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食店吃晚餐時,聽到某電台主持人談到:「人家都說現在的小孩子是草莓族,重看不重用而且普遍抗壓力都很差,不像以前的小孩子般具有較大的耐力、免疫力,而且現在的父母也不如以前的父母,……。」
主持人與受訪者研討到最後發現一個基本的原因是,現在的小孩子普遍承受壓力比以前的孩子大,從小學開始每個小孩的書包都裝的滿滿的其重無比,而且在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下,唯恐孩子們輸在起跑點,就幫孩子們追加數種課外輔導補習,多半的孩子們幾乎是被課業壓的喘不過氣來,越往高年級上去到了國中高中,課業競爭越是激烈,每天都是在一大堆課業、升學煩惱中緊張度日。
這些孩子們成天讀著書到了少男少女情竇初開時,也不知如何處理感情問題,有的少女不慎成了未婚媽媽,但是如果是少男少女彼此一時的衝動而惹來一段不成熟的婚姻,多半會在殘酷現實生活逼迫下最終採取曲終人散結束不知所以的婚姻生活,因而造成了不少單親家庭,禍患殃及無辜的下一代…;由於這種時風的趨勢引導下,在這些多數少年過著無明不知人生疾苦而輕狂的歲月裡,已經提早經歷了生命中無明痛苦的洗禮,少有人能夠以超然的智慧適時輔導他們,只能順應一般潮流過著人類習以為常不知人生方向的生活;而比較幸運的,是另一群孜孜矻矻求學者,就算有人能夠較順利的大學畢業,也是要面臨另一種你爭我奪競爭激烈謀職工作的開始,最後在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習俗下,成家立業養兒育女,庸庸擾擾過了忙碌不知所以的一生,最終老了、病了、走了,就這麼一生匆匆地謝幕了,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
在無始劫來無盡的時光裡,一生短暫的歲月猶比不上恆河中的一小粒沙子,而一世中身、心不斷辛苦的不停到處攀緣跳躍生活著,所見都是苦多樂少,在苦惱追求過程中總是不離「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熾盛苦」,諸多五欲煩惱所繫縛引來的苦惱。
菩薩見到眾生的種種苦惱,猶如自己在受苦一樣,曾經也跟眾生一樣,難以計量的生命也在五欲六塵中打過滾受過苦難的菩薩們,已然在生命舞台上繳了不少學費,一直在心裏思惟著要如何學習生命的真諦,很想確知什麼樣的生活才是生命真正的價值觀,但是在世間法上不停的追逐學習,終究仍是無所斬獲,最終仍是在因緣具足下,發了走入「大乘佛法」救拔眾生的菩提心,就是說還是經由「大乘菩提心」的發起,終於才學到可以悠遊自在的在「天魔」所掌控的欲界自由出入而不受困於慾望之魔擾,並且將自己在人生中所曾經歷的種種試煉…,身歷其境的分享予人們如何確切的「在欲而離欲」,累生累世能夠生活在欲界中而不受五欲之繩所誘惑與繫縛,可以在世俗上與群眾共住而過著身心自在「火中生紅蓮」的生活,而不是令身逃避五欲,不接觸五欲的遁世、住在山邊離群索居的仙人生活。
只因為菩薩經過無量數劫來的發大願及學習無上妙法,已經了知「真、俗二諦」的真實理,然而宣講悟入包括「苦、空、無常、無我的世俗真理」的「勝義真理」才是 佛陀示現於娑婆的一大事因緣,但是一般凡愚不知「勝義真理」即「勝義諦」的「真實義」,錯把「苦、空、無常、無我的三界有法」當作「實有之法」,這是一般凡愚所犯的「取有」之病,不知「苦、空、無常、無我的三界有法」都是因緣和合無常生滅之幻生幻滅之法,所以眾生在世間生存總是難以逃脫欲界天魔的掌控,流轉於五欲之羅網中,致使生命中難免存在著無數的難以言諭的苦;菩薩發了菩提心無非是要在與有情眾生共事中,在不離生活中而導入佛法的學習,「真實義菩薩」總是要求自己,在生生世世迴入娑婆雖身處在五欲染法中,可是每一世都訓練自己的覺知心,能在如理的受用五欲法當中而確實的對五欲法不動心,即是在面對「生活即佛法,佛法即生活」的陶冶歷練中,遠離溫室花朵的心態,得以在風雨飄搖的鉗打中,歷練出想探討生命的實証能力,藉機讓凡情「溯本知源」以了大乘菩薩之初發心本願力故,如此才能真正救拔眾生遠離火宅之苦親証究竟之樂。
如果在生命中對於苦的感受還不夠深刻的話,而無法因苦而心生厭離、出離心,而尚無法發起救拔眾生的菩提心,不妨請觀想看看,經書中對地獄眾生受苦的描述,世間人皆知女人家生小孩的苦,是世間一等一的折磨苦痛,但是比起地獄眾生的苦,則是小巫見大巫,曾經有位修行人,一聽到地獄的苦,他的「曾在地獄受苦」的種子流注,而使得他嚇的全身毛孔出血,那種「刻骨銘心的苦撼動到受驚嚇出血的景況,唯是過來人方能具足感受的」,這種如人飲水的臨場體驗情形可是筆墨難以形容的;當見習到眾生受到這種身陷地獄,没有一絲一毫間斷的難以言諭的摧心苦楚,必然會讓親眼所見者為之驚懼而毛骨悚然,而對此無比苦難的眾生必然心生無窮無盡的憐愍,最後一定會發出救拔眾生離苦之心啊,可不是?
