝心為戒,端看一切行中是否有利於眾生,再從戒律的精神來持守就不至於滯礙難行。

在成佛之道的極漫長極遙遠的路途中,每個人都必須受持菩薩戒,因為菩薩戒乃是千佛大戒,沒有不受持菩薩戒而能成佛的;學佛的道路上歧路紛擾異常艱險,每個人都必需「攝心為戒」顫顫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來依止菩薩戒,每位佛弟子都須將菩薩戒的受持當作一帖護身符──『「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