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中的佛法 (76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前篇『浪子回頭(上)-生命失意記』中說到她為了想解脫一些生活中的桎梏,作了一次潛藏深山的修鍊,但是內觀的修為,郤未盡如其夢想中的理想這般美好……?如今,為了利益學人,所以請她為文寫出以下她在叢林修行的片斷心得感想:

『我抱著希望參加密集禪修營的禪修,某位師姐當心我打坐會走火入魔,不會的。我當然清楚明白那是南傳佛法---修解脫的禪修法門。看了那麼多本四念處內觀禪法的英文版加上幫師父校對中譯本, 我很清楚Vipassana Meditation是怎麼修法,包括Sitting Meditation 和 Walking Meditation 都有很清楚的觀行法(四聖諦與八正道…等 ,無常、無我、苦,是觀行重點 )。

人生在世,有許多無可奈何的事,其中與所愛的人分別之「愛別離苦」就足以讓人淚流成海。尤其是『死別』真會令人慟不欲生,或得憂鬱症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星期日清晨6:00,沿著河堤步行20分鐘到車站,準備搭車回鄉下陪伴老祖母和父親,當車子抵達終點站時,邊走邊想著,已經很久沒看見好友某君了,不知她在桃園禪淨班上得可好?約再過5分鐘將會經過她家,她應該起床了吧?似乎應該去看看她才是,但又怕太早打擾了她。

雖然邊走邊憶佛,可是心裏老想著好友的事所以一直妄念不斷,正不知如何拿捏時,忽然眼前出現一道黑影,突然間失聲脫口叫了一聲不妙!要撞到電線桿了!猛然剎住腳步抬頭一看,幾乎是同時間我和眼前的人互拉著雙手,意外驚喜地,眼前出現的電線桿竟然是心裏正在想的好友呢!我真是為之傻眼,我們相互問候對方,只聽到她喜出望外不停地說道:「怎麼那麼巧,我又回到同一個親教師的班級了,我們的老師真是太棒了!」我立刻回應:「我們同修會的親教師每一位都很棒很棒!」她接著說:「我們的老師不但powerpoint做得很好,而且上課非常生動,很會舉生活中的實例給我們聽,又會講精彩的故事,我都坐在第一排,這樣更能專心地聽老師講課……。」看來她的過度興奮,話匣子一打開是合不攏的;相較於此種情境下,不由得使我勾起多年前初次見到她的那一幕,思緒所及也就浮起她過去的種種往事。

五年前,一位好朋友告訴我:她原本是高中的英文老師,事母至孝,侍奉婆婆更是無微不至,最近因為婆婆驟然過逝,兩個孩子遠在外地求學,先生又工作忙碌每天深夜才歸,自己又剛退休生活頓失重心,失落感加上更年期障礙併發症,因此鬱鬱寡歡情緒跌落到谷底;對於突然間強烈感受到人生無常無所適從的她,同事、好友以及醫生均束手無策,不知如何下手幫助她,因而朋友展轉告訴我這個消息並且懇求我去看看她。原本很為難,因為那時根本不認得她,要從何幫忙起?但是一向很難拒絕他人的個性,再加上自己有過類似的症狀,發現大部分的憂鬱症患者,多是面對人生困難問題所産生突然來到的無力感與壓力,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予以轉化,致使身心陷入重度痛苦的深淵之中。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393.jpg  

 

有位長者,育有兩兒一女,年老時,因重病,大兒子家中每個人為了糊口已經忙得團團轉了,無暇照顧老爸;二兒子家人說,家裡孩子尚小,需要照料,若家裡有個病患,整天病奄奄、死氣沉沉的,對正在發育中的小孩將有很不好的心裏影響,所以拒絕將父親送到他們家;女兒見狀,覺得老爸很可憐,就跟先生商量,接老爸到家中就近予以照顧,不料先生說:「你是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兩個兒子都不管了,你還管什麼呢?」女兒對先生的反應只能默然以對,最後只好動用私房錢將老父安排送進安養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自從母親去年往生之後,我一直不能原諒父親,我總覺得母親這一生受盡了委屈。印象中,很少看見父親對她呵護疼惜的一面,她老人家就這麼默默地走了。

母親生前從未到左鄰右舍家串門子,所以也沒有什麼朋友,任何事都逆來順受,從不抱怨也不反抗,靜靜地承受著命運為她安排的一切。想到年輕時自己的不懂事,想到自己長年在外求學以及上班,母親一個人的孤單無助,而且被長年的慢性病痛折磨,乃至臨終時更因自己錯誤的決定而讓母親在急診室受盡了苦楚,所以想及此,我的心常在絞痛。因為愧疚加上對父親的不滿,所以和父親相處的時候,就有了一道無形的牆隔閡著我們,看得出來他老人家不開心,可是我又何嘗不難過呢!

