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學佛的時候,全家人都很反對,尤其是九十幾歲的老祖母,一天到晚叮嚀著:妳可別出家啊!妳爸媽只有妳這個獨生女,妳要好好照顧他們喔!不知為什麼,我還真的很想出家呢!
我總覺得出家是一件很神聖的事,可以天天念佛拜佛,可以享清福,不必在紅塵中打滾,也不必在柴米油鹽堆中百般困擾。上班的日子,同事們每天談論著先生、孩子、名牌、美食……不知為何總是插不上嘴,所以一個人常常獨來獨往,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也不懂什麼叫廣結善緣,更遑論大乘佛法中所謂的培植福德了;乃至如今仍常常浮起這樣的念頭:「很想一個人靜靜地躲在山林溪畔,什麼事都不用管,好好享受獨處的樂趣。」看來多生累劫的「喜好遠離塵囂、不務世事、獨自修行」的聲聞種性深重,如今聽聞到了義的正法之後,方知聲聞種性所學的只是「阿羅漢法」,修學的心態只能利益到自己,無法相契於學佛的精神是「行菩薩道」普利一切有緣眾生,由於自己過往錯誤的熏習,不識佛法的正確如理修習,被狹隘的「聲聞心態」所局限,所以只好常常懺悔改進。
而為什麼懷著「聲聞心態」來學佛是必須要懺悔呢?那我們就須較深入的來了解「一個跌破一般人眼鏡,很是尖銳的問題」──「聲聞人」是「出家人」嗎?所謂的「出家人」就是「沙門」,所以我們要談論的是「聲聞人是沙門」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朋友告訴過我:「她老師的教導:抿著嘴唇,用眼睛聽別人說話。」
由於工作需要,這陣子常跟人們直接接觸,面對面語言溝通,在頻繁人際互動中,無意間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少時,常常在思考著讓我很認同的一句話:「弱者相信命運,強者相信有因必有果。」
然而在生活週遭確實相信因果、服膺於因果的人有多少呢?我們就來分享一下下面這篇故事:
有一位中學老師,婚姻、孩子讓她苦不堪言…有好長一段期間在中部某大寺院之分部當義工,後來因事不得不離開。之後孩子的情形越來越惡化,致使她轉信道教,相信道教執事人員告訴她的:「可以看到她孩子過去種種因果…」,可憐的母親,病急亂投醫。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病況未癒且更臻嚴重,讓她束手無策。如果這位母親能正信「因果」,就不會像隻無頭蒼蠅般茫無頭緒,到處求助;然而並非信因果,孩子的病就會突生奇蹟、瞬間霜消,而是說因為瞭解「真病無葯醫」的道理,故而面對醫生無法醫治的「因果業障病」時,知道唯有勤求懺悔、真心迴向才能感化冤親債主,因而消災解厄。遺憾的是這位母親雖住過佛教道場,卻偏不信因果,真是無可奈何,因為她告訴我說:「要是有人跟她提到因果,她是不認同的」真是可憐!我心裏想,還好沒敢跟她談到「因果」道理,萬一她因之動怒,又造了更深的瞋業,如此事情就更陷入膠著了;對於這位老師朋友真是感到不捨,然又能奈他何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大眾的觀念,都是認「見、聞、覺、知」為自我。
以佛法角度而言,我們所認知的自我,是將最聰明伶俐「第六意識」的「覺知」功能誤認為真實的自己,而不知道「第六意識」只是被「第七識意根」──處處作主,做決斷所運用的心而已。由於尚未接觸佛法,對整個生命、身心運作的內涵不明白,往往以能思考、分析的「第六意識心」當作自己,從來不知在每一期生命中扮演極重要角色的「第七識意根」。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僑居國外的一位老同學,深深感覺自己越來越老了,希望在人生謝幕之前,還能見見高中同學。
為了滿足這位離鄉背井,長期居住異地同學的心願,我們這群堂堂邁進一甲子人生歲月的資深女人,達成共識,約定每年開一、兩次同學會。
