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流,講的就是色界有與無色界有。
凡是對於色界的有情身心,或者對於無色界的「名」也就是受想行識,有了執取,那就是「有流」。
執取色界、無色界的有,就會被有所流轉,那是什麼心會被色有、無色有所流轉呢?
(有人答:意識。)是意識覺知心。
有流,講的就是色界有與無色界有。
凡是對於色界的有情身心,或者對於無色界的「名」也就是受想行識,有了執取,那就是「有流」。
執取色界、無色界的有,就會被有所流轉,那是什麼心會被色有、無色有所流轉呢?
(有人答:意識。)是意識覺知心。
欲流之性,其實就是六識心的自性;六識心都免不了落在六塵五欲之中,這叫作六情五欲。凡是落在這裡面的人,不管他說得多麼冠冕堂皇,本質都是欲取;是在六塵中的五欲去執取,然後就被五欲所流轉而成為欲流。然而會被五欲所流轉的心性,就是六識的心性。
必須離開四流之性,才能成為無流者;若是無流者就不會再流轉,以後不再於生死中流轉;如果讓他後世再來受生於人間,那已不是被生死所流轉,而是乘願再來,因為他已經離開欲流之性。
《平實導師著作 金剛經宗通八 頁226》
《佛說法印經》卷1:
「佛言:「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故?
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
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
《大乘寶雲經》卷5〈5 安樂行品〉:
「當觀身內三十六物。念念相次莫觀皮外。
作如是觀乃至眾生種種飲食美味淨潔。若麁若好纔入腹中即成不淨。
觸於內火則便臭爛穢氣逆鼻。一切世間之所不耐。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卷1:
「遭縣官繫閉牢獄。杻械其身者。前世為人。籠繫眾生。不從意故。
為人脣缺者。前世釣魚。魚決口故。
聞好言善語。心不樂聞。於中兩舌。亂人聽受經法者。後墮耽耳狗中。
古今多有錯悟禪師教人將滅止生,不知本來不生之理;便令徒眾將空明覺知心安住於不起妄想之中,自謂妄想不生,即名證得無生;謂其徒眾云:「此心不起妄想,死時便以此心不生妄想而入涅槃。」此名外道涅槃,悖於佛說。何以故?以此心死後斷滅,此心不能入涅槃故;此心若住涅槃即非「涅槃寂滅」故,以有知故。
佛陀本懷乃是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則以如來藏為根本,如來藏之涅槃性及清淨性本有,非從修得。修道乃是修除本性清淨的如來藏中含藏之見聞覺知心煩惱種,非謂修除一切煩惱後令如來藏斷滅,否則無餘涅槃即同斷滅。
佛法的真正的義理來說,我們說所有的關於因緣果報這些事情,其實早已經完全函蓋在所謂的如來藏裏面。
正因為這個心如來藏的存在,所以才會使得我們的所作的業報,經過了百劫之後還不會消亡,並且是一一忠實的履行所有的業因跟助緣所產生的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