前些日子在翻閱筆記時,赫然看到自己用紅筆記錄的一小段文字:「佛告阿難:『阿難!汝供養我,功德甚大。汝侍我以來,身行有慈,言行有慈,意行有慈,無二無量。汝但精進,成道不久!』」看完之後,淚如泉湧泣不成聲,久久不能自抑,因為有太多的愧疚和自責。想到這一段日子裡自己對父親的冷漠和無情,不知自己的慈悲心到那兒去了,習氣性障如此深重,難怪道業進步緩慢;還每天毫無愧色地禮拜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恩師的諄諄教誨早已置諸腦後。

恩師常說:「堂上二老就是兩尊活佛,一定要善盡孝道,而且修三福淨業之一就是要好好孝順父母。」家人本是最親近而且對我們付出最多的人,理應感謝萬分,相敬如賓。可是我們大多數的人往往本末倒置,別人對我們有一點點的好處就讚不絕口,常記在心,而家人只要有一點違心,就謹記在心,難以釋懷;經過思索深刻體會到,係因別人没有跟我們緊密地住在一起,有了「距離美」,再加上未完全看清別人全部面貌的「模糊美」使然;可是對於朝夕相處的家人,由於彼此太親近太了解了,每天顧視、累積家人的缺點,就用「放大鏡」把它放大了好多倍,即使家人不是存有什麼大不了的毛病,只因為自己要求家人太多,放不下自己以為的家人的缺點,就彼此不能包容,因而産生了至親家人的嫌隙甚至翻臉難以相處,就形成所謂的冤親眷屬了,現在熏習「了義法」了,也更了解,人的習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當然不可能短時間內就可以革除掉所有的習氣,既然如此,就不要老是要求家人,應該從改變自己開始做,學著以「待人以寬、律己以嚴」、「窄相肚裏可撐船」做為人生的座右銘,學著以「無始以來」「不是經由修煉改易」,「本來」就「無事一身輕」的「真我」為楷模,天下可就太平了;又大部分的人總是認為家人對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百般無怨無悔的付出為理所當然,不懂得心存感恩,一但懂得感恩回報時往往為時已晚,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空留遺恨在人間。」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若能時時攝受身心,正念佛、法、律而令心清淨無為而生正定,在六度中數數修習串習定功,有朝一日肯發度人的大乘心而讓因緣成熟,才能得遇善知識,而習得般若;經由「正定」基礎轉而應機而入「正智」,學到「正慧」的這種修為是在正念趨使下,熏習正知見證知生命本我自覺,從此生命的學習才真正走向真實面,否則不管修的怎麼好,都只是認妄為真的修習善法,還未走到內門真學佛法的層面,如此才真是符合 佛陀所說法的唯一佛乘精神,然後生生世世不捨眾生,發受生願,欣樂常住娑婆行菩薩道,而不是處處為己出離三界生死設想而已,故而在《父子合集經》卷19〈27 淨飯王信解品〉中 佛陀慈悲的開示道:

爾時世尊,告淨飯王言:「大王!如上所說解脫法門,當自繫心,正念觀察,勇猛精進,決定修作。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依此得證無上菩提,能招世間一切富樂,能消世間一切渴愛,能伏世間一切我慢,能破世間一切邪見,能滅有情一切罪惡。未登初地凡夫異生,皆令證得平等法性。如是法要,非諸聲聞及辟支佛所行境界,唯諸菩薩之所修作。大王!應作是念:『我當云何於人天中得為眼目?於長夜中得為照明?於愛河中得為船筏?於險難處得為導師?無依怙者為作主宰?自得度已,復能度他;自解脫已,令他解脫;自得安隱,令他安隱;自證涅槃,復令他證。』大王!不應觀彼現在世間所受富樂五欲自在,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謂於色境聲香味觸心生貪著,無滿足時。」(CBETA, T11, no. 320, p. 971, b27-c12)

由上經文,可以了然知道,包括同學的所有有情的「煩惱」來源,係來自不知眼、耳、鼻、舌、身、以及潛意識意根等六根的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謂於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認為真實而心生貪著,無滿足時,這就是我們不知虛幻人生的無明煩惱病因;因為所有的煩惱都是從無明的虛妄想而來,然而人性的這些根本煩惱又從何而來,且看以下《成實論》卷10〈135 不善根品〉中的闡述:
「三不善根謂貪恚癡。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約2、30年沒有相聚的同學,如今兒女多半長大遠走高飛,老來無所事事,趁此人生空檔期,身體還差堪駕缷,就偶而以同學返國探親為名義,大夥兒相約到餐廳敘舊一翻!