這是今年的第二次同學會,話匣子打開猶如一把芝麻灑向天,如何指望收拾?人人都積存著滿腔的心聲要傾訴,很自然的,中午飯局結束之後,又2nd Calling繼續喝咖啡,天南地北的流注「未說完的千言萬語」。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大眾或有些學佛人,對於地獄是否真實存在,多少會有疑惑,甚至有人公開宣稱地獄非真說,認為地獄之說充其量是諸 佛菩薩為了遮止眾生造惡業所虛擬施設的一個境界而已;若果真如此,那麼 佛菩薩所見證、所開示的眾生「六道輪迴」豈不少了一個「地獄道」?不知您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同樣的心態,如果不信有地獄存在,必然也無法深信有究竟實證的 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天導師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是從因地修行時即已發起利樂眾生的菩提心而「證悟生命實相」──「本來真面目」後,生生世世履行難行能行的菩薩道,也幫助人們能夠「證得本來真面目」……修行圓滿,成就「四智圓明」的無上智慧而成佛。
內心如果不能相信有 佛陀、地獄的真實存在,當然也不會如理的去推因驗果,不知驗果尋因,自然不懂也不能百分之百深信因果間的彼此關聯,只能各自依著人類意識的有限想像力,建立有限世間的邪見解,或言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一切斷滅空無之「斷見」見解,不知死後尚有「六道輪迴」之善惡報應;或談人死之後,可以自然而然復生而為人之「常見」見解,成為無因無緣能生萬物之邪見。殊不知身而為人猶如「大海中的盲龜值浮木孔」之難能可貴;如是「常見」、「斷見」的思惟皆是以一己之狹隘想法妄自執取種種不真實之錯誤妄想法,違背法戒不信諸 佛菩薩所善說「六道輪迴」之如實語,而且經典中也處處說到「六道輪迴」的真實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周邊也確實存有各種不同種類的畜生道可見,也有陰陽眼者可見到非人類;既然經典、法界律則中有「六道輪迴」之說,若還有人堅持不信有地獄、不信因果,顯然作為佛教徒最基礎的十信位的信心都還不具足!更何況,法界的真理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若曾經造作惡業,即使內心不信也無法免於業力牽引而墮落輪迴,或下墮地獄承受嚴峻的果報。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實導師在講經說法的時候不斷地殷殷教誨:在修學佛法的五十二階位過程中,每一階位的往上升進都是與福德息息相關的,如果欠缺福德,是無法於五十二階位中往上跳上一個層級的,這就表示說福德是佛道修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資糧,既然福德的修集這麼重要,那麼福德要如何收集呢?我們就請出《佛說布施經》中,請 佛陀為我們開示:
《佛說布施經》卷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王醫師的故事,讓我想起蕭伯納的名言──「人生有兩齣悲劇:一齣是萬念俱灰;另一齣是躊躇滿志。」簡單一句話,很貼切描繪出世間法總是落在一體的兩面;換言之,就是有樂必然有苦,有好必然有壞,世事必定是苦、樂交替輪流出現、變異,所以才會有躊躇滿志的背後潛伏著失敗不得意所帶來的萬念俱灰啊!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約二十年前,因買藥草而認識了王醫師。由於經常買藥,知悉醫師經常以青草店的藥草布施救人,也熱心公益、濟弱扶貧,默默的助人就學…等。逐漸地與醫師熟稔,成為好朋友,得知他以一些古傳草藥為人治病頗有成效而遠近馳名。王醫師與太太都是第一流大學學府法律系畢業的高材生,又擁有濟世救人的中醫醫術,多年來結交了不少政治名流酬酢往來,再加上兒女們遠赴重洋深造,各個成龍成鳳,是社會大眾所公認的醫界望族。因而聲譽遠播,子女也配得攀龍附鳳、門當戶對的婚姻,很自然的,醫師伉儷一生志得意滿、躊躇滿志,眼下盡是意氣風發的歲月。
