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清楚分明而安住於空靈之中,故亦名想,亦名想陰。
語言妄想之生滅,粗心眾生皆能察知;修定之人心細,每能覺察微細妄念,其中雖無語言音聲,而於數十之一秒內即現而復滅,但已知悉其意涵;此名妄念,不同妄想。設入定中無諸妄想,亦無如此妄念,亦名為想,念念清楚分明故。念念清楚分明而安住於空靈之中,必定須有意識心種念念生滅流注,方能了知,故亦名想,亦名想陰。
《平實導師著作 楞伽經詳解(一) 第151頁》
念念清楚分明而安住於空靈之中,故亦名想,亦名想陰。
語言妄想之生滅,粗心眾生皆能察知;修定之人心細,每能覺察微細妄念,其中雖無語言音聲,而於數十之一秒內即現而復滅,但已知悉其意涵;此名妄念,不同妄想。設入定中無諸妄想,亦無如此妄念,亦名為想,念念清楚分明故。念念清楚分明而安住於空靈之中,必定須有意識心種念念生滅流注,方能了知,故亦名想,亦名想陰。
《平實導師著作 楞伽經詳解(一) 第151頁》
《央掘魔羅經》卷4:
「「復次,文殊師利!如知乳有酥故,方便鑽求,而不鑽水,以無酥故。如是文殊師利!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復次,文殊師利!如知山有金故,鑿山求金,而不鑿樹,以無金故。如是,文殊師利!眾生知有如來藏故,精勤持戒淨修梵行,言:『我必當得成佛道。』復次,文殊師利!若無如來藏者空修梵行,如窮劫鑽水終不得酥。」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梵行有何義?何故如來捨五欲樂?」
央掘魔羅謂文殊師利言:「無量天人常知墮法,故離諸欲想。」
《以上圖文 轉貼自同修菩薩》
有不少人把「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誤解了,所以就閉關自己研讀經典,如此就當面錯過了當今有實證的善知識了!因為末學遇見不少這類人,死在句下,真是可惜啊!
真心是根本不可能斷滅的,誰都無法斷滅衪。就算是一隻小螞蟻的心,我們把十方世界所有諸佛的威神之力合為一力,來要把衪打壞,也是打不壞的,衪的體性本然如是,所以才叫做「金剛心」;所以,能幫人悟得這個金剛心的佛法宗派,才能叫做金剛乘;能證悟這個金剛心的法門,才能叫做金剛乘的法。如今的密宗(不論東密或西密的上師)所悟的是心都是妄心,都是意識心,那藏密怎麼可以自己叫做金剛乘?
《優婆塞戒經》卷1〈5 三種菩提品〉: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三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為佛。法性二種: 一者總相、 二者別相。聲聞之人總相知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同知總相,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為佛。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了,不依聞思,無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為佛。」
(CBETA, T24, no. 1488, p. 1038, a25-b5)
《六度集經》卷7:
「昔有兩菩薩,志清行淨,內寂無欲,表如天金,去穢濁之群,處山澤,鑿石為室。閑居靖(=靜)志,菅衣草席,食果飲泉,清淨無為,志若虛空,四禪備悉,得五通智:一能徹視無遐不覩,二能洞聽無微不聞,三能騰飛出入無間,四能通知十方眾生心中所念,五能自知無數劫來宿命所更。梵釋仙聖,諸天龍鬼,靡不稽首。處山澤六十餘年,悲念眾生展轉愚冥,不覩為惡後有重殃,約情棄欲敬奉三尊,福至響應必獲其榮。
七識心現行熏習諸法而長養意識中所藏種子,名為現行熏種子;藏識依於七識熏習所得種子,復能令七識心賡續現行,是名種子生現行。如是,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眾生因此輪迴三界六道,無窮無盡;要須熏習無我見(熏習意識依他起性,易起易斷之無我見),方能斷除我執而證涅槃。
《平實導師著作 楞伽經詳解 第五集 149頁》
《大寶積經》開示:「生死無邊際,常住於實際,一念慧相應,生死無疲倦。」(《大寶積經》卷一百一十一)
解釋如下:生死沒有邊際,可是生與死都依於實際的表面而有,不能自外於實際;如果一念相應慧,證得到實際,轉依祂無生的體性,根本就沒有生死可言,也沒有疲倦可言。由此可知:菩薩轉依無生的第八識,樂於生死,不畏懼生死。
因為 生死都是依第八識,菩薩轉依了無生的第八識,所以菩薩樂於生死,不畏懼生死。
敬請參閱
意識現行既必以藏識為俱有依(藏識是執持意識種子者),由藏識秉意根之作意而流注意識種子,令意識現行,當知意識與藏識非一非異。由如是關係,意識之種種熏習,必定影響意根之習氣及執著性;如是,意識意根由意識之種種熏習故,習氣轉變-世俗人益趨貪瞋愚癡、修行者益趨清淨有智。
《平實導師著作 楞伽經詳解 第五集 146頁》
眾生如是種種貪愛,因何故有?謂由無明不破不斷故有。以無明為父故,受生於六入處之聚落中。此處無明者偏依一念無明說,然是無始無明所攝。一念無明謂見惑與思惑;見惑謂見一處住地無明,身見我見也,聲聞法中說為三縛結;思惑謂欲愛、色愛、有愛住地無明,即是貪瞋痴慢疑等修所斷惑也。
其實一切有情的六識心、覺知心,從來都不曾接觸到外六塵;因為不知這個事實,所以把外六塵執著為自己親身接觸的法,就認為外六塵實有。若能確認自己從來都不曾接觸到外六塵,所接觸到的一向都是自心如來藏變現的內相分六塵,就能確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佛法妙義了。……所以二乘聖人執著外法實有,菩薩則認為眾生所認知的外法,其實都只是自心如來藏變現出來的,所以就從外法不曾被自己所觸知的事實,而說外法非實有。
《平實導師著作 阿含正義 第三章》
《百喻經》卷3:「五人買婢共使作喻
譬如五人共買一婢,其中一人語此婢言:「與我浣衣。」次有一人復語浣衣。婢語次者:「先與其浣。」後者恚曰:「我共前人,同買於汝,云何獨爾?」即鞭十下,如是五人各打十下。五陰亦爾,煩惱因緣合成此身,而此五陰恒以生老病死無量苦惱搒笞眾生。」(CBETA, T04, no. 209, p. 550, c17-23)
無餘涅槃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無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就是說:沒有任何的微苦所依,所有的痛苦通通不存在了。為什麼會都不存在呢?這是因為你完全的消失掉了;當你完全消失掉了以後,還會有苦嗎?凡夫眾生正是因為不肯讓自己消失掉,所以會有種種三界的苦啊!………
當你出了三界的時候,實際上沒有「我」出三界,而是自我滅失了,這樣才是真正的出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