甲同學:

「三十年沒見面了!人生還有幾個三十年!」

「每一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煩惱,人生真是感慨!」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發願,有發善願與惡願,有發大願與小願,有發利己的願與利他的願,是發自內心的一股動力,趨使自己精進地去完成某件事,這股不可思議的力量,常令我們的生命走向光明或黑暗。

從小至今,為了達到某些目的,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也曾許下一些不同的願,後來為了探討生命,幾由多方模索,確認唯有 真實佛陀所傳授的了義法,才能帶領我們走出生命痛苦不堪的泥濘,所以當我一接觸到下面這則「發願文」時,內心深處澎湃不已,區區不到兩百個字,言簡意賅的道盡古道熱腸「菩薩種性佛子」從「初發心到成佛之道」「所發心願」與「不捨眾生、護持眾生行止」,所以誠摯希望認同「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有緣人都能天天念誦並且至誠發願:

願我修學大乘理,不遇聲聞緣覺師,願我得遇菩薩僧,受學大乘第一義;
不久見道証真如,隨度重關見佛性,隨我導師入宗門,親証三乘人無我。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一天,感覺到久坐疲勞,就走到室外活動活動筋骨,順便攜帶「無上法寶」隨身,朝著社區公園的方向往前走,到公園裏走了幾圈之後,選擇一個有桌椅的地方就地席坐看起書來。

突然間,他自動的走過來說與朋友約在這個地方,然後就與我攀談,聊開之後,方知他也是學佛人。經由這次偶然的相逢,惜緣的他,竟然主動的以 Gmail 問候於我:

「社區公園是奇緣,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世俗人,有了愛,「相對的」就有恨,有了快樂,「相對的」就有痛苦,都是活在「相對待」的範疇裏頭,就算修到没有相對立的情緒如愛恨等情結存在,心情是平靜的,但是仍不是中道性,因為這種自以為的中道性是修來的,是不穩定的,難以一直就平穩的存在著;而每一個人各自本有的實相「自在心」是「絕對待」的,是不待修煉本來一直就是非即非離的中道性,不管您修或不修,衪一直永遠是中道性,衪永遠不會起心動念而存有一絲一毫的貪染厭淨的心行,衪始終都是不須經過任何的修煉,從本以來就是對諸塵境「無動於衷的」,對六塵萬法「如如不動的」。但衪並不是呆若木雞的無情木頭人,因為衪是攝屬非有情非無情的「佛」──「非人」;沒有一絲一毫屬於人的心行啊!

以上所談是為觀自在菩薩的基本意涵,然而為什麼我們一般家家戶戶所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呢?且不少佛弟子們也是會在木刻石雕的 觀世音菩薩聖像前,懺悔著、發願著、祈求著 觀世音菩薩加持能早日開悟識得本心生命實相……等等,因為觀世音菩薩是過去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那麼為什麼已經成佛的「正法明如來」不直接採用「如來」之聖號,而改以「觀世音菩薩」之化名呢?(請見文末註解)其原因是依照諸佛示現娑婆之常法,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個娑婆世界只須一尊佛來教化就足夠了,而現今的娑婆世界的教主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在無須兩尊佛同時示現的情況下,「正法明如來」只好回來娑婆示現為觀世音菩薩輔佐世尊救護佛弟子們,以無量慈悲眾生的心懷,常常無微不至的憐愍有情觀聽娑婆世間苦難眾生的心聲,做個千處祈求千處現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曾得到救護的眾生難以計量,這是從事項上來說的,這裏示現的菩薩是用在觀察世間眾生的心聲而說的,所以衪才被尊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與《 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境界,是要觀照自己的「自在心」是不一樣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典籍中結集般若精華的《心經》,是一部家喻戶曉,也幾乎是每一個佛弟子能琅琅上口的經典,可是又有幾個佛弟子能確實了知其中的真實義理呢?言簡意賅的「心經」,在佛門中可真謂「三歲孩兒能琅得,八十老翁解不得」!