王醫師曾說,年輕時瞻仰過「廣欽老和尚」的舍利,自認為應與佛法有緣,因此引發自己想介紹醫師學佛的心願;然而經由互動觀察後,深深有所感慨,似乎富貴學佛難,發現他把佛法定位成世間行善的層次,認為就是他已經做到的助人濟貧的事相,全然不知佛法於世間行善以外,還有微妙精深的出世間內涵,是以很難讓他興起深入探討佛法「提昇生命層次」的心念。
出其不意地大約三、四年前有一天,醫師告知已茹素一年多了,心想再過一陣子,可能有因緣推薦他學佛。一個月前順道拜訪醫師的青草店,竟然發現是兒子在顧店,才得知約四個月前,醫師不慎跌跤,造成腦中風,如今半身不遂在家修養中。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鎮日埋首於書堆中,雖然偶而也做做義工,寫寫文章,但對於想將佛法運用於生活中,卻總有無力之感;因為往往有些經典讀不懂,或者讀過了,缺乏如理思惟能力,致使無法勝解憶念,也就無法將佛法內化,並時時帶進生活中靈活有效地運用,藉以淨化自己,所以真是感到苦惱萬分;這才想起 平實導師曾說的修學佛法中的種種障礙例如文字障、無法憶念思惟法義等等都是因為福德智慧不足所致。因著福德的海水欠缺,所以智慧的船隻就無法順利的在海上航行,當然就要在海上擱淺啦!
既然學佛是要福德與智慧兩莊嚴,而智慧要在福德的導航下才能出生般若慧,而不是只有無法適用的「乾慧」而已,那我們就必須了解「福德」是要如何修集?其實福德的修集不外乎在眾生身上求,也就是福德是在利益眾生中不問自得而來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意間閱讀了一段經文,描述 釋迦世尊來人間示現時,到學堂學習的情狀:
《方廣大莊嚴經》卷4〈10 示書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學佛時早課常常讀誦《金剛經》,雖然很喜歡卻似懂非懂。
不過,在經文念誦之前的「奉請八金剛」,以及發願文:「稽三界尊,皈命十方佛,我今發宏願,持此金剛經,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還有「云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云何於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這些開經偈,卻讓我身毛皆豎。現在回想起來,當時雖然並沒有真正懂得《金剛經》的真實義,但是心中的震撼至今不忘!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甲:「我們有一群經常開同學會的同學。」
乙:「年紀不輕了,還能聚在一起開同學會,真是不簡單。」
甲:「這一群同學,多是老板級的,眼睛長在頭頂上。」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不是穿金戴銀,而是全身上下穿念珠帶念珠。
脖子上,帶著幾條長長短短的念珠,其中有一條較長的,是鑲有佛菩薩的菩提念珠。
兩隻手腕上帶著各式各樣有圓形、橢圓形、圓錐形的手鐲念珠。
左、右兩隻腳也各帶上了一圈念珠。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起佛法,普遍讓人想到的就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而得解脫;顯然修學佛法必然是與「解脫」有關;而一般人的認知,以為「解脫」就是離開世俗雜務的種種「煩惱」,不被惱人的「煩惱」繫縛纏心,讓自己活得自在快樂。
以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先要了解,為什麼人類會有「煩惱」而無法「解脫」?
「煩惱」的根源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無明」,「明」就是明白、知道之「知」,所以「無明」就是「無知」。那我們究竟是「無知」於什麼,而有如此多的煩惱?所以我們必須了解「煩惱」是從何而來?
