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閱讀了一段經文,描述 釋迦世尊來人間示現時,到學堂學習的情狀:

《方廣大莊嚴經》卷4〈10 示書品〉:
「爾時菩薩將昇學堂,博士毘奢蜜多,見菩薩來,威德無上,自顧不任為菩薩師,生大慚懼迷悶躃地。時兜率天子名曰妙身,扶之令起安置座上,身昇虛空,而說頌曰:
『所有世間眾伎藝,於無量劫已修習,
為欲成熟諸童子,隨順俗法昇學堂。
復欲調伏諸眾生,令入大乘真實法,
善解因緣知四諦,能滅諸有得清涼。
天中之天為最尊,施甘露者無能勝,
一切眾生心行異,於一念中悉能知。
寂滅之法猶能悟,況復文字而須學?』」

(CBETA, T03, no. 187, p. 559, a25-b7)

經典中敘述,當時擔任教導之職的博士毘奢蜜多,乍見 世尊威德莊嚴無與倫比,竟然內心生大慚愧,恐怕無法勝任教職,擔當 世尊的老師,竟至腳軟昏厥於地;此時在一旁的兜率天子將昏倒的老師扶起來,並說出以上的勝妙偈語。

偈語一開始就讚歎 世尊無量劫以來之生命學習歷程:
「所有世間眾伎藝,於無量劫已修習」,意旨在解說,成就佛道之前,世尊於往昔因地菩薩位時,已經多生多劫廣行六度、十度波羅蜜、四攝法,對於每一世相逢的眷屬、同儕、尊長都廣結善緣,莫有遺憾,藉此培植增長福德資糧;又於「行菩薩道」與眾生互動之中,廣學種種世間法的工藝技巧,智慧增廣,善根增上,菩薩種性俱足,值遇真善知識的因緣也水到渠成,修學佛道的般若智慧與內涵自然快速增長;以此圓滿「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稱為「世出世間」圓滿俱足之菩薩行者。

再環顧周遭一般人接觸「佛法」開始學「佛」之後,大多是放捨世間種種雜項事物、不治生産,甚而以自以為的堅定「學佛之心」,不管堂上二老、放下妻小、離群索居隱居山林;認為「學佛」就是要與世隔絕、整天唸佛誦經,才能了脫生死;這是普羅大眾所共同認知的──「修行」迷思,最終目標是離群索居才能「了脫生死」。

對於一般有心走入修行路的人來說,若沒有機緣如理的聽聞修學佛法的正知見、入門目標與學佛之次第,而只是人云亦云,跟著做,不但沒有佛法綱要之基本認識,反而由於錯誤的出發點,踏錯方向而盲修瞎練、自苦己心,也因智慧沒有增長而逃避世間原有的責任義務,反而結怨,苦惱了身邊的親眷,讓此生因緣註定最親密的家人,由於自己誤入歧途,反讓周邊親屬對佛法産生嚴重誤解而心生反感;因於一己之失誤,造成負面影響,讓利人利己廣渡眾生之無上大法變成家屬的眼中釘,殘害原本可以對佛法有善信者的法身慧命。一進一出,豈可不慎?

當初未進「正覺講堂」學「佛」之前,末學也深受周遭所謂學「佛」人的影響,有樣學樣,造成「生活」與「學佛」之間的衝突,難免曾有這方面的困擾。

有一天,突然間在法堂上,聽到演法者說了這麼一句話,還聽進心坎裡:
「實際上,阿羅漢對『出世間法』不想學不想去親證,連世間法也都不想學!』

「連世間法也都不想學!」這不正是我曾經親近隨學的出家師父所學、所教導的寫照嗎?

原來大乘菩薩道「佛法」的學習是包含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也就是說「世間法的苦、空、無常、無我」與「出世間法的究竟常、樂、我、淨」是要兼容並蓄的學習;既然如此,當然佛法也包含了世間俗務,也需要學習人間生活的智慧,絕不能只學習所謂二乘解脫道的「出世間法」;因為「出世間法」的如實理解還是要經由「世間法」為架構基礎來學習的!如今回想起來,當時自認為在學「佛」,其實是連二乘人阿羅漢、辟支佛所學的解脫道的最基本概念都沒有,而且所學的是「離解脫」越來越遠的錯誤偏見!

況且二乘法修的極果──了脫生死、出離三界,就是阿羅漢,就是辟支佛,所以二乘法嚴格說起來還不是「佛法──成佛的方法」,應該叫作「羅漢法」或是「辟支佛法」,不是真的「佛法」。真的佛法,是要從「證悟本心」作為基礎,才算真正進入佛法的內門,登堂入室起修,能使人次第修學而成就佛道。所以一般初學者,根本連二乘法的基本知識及見解都沒有涉及,更甭說「超越」「二乘法道」的唯一佛乘「大乘佛法」了;由於沒有正確的知見,自然缺乏修行上應有的功德受用,反而自以為是,瞋心、慢心樣樣具足,心態上非常的高慢自大,真是可悲啊!更可悲的,這不正是一般學佛大眾的真實寫照嗎?