回想多年前的自己,不正也是如此不解日日課誦的「心經」嗎?念誦了十幾年的《心經》,不但完全不明白箇中義理,更好笑的是,我一直「依於自以為懂佛語的想法來解讀佛法」,更因没有如理的智慧,故「不知依於佛法真義來體會佛法的般若」,落於自以為的「依語不依義」的錯誤知解裡,把原來富涵「了義」的「心經」,自以為聰明的以己意思惟偏向「不了義」的法道上去,當時不知「不了義」的法是截斷「生命的根源」的,而教導「了義的佛法者」絕對是可以依 佛陀教示傳授親證「生之所從來、死之所從至」之生命根源所在,我們的生命是因為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根源」,才能生生世世得以讓我們有所依止而賡續不斷,而當時的我確信宇宙間絕對是有一個根本因存在的,就好像世間人所說的「事出必有因」的道理一樣,只是無法如理的去尋覓不生不滅的「根」源──即「生命實相」──即禪宗祖師所稱謂的「本來真面目」,竟自高自大的把會生滅的「樹枝」當成不生不滅的「根源」──「生命實相」。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同事在法鼓山修學多年,一向熱心公益,心想她善根深厚,必定福德因緣具足可以修學了義正法,於是拿了兩本書與她結緣。過了幾天,她退回這兩本書,激動地說:「你們為什麼要批評出家師父?各人弘各人的法,各有各的因緣,一個在家居士竟然批評出家師父,本身的身、口、意行就要好好檢討,真正的修行人是不會批評別人的。」

僅管我一再地說明,恩師是一位悲心深厚的大菩薩,為了娑婆世界能夠回歸正法的「真面貌」,不惜日以繼夜、馬不停蹄似地手指出血還忍痛包著兩層手套趕寫著書,只是為了眾生的法身慧命不被誤導,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做法義辨正,以達聖 玄奘菩薩所說的「不摧邪無以顯正」的目的而已,就是說恩師是在作艱難的「摧邪顯正」的救護眾生的工作而已,而法義辨正絕對是不同於個人行為是非的批判;恩師為了救護廣大的學人不再被邪知邪見所誤導,更為了提昇學佛人的正知正見才不得不如此。而且恩師多年前對各大道場接引初機學佛人的功德一律予以讚歎,只因為所弘揚的「明心」開悟是證如來藏,不同於各大道場所證的「離念靈知、放下一切煩惱的覺知心」,所以被佛教界斥為邪魔外道、法義有毒。何況正法與邪法的分際本不容許混淆視聽,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魚目豈能混珠,真正護持 佛陀正教者實不應存著鄉愿的心態而包容邪法滿天飛誤導佛子;至於她的師父說法的錯謬之處,在正枝居士所著《學佛的覺醒》一書,已經引經據典說得非常清楚明白,而且目前在恩師的教導之下,已將近有四百位同修已經明心。同事聽完,冷冷地拋下一句:「隨緣就好啦!你不要勉強別人,我就是不能接受。」然後就走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身、口、意行當中,更是以「口業」最難以修持,所以有「口業為重」之說法,當然「口業」是依「意業」為先導,故說「攝心為戒」,其中人與人間的交往,尤以不能善護口業而惹出許多是非彼此相害,尤其對於至愛的家人、親人,往往為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皺起眉頭板起面孔出言不遜彼此相傷,所以有人形容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是「出門高EQ,回家低EQ的動物」,老是會失去理性對朝夕相處的家人不客氣、發脾氣,是否須多拿出一點耐心與包容心給至親的家人,家人間彼此起心動念言談前,宜不因為他是家人就隨便起來,應該把家人、親人當作一般朋友看待,彼此互相尊重,就不會有執著於「我所」、要求於「我所」的嚴重心態,而放任地非要改變家人不可。

