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口、意行當中,更是以「口業」最難以修持,所以有「口業為重」之說法,當然「口業」是依「意業」為先導,故說「攝心為戒」,其中人與人間的交往,尤以不能善護口業而惹出許多是非彼此相害,尤其對於至愛的家人、親人,往往為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皺起眉頭板起面孔出言不遜彼此相傷,所以有人形容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是「出門高EQ,回家低EQ的動物」,老是會失去理性對朝夕相處的家人不客氣、發脾氣,是否須多拿出一點耐心與包容心給至親的家人,家人間彼此起心動念言談前,宜不因為他是家人就隨便起來,應該把家人、親人當作一般朋友看待,彼此互相尊重,就不會有執著於「我所」、要求於「我所」的嚴重心態,而放任地非要改變家人不可。
我們都可以了解到就算是「緣」自同一父母所生,但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各自擁有一個「唯我獨尊」的「我」,當然習性上絕不會完全相同,有了這種認知,就不會強迫別人、家人非要與我相同不可,如此待人接物心胸自會寬闊,自然出言前就會謹言慎行;先人告誡我們:「對任何人說話猶如潑出去的水一樣,說出去的話是收不回來的」,而且經中也說:「士夫生世間,斧在口中生,還自斬其身,斯由其惡言」,所以務必善護口業,才不會造成來日大家相處的困難,也不會造成自我遮障,没有經過三思而言的話一旦說出口猶如覆水難收般,傷人又害己,怎可不慎,俗話說:「良言一句三月暖,惡語一句六月寒」,所以與人相處經常要以好的心情、習氣與智慧來客觀冷靜地處理事情,老是不忘提醒自己「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不要被自己的習氣與心情牽著鼻子走,總認為凡事都是別人的錯,而用惡心惡口與人對應,要提醒自己無時不「攝心」,以善心誠意非以諂曲的心與人相處,多多讚美他人優點,常口出蓮花給人信心,這樣自己與人相處也才會快樂,而快樂是一帖不生病的良葯,可不是嗎?
對於講話時機的選擇,更是一門必學的藝術,要把握「時而後言,人不厭其言」,務必觀看在適當的時機而講適宜的話,不講眾生不喜聽傷人不利己的言語,這也是佛道教化中對初基學佛者的生活教示,以出自良善心行的語言與眾生結善緣,這不也是契合了「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的道理。
要與人結好緣,總是離不開生活中點滴行為的「自我教化」,以達到「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目標,進而佛弟子在整個佛道的修學過程中,也是宜不離「生活即佛法,佛法即生活。」的理想佛化生活,如此佛化的生活教化在《無字寶篋經》〈卷1〉是這樣提示道:
「爾時世尊。語勝思惟菩薩言。善男子。所謂菩薩己所不欲勿勸他人。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護持此法。彼善男子善女人。護持如來一切戒藏。何以故。善男子。愛自命者則不殺生。愛自財者不盜他物。愛自妻者不侵他妻。善男子。是等眾生發如是意。言我敬順如來正教。」(CBETA, T17, no. 828, p. 871, c3-9)。
而且也曾看過其他經中記載,綜合其大意為:「不是由於人的出生而成為賤民,不是由於人的出生而成為婆羅門;是由於人的行為而成為賤民,是由於人的行為而成為婆羅門。」很清楚的說明人的貴賤是來自心行的善惡所展現在外的行為。
由上,很清楚的可以知道,佛法的教化是涵蓋基礎的生活教育,所有教化都是離不開生活的,佛法與生活、教育是息息相關的,猶如水、乳般分不開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