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中傑
10月26日,59歲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將接下醫療奉獻獎獎座。這是台灣鼓勵醫療從業者公共貢獻的最高榮譽,就像「醫界奧斯卡獎」。
他讓數以千計的病人,雙手能重新活動,甚至從倒臥床上,到能起身走路。但,這都不是他得獎的原因。
真正頒給他這座獎的,是十萬名澎湖人。
這位繞著地球跑的名醫,近五年最常飛行的目的地,卻是澎湖。
從2014年開始,每到月底,縱使他前兩天還在歐美參加研討會,或前一晚執刀到半夜,他一定5點起床,搭7點鐘飛機到澎湖義診。五年、60個月,他只有兩次因颱風,班機停飛,無法履行承諾。
澎湖縣政府估計,每年,杜元坤為澎湖縣民至台灣本島看診交通補助費,省下約2000萬元。
當年專科醫師考試,他是全國外科及骨科雙科狀元,創當時長庚醫院紀錄;35歲,他當上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長,是全集團最年輕當上此職務者,下轄9個科別,每個科的主任都是他以前的老師。
少年得志,讓他膨脹自我。他進開刀房時三字經不離嘴,動輒罵同事蠢、笨,甚至因病人講話較大聲,要對方退掛號,另請高明。
「我一直是很驕傲、甚至有點驕縱,覺得我就是老大。」他形容,醫學院畢業後,在長庚醫院任職的他「每天跩得二五八萬的。」
直到19年前,父親過世,他一夕間被超過9000萬的債務壓落谷底。
當年,他已經是林口長庚醫院的外傷骨科主任,且是副院長熱門人選,但為了處理父親留下的資產和債務,他毅然放棄在北部主流醫學圈的仕途,到了準備營運的義大醫院,擔任骨科部部長。
剛回高雄的他,像龍困淺灘。他不再能只挑難的手術做,而得服務病人,開外傷、關節損傷這些初階手術,「我被環境逼得要調適。」
在谷底的這段時間,他開始學會把自己收小。
看診時,他請病人把腳疼痛的地方給他看,很多病人直接把腳踩在他的醫師袍或膝蓋上。「我知道他們沒有不敬,不是故意找麻煩,但心想,我讀這麼多書,在世界上這麼多醫學中心教學示範,居然讓病人踩在我身上?」
他覺察到心中那份不舒服,是「北部菁英」留下的習氣與驕傲,後來他學會,與其等病人把腳踩出來,不如先放軟身段,彎下腰來看病人的腳。
也因為到了南部,才讓他認識已逝、來自澎湖的「十元便當阿嬤」莊朱玉女,她長年賣有魚、有肉卻只要十元的便當給窮苦人,為此賣了7棟房子,甚至負債。
她是杜元坤的病人,透過她轉述,他知道有不少病人來自澎湖,為了看診,必須前一晚住在高雄,隔天再回去。
「為什麼一個病人只為了讓我診斷,或回診拆線,居然要一家人出動,一次至少花8千、1萬?真的於心不忍。」
看見澎湖醫療的不足,讓他發心長期投入義診,改變自己過去到偏遠地區蜻蜓點水式的公益服務。
他選擇了當候鳥,固定的,回到那一定的地方。
2017年開始,杜元坤不只自己投入澎湖義診,更承接健保署用於改善偏遠地區醫療品質的計畫,派義大的醫師與護理師輪流駐點在澎湖的吉貝、將軍、花嶼等離島。
「去那,與其說是幫他們(病人)服務,不如說,是他們讓我覺得當醫師有價值。」他說。
雖然沒時間旅遊,太太與兒子出國,合照永遠沒有他,但他說:「病人的笑容,就是全世界最美麗的風景。」
他的雙手,在國外開一台手術能賺進200萬;在台灣,他卻塞紅包給經濟困難的病患,幫病人負擔全年上百萬醫藥費。行醫30多年,他每月捐出一半薪水,累計捐款近億元。
他用行動證明,即使已是準醫學中心的院長,位處高位,但未必要犧牲理想,實踐自我與擴大社會影響力,可以同時發生。
「人的快樂,有很多種,開保時捷、住豪宅,這種快樂,要別人幫你照相、或你用手機自拍,才看得到你在快樂。給別人快樂,不用手機、不用鏡子,你看得到他們在笑,你感受到他的心,這感覺最真實。」
從前,他認為生命是燦爛煙火,即使短暫,綻放過就好,所以全力挑戰不可能,不在乎代價;現在,他有太多待實踐的心願,想把技術與理念,傳授給年輕一輩,讓這源源動力,細水長流。
他要把踽踽獨行路,走成一條鋪著病人笑容的坦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