我們都可以了解到就算是「緣」自同一父母所生,但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擁有一個「唯我獨尊」的「我」,當然習性上絕不會完全相同,有了這種認知,就不會強迫別人、家人非要與我相同不可,如此待人接物心胸自會寬闊,自然出言前就會謹言慎行;先人告誡我們:「對任何人說話猶如潑出去的水一樣,說出去的話是收不回來的」,而且經中也說:「士夫生世間,斧在口中生,還自斬其身,斯由其惡言」,所以務必善護口業,才不會造成來日大家相處的困難,也不會造成自我遮障,没有經過三思而言的話一旦說出口猶如覆水難收般,傷人又害己,怎可不慎,俗話說:「良言一句三月暖,惡語一句六月寒」,所以與人相處經常要以好的心情、習氣與智慧來客觀冷靜地處理事情,老是不忘提醒自己「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不要被自己的習氣與心情牽著鼻子走,總認為凡事都是別人的錯,而用惡心惡口與人對應,要提醒自己無時不「攝心」,以善心誠意非以諂曲的心與人相處,多多讚美他人優點,常口出蓮花給人信心,這樣自己與人相處也才會快樂,而快樂是一帖不生病的良葯,可不是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車廂停靠某捷運站,有位魁梧的父親帶著一位約四歲左右的幼子上了車,狀似疲累的孩子直嚷著要「坐下」,父親答以:「還想躺呢!?要坐!」

聽到這位父親如此這般的回應,不禁使我抬頭端看了這位身為父親的男子,幼小的孩子只因為疲倦了,覺知的意識分別我直截了當地反應想擁有一個位子坐下而已,幼稚的心靈不知出外搭車的種種不方便,尚無法認定下班尖峰時段捷運車上的擁擠,如果能有一席之地站立著,就相當不錯了,由於如此年幼的孩子少有觀察客觀環境的能力,在旁的我看到父親聽到孩子要位子坐,竟然在大庭廣眾之下,滿臉怒容相向,對著天真無邪的稚子出語不雅的說出令人為之錯愕的語詞:「還想躺呢!?要坐!」  大人們吐出如此這般不能體解幼子不堅固身驅的粗魯言詞,做出不良示範的身教、言教,令「旁觀者清的我」對幼子未得到適當的關懷感到十分的不捨,這是否是目前社會上因多數教育的偏頗,致使人與人間交往動輒暴戾相向的原因之一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拜讀〈學佛的覺醒〉一書,深覺震撼!此書列舉台灣當代大師的錯誤法義加以辨正,猶如洪鐘大扣、聲震天地而驚醒真學佛者!末學讚歎之餘,更希望所有的佛子們乃至未學佛的人都能看到這本書,改易絕大多數原有的錯誤知見,依書中所述普能建立擇法眼,趣向正確的三乘菩提正道。只要有正知見、福德因緣、定力慧力具足,一旦時節因緣成熟時即將可以證悟的。為了一新佛弟子的佛法知見,遂擷取片段閱讀心得,提筆為文,以嚮讀者。

〈覺佛的覺醒〉一書是由鄧正枝居士所著,正枝居士以個人學佛的證量及深厚的悲心,欲報答初學佛時的引導恩師,欲提昇佛子們的佛法知見,不惜以螳螂之臂抵擋大軍,冀救護廣大被「名師」誤導的佛弟子們回歸正道。書中將學佛的信心、佛法的內容、三乘菩提之分別、何謂證悟、以及悟錯的知見,一一詳述娓娓道來,同時舉出當今佛教界中許許多多的邪知邪見範例,引經據典作法義上的解說與分析,教我們如何判斷真假開悟,方不致學佛一輩子卻徒勞無功枉過一生,這樣的覺醒是每一個佛子們必須深思的課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然,我們是要淨化,但是要如何究竟淨化,這不是一般世俗想法可以理解的,唯有有實證的人才有辦法教我們如何突破與達到真正的淨化;而且我們又被錯教修行一定要現出家表相,幾乎不問世事不事生産,不再與世間所有的人事物接觸,這是長久以來被錯認的修行方法,怪不得很多人一觸及「修行」這檔事,就一意的拋家棄子,未善盡世俗的責任與義務故而幾乎弄得眾判親離怨聲載道。

總之,修行不在於改變環境,改變身相,真修行是要有正確的知見依之來修正不當的身、口、意行,有了正知見才願意接受在塵境的風吹雨打來考驗自己的功夫,練就一身在世間的污泥中出生清淨的蓮花,這是「火中生紅蓮」的真工夫所在,請問不受人供養自給自足並在滾滾紅塵的熊熊欲火中出生清淨的蓮花,可不可貴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天早上到住家附近的美容院剪頭髮,才剛坐定座位,老板娘就說您看來像是很虔誠的佛教徒,原本打算在剪頭髮時,保持沉默好好的憶佛,但是既然外緣來了,就必須應酬一翻,所以就隨順應機答腔了,也就有了以下的對答。