我們暫且不談世間法上的「我所」--「財、色、名、食 睡」,「色、聲、香、味、觸」的種種煩惱,因為這些「我所」(我所擁有) 的煩惱能斷除,也只是讓人們無所欲求,身心淡泊而已,是世間人所認同的「人到無求品自高」的上等清高之士;然而能修得此種境界,確是令人敬佩有修養的仁人君子,但是在佛法中的界定,這只是「解脫」於世間「我所的煩惱」而已,仍然無法令人「解脫」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有』」的繫縛;換句話說,還是沒有斷除「三界諸有的煩惱」,也仍然無法出離三界生死,持續生生世世於三界中輪迴不已,生死疲勞;而這個障礙我們解脫生死的「三界諸有」的根本由來,在大乘佛法中名為「一念無明」。而什麼是「一念無明」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談到「業障」兩個字,不免害怕;修行人遇到業障現前,深知因果絲毫不爽的道理,也只有認命了。
「業障」得以現行,是緣於過去世造作的「業因」;而什麼是「業因」呢?就是往昔世由於無明,不懂因果業報的道理,曾經造作種種不利己又害人的愚蠢惡行;依於因果律則,有所造作即熏成業種,落謝於造業者的「八識田中」,貯存為種子,隨著輪迴流轉,攜至此世。業種遇到適當的時節因緣則萌發,所以《大寶積經》有偈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過去世所造惡業種子,必然在緣熟時,以各種方式顯現,致使身心承受果報的一種現象,在佛法上就稱為「業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位朋友,曾經去學過氣功,她所學的這種氣功,確實幫助不少病患減輕病苦,甚至令人們聞之色變的癌症等不治之症也有被治愈的情形,所以慈悲的友人,就很認真的學習,一心一意想幫助有緣的人們在病苦上能夠離苦得樂。
在友人以氣功幫助病患開穴治病的時候,常常會覺得有無形第三者的存在,友人知道這是病患的冤親債主,若遇到這種感應時,會讓友人頓感毛骨悚然、全身不舒服;有一次,友人覺得磁場不對勁,似有某類眾生跟著他回家,半邊身體冷得僵硬,以手按耳朵已毫無感覺,躺在床上無法入眠。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學佛人,一提到淨土世界時,多是會想到《佛說阿彌陀經》中所提到的「西方極樂世界」:
『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或許有些人還能記得,自己成長的過程,曾被教導、制約成事事作比較;與手足、親友、同學、鄰居,熟人或完全陌生的對象有著種種競爭角逐,爭強鬥勝的熱血也自然而然茁壯成長。
然而事實真相是:最終能爭得頭彩者總是寥寥少數幾個人;無可避免的,看到別人飛上青天,翱翔風光,欽羨之餘,能對勝利者的特殊才華、優越地位不産生負面情感者又有幾人呢?對於他人得到名利勝過自己,則心生不悅而産生的嫉恨心理,確實是人之常情,然而嫉妬心理若長期潛伏在心理作祟,將會對自己的生活産生很嚴重的負面後果。
先從最單純的心理角度分析,嫉妬讓我們不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由於一切著眼點都是以「自我中心」為考量;以「自我中心」的「感受與思想」為「真實的自我」,全心全意以這個視角投影,無法鬆懈的「愛這個自我」,處處「拿這個自我」跟「別人所展現出來的自我」作比較、打對臺。有所比較就是要贏過別人來滿足自我,表現自己優異,這樣才會有面子。不自覺中,為了能勝過別人,必定會下功夫,想盡辦法讓自己的身、口、意行與眾不同,一定要爭這口氣,全力以赴!長此以往戴著武裝面具的「不真實自我」、逞強、不示弱,當劇本的台詞已盡,遊客散盡之時,內心深處越來越孤寂、痛苦,自己被「嫉妬」之淵綑綁而越陷越深,何益之有?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沒有一種感動叫作「心酸」?有沒有一種感動叫作「心痛」?當我看完大陸的師兄姊「正輝與正占」的「我與同修的受戒因緣」一文,淚水就那樣無聲無息的不斷滑下……。大陸的佛弟子們已經有了正確的擇法眼,為了來台灣參加 平實導師傳授的菩薩戒大典,歷經了種種困頓磨鍊、突破重重難關,終於在諸佛菩薩和 平實導師的加持之下,得以滿願。為了和眾生分享此文,珍惜我們的幸福,一邊流淚,一邊摘錄括號中的動容處,加上末學的隻字片語略抒心中綿綿不絕的情愫和感動。
文章的楔子以感人的「行願」開始:
『旭照十方無不遍,善惡染淨皆鑒占;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