菩薩向來都是以眾生之苦為己苦,眾生之樂為己樂,在上地菩薩處得法而如實了知實際理地的「本我」則是「不苦也不樂」的中道性;菩薩為了憐愍眾生受到苦難,誓願發心學習佛菩提智而分享給有緣者,為了使眾生能夠破壞種種污垢與煩惱,而心生種種無所障礙的光明智慧,為了使眾生獲得究竟安樂,而發起救拔眾生的「大乘菩提心」。
最後勸請大家,為了過往的父母、親眷等,務必至誠的發起菩提心,因為只要一人發起大乘菩提心,盡來來際即可利益許多眾生,希望大家都來做「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生命,以智慧服務人群」的「內門活菩薩」,以身為「內門活菩薩」當做生生世世的志工。
既然有「內門菩薩」,就意味著有「外門菩薩」,而「內門」與「外門」的區隔在那裏呢?想來了解嗎?而讓自己發起「服務眾生的真實義菩提心」,讓人們跳脫凡情之所知所執取,但是仍然能夠有著彼此間服務眾生的法緣互動,這種超然的智慧服務、奉獻人群自他雙利的做法,除了念佛恩、報佛恩故,未嘗不是一份珍貴如實的慈善事業,能如是行勢必是有著甚深福報才能學習令人讚歎的,超乎人類科學宇宙萬象的超人智慧誐!
最後謹以以下般若經所闡釋與有緣者共勉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01-600卷》卷584:「如多積集迦遮末尼,一吠琉璃能總映奪;吠琉璃寶光彩價直,映奪一切迦遮末尼。如是菩薩雖多發起五欲相應非理作意,若起一念無上菩提相應之心普能摧滅;如迦遮聚,一吠琉璃普能映奪令失光彩。」(CBETA, T07, no. 220, p. 1020, a14-1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01-600卷》卷566〈2 通達品〉:「天王!云何諸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能通達妙願波羅蜜多?天王當知!若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行妙願波羅蜜多。謂諸菩薩諸有所願不為世間所受快樂,亦不為己求出三界修二乘道證涅槃樂,但作是願:『一切有情皆入無餘般涅槃界,我身最後乃成正覺。未發心者化令發心,若已發心令修大行,已修大行令得菩提,已得菩提勸請說法,展轉乃至般涅槃後,以妙七寶起窣堵波置設利羅而興供養,令無量眾獲福無邊。』復發願言:『諸有世界佛成正覺,悉無天魔及諸外道而為擾亂;願由自智發無上心,不假外緣雖發而退;又當願我常處世間,成熟有情令獲利樂;願新發意諸菩薩等,若聞如來說甚深法,如實悟入心無驚怖;願諸有情得大智慧,皆善通達無邊佛道、無邊佛境、無邊大悲,饒益無邊諸有情類。』是諸菩薩多願自身恒處穢國不生淨土。何以故?如有病者乃假醫藥,若無其疾醫藥無用。」(CBETA, T07, no. 220, p. 925, b3-21)
- Oct 26 Tue 2010 09:00
生活中的佛法 ~ 發菩提心當大乘志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