以眼前所學得的佛法知見反觀,當初錯誤的修學自以為是的「解脫道」,且引以為滿為傲,實質上,完全停留在世間法上的貪瞋用心,絲毫無法達到解脫的目標;再退一萬步來說,即使修學的是正確的「解脫道」,也僅僅是佛法中「成佛的佛菩提道」中極微小的副產品而已。

以最簡單的舉例來解說,修學成佛的佛菩提道,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時程廣行菩薩萬行來成就,而「解脫道」對於最快利根修行人是可以在一世或兩世之內完成入涅槃,其間的福德廣狹、智慧內涵深淺差異是無法三言兩語講完的。

世尊是為了我們得度的因緣時節成熟了,特意到娑婆示現成佛之道,本意要將無上大法傳給我們;然而成佛之道歷時久遠,遠非小根小器的狹淺心性眾生所能接受,於是再依照眾生根性之不同,佛法方便施設由淺入深,有兩個主要修行道:
「解脫道──二乘人所修學的 與 佛菩提道──菩薩所修學的」。
選擇學佛行的菩薩道,得修習菩薩萬行,其內容可歸納為「五明」;關於菩薩當於五明中求,所謂「五明」的說法,我們就來看看善知識是怎麼教導的:

『論者分為內論及外論;
內論即是內明之學,舉凡菩薩所學所修所證之般若慧,悉名內論內明之學,譬如《解深密經、金剛般若經、維摩詰經、勝鬘經》等,又如《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皆是內明之學,簡稱內學;不共二乘、外道及與凡夫。

外論即是醫方論、工巧論、因明論、聲論,通外道及凡夫。
菩薩學佛,若行有餘力,可兼攝四論,作為弘法時攝眾及降伏外道魔眾之工具;此亦菩薩成佛時所應具足之智慧,故與內明論合稱菩薩五明之學,是故 佛說:「菩薩當於五明中求」,即是此意。』
《平實導師著作 楞伽經詳解(二) 頁111》


上述文中所提及的「因明論」,什麼是因明,請看善知識在《大乘無我觀 頁53、54》中對於「因明學」的開示:
詞無礙的修學,主要是在因明學:宗、因、喻、破、結語等五個法上來建立,也可以再加以細分而更細膩。破外道的時候以宗因喻等方法來破他:你這個法不對!再舉出為什麼不對的原因,然後以比喻來證明他不對,然後再以宗因喻的方法來證明自己的法正確,最後作結論:先說自己的某一種法正確(宗),是什麼原因而說是對的(因)?然後再作譬喻舉例及解釋:為什麼是對的。最後作總結。

不但善知識如此說「菩薩當學五明之學」,佛陀也曾在經典中讚歎過弟子摩訶迦旃延「善解五明,復能分別為他解說」:
《佛本行集經》卷38〈41 那羅陀出家品〉:
「爾時,彼處波羅[*][木*奈]城,有一信行善優婆塞,受持五戒。彼優婆塞,善解五明,分別世論,能解其義。彼優婆塞至鹿苑林,向諸比丘略而問義。如是問已,時諸比丘即為廣說。彼優婆塞,既聞彼等諸比丘輩為其廣說如是之義,心生欣[羡>羨],發如是願:『善哉希有!願我來世,更得勝於如此之法,亦能如是分別為他次第而說,如此比丘等無有異。』」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等當知!彼時五戒優婆塞者,即此摩訶迦旃延是。以彼佛邊受持五戒為優婆塞,善解五明微細之義,復能分別為他解說。於彼時發如是誓願:『願我來世,成就是等一切諸法,能廣為他種種解說。』又復比丘!汝等當知!是迦旃延比丘,往昔歡喜心種如是善根,以是因緣,至於我邊,即得出家成羅漢果。我今授記,於我聲聞大眾之中,略義能廣,廣義能略,第一之者,所謂摩訶大迦旃延比丘是也。」(CBETA, T03, no. 190, p. 831, a14-b2)

迦旃延尊者,由於善解五明,對世間法的種種專業理論也廣博瞭知,且善於為人解說;也因為有如此善解五明微細之義的能力,所以對眾說法時,善於分別種種法的精髓奧義,能夠適時長短無拘地或廣說或略說自在說法,攝受眾生,這正是 佛陀所讚歎迦旃延尊者能夠「略義能廣,廣義能略」,說法第一的原因。

最後,我們再引述 佛陀的慈悲教誨如下共勉之:
《合部金光明經》卷3〈6 陀羅尼最淨地品〉:
「佛言:善男子!又有五法,菩薩摩訶薩成就般若波羅蜜。
云何為五?
一者一切諸佛菩薩聰慧大智,供養親近心無厭足。
二者諸佛如來說甚深法,心常樂聞無有厭足。
三者真俗勝智。
四者見思煩惱,如是勝智能分別斷。
五者於世間五明之法皆悉通達。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般若波羅蜜。」(CBETA, T16, no. 664, p. 373, b21-27)

由以上經典舉證可見,菩薩道的精神是「無所不學」的精勤於「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才能夠於無量劫生死之中以善巧方便「善於攝受眾生」!當然要能做到如此「無所不學的精神」是要與「眾生同事中」廣結善緣,且能廣施「利行」於有緣眾生;所以「無所不學的」才是真正菩薩道上的菩薩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