我說:「您是怎麼判斷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素食店吃晚餐時,聽到某電台主持人談到:「人家都說現在的小孩子是草莓族,重看不重用而且普遍抗壓力都很差,不像以前的小孩子般具有較大的耐力、免疫力,而且現在的父母也不如以前的父母,……。」

主持人與受訪者研討到最後發現一個基本的原因是,現在的小孩子普遍承受壓力比以前的孩子大,從小學開始每個小孩的書包都裝的滿滿的其重無比,而且在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下,唯恐孩子們輸在起跑點,就幫孩子們追加數種課外輔導補習,多半的孩子們幾乎是被課業壓的喘不過氣來,越往高年級上去到了國中高中,課業競爭越是激烈,每天都是在一大堆課業、升學煩惱中緊張度日。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靜下心來的時候,常常會想:如果「今天是我在人間最後的一天」,我該如何面對?這真是一件不得不思索的人生大事啊!不知是否也有人這麼想過?

只見大多數的同事或朋友們退休之後,不是遊山玩水、就是唱歌跳舞,他們認為辛苦大半輩子了,理該好好享受一番才是;有的同事蒔花弄草泡茶聊天,也有舞文弄墨,自詡為文人雅士高人一等之流,少部份同事會想到去做義工回饋社會,至於心想學佛修行者則寥寥無幾;只有一位同事因為房子不慎被大火燒個精光,才警覺到人生真的太無常,所以當我把「同修會」的上課通知單遞給他們夫妻時,他們毫不猶豫地來上課了。因為體認到人生真的很無常!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往讀經書時,讀到神通廣大的 佛陀總是以種種善巧方便攝受弟子們,佛陀全然知道這些徒弟們的過去、現在、未來世的所有念力以及過往修學的種種心歷路程,所謂『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而為說法。』 佛陀是以絕對清淨無染的身、口、意行修持福慧,來為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無怨無求的喪身捨命付出,最後圓滿證得佛地所具足無量無邊的「一切種智」的功德智慧,因而能夠如實掌握明瞭恒河沙世界所有眾生的「剎那心念」,因為具足如是能力,才能觀機逗教隨類教化弟子們,並且適時的加以輔導調教。每每想到 佛的無邊智慧,總覺得這些弟子們好有善根、福德、因緣能夠親隨 佛陀學法,不由得心生無窮的羨慕與歎讚,因為能夠與無上的 佛陀共處並聆聽世尊的教誨,可是要具有相當的福報吔,並非一般泛泛之輩者能有如此殊勝法緣,怎麼不令人稱羨呢!

在 佛陀的徒弟中,大家耳熟能詳的舍利弗尊者更是以過人的智慧而聞名,所以在十大弟子中被譽為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待人處事的行徑向來本著「寬以待人嚴以律己」的風範,是位已遠離貪瞋痴三毒的行者,舍利弗尊者是一位只要受人一點點恩惠就會終生銘感於心的人,例如他對於當初引導他進入佛道親近 佛陀學法的「馬勝比丘」,終生懷著「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感激心情恭敬著,如果舍利弗尊者與馬勝比丘住在同一寺院,尊者在頂禮完 世尊後,一定接著馬上禮拜馬勝比丘,如果不住在同一寺院,則會合掌恭敬後五體投地的面向馬勝比丘住的方向朝拜,終其一生禮敬馬勝比丘;如此富有感恩戴德高貴情操的德行,因而得到當時 佛陀住世時所有出家、在家眾的稱許。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年前退休後,毅然決定從繁華的都市搬回到闊別已久純樸寧靜的鄉下,計劃著將大部分的時間用來陪伴長年寂寞的母親,打算親自照料她所有的飲食起居,她實在孤單太久了。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彌補對母親所有的虧欠,想到自己長年在外求學上班,上無兄長下無弟妹的,實在是太冷落她老人家了。母親的生活就是煮三餐、洗衣服,和種植那塊緊連著房子的菜圃,日復一日地重複著同樣的鬆土、種菜、拔草的工作。偶而回家,她總是採了大包小包的青菜,塞滿我的車子,不能體恤母親愛女情深的我,卻常常不懂事無情地說:「媽!您別拿了,您種的菜太老了啦!大家都不吃。」真是何其殘忍,也許那時候母親的心在淌淚,現在回憶起來則是我的心在滴血。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