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語賞析 (6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無始無明就是對生命實相不了知所産生的無明,包括:不知自己所接觸、所領受的一切法,都從自己的如來藏出生;不知道覺知心的自己、處處住主的自己,都是從自己的如來藏出生;不知道一切法之根源就是如來藏;不知道所處的六塵境界及覺受都是如來藏所顯現內六塵相分及見分,是由見分去分別相分,眾生以為真實有外法可以接觸而生苦、樂、不苦不樂等覺受;不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實道理等等。

 

《正覺電子報 第107期 第27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念無明是指前念甫滅已,後念又生,如是念念相續不斷,眾生不知道陰界入我有生有死的虛妄性,導致墮入三界境界中,執之不捨而無法出離,因此在三界中不斷流轉生死。像這樣,將剎那生滅的陰界入當作真實不壞我而遮蔽眾生的智慧,導致眾生於三界不斷輪迴生死的無明,叫作一念無明。又,一念無明可分為四種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煩惱(我見、身見),欲愛住地煩惱(欲界愛)、色愛住地煩惱(色界愛),有愛住地煩惱(無色界愛)。

 

《正覺電子報 第107期 第23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過去心、未來意、現在識,這個意識覺知心,永遠都是如同猿猴一般,放一取一,世世不斷重演這個攀緣的戲碼,這是一切修學阿含道求取解脫者,都應特別注意的一點:一定要特別觀察意識心的生滅性、緣生性、無常性、苦相應性、不離苦性、不久住性、一世住性。能特別現觀意識心的這些特性時,我見就不得不斷離了,初果就不求而自得了!

 

《平實導師著作 阿含正義 第五輯 頁1622》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戒律的清淨,眾生才有具足五善根的可能;然後取證聲聞果,才會有希望;所以戒律的清淨受持,正是取證解脫的根本。而且取證解脫果時,不該有所勉強,應該順應觀行的增進而自然的往前精進修行,不可以依靠妄想而想要有所修證。當您的知見自然達到初果的智慧時,您就自然取證初果;而您取證初果時,您會發覺自己其實都沒有所得,反而是失去世間法的貪著。」

 

《平實導師著作 阿含正義 第五輯 頁1595》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法念處經》卷16〈4 餓鬼品〉:

「觀諸餓鬼略有二種。何等為二?

一者人中住;二者住於餓鬼世界。

是人中鬼,若人夜行則有見者;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雜阿含經》卷2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力。何等為四?謂覺力、精進力、無罪力、攝力……」如上說。

「若比丘成就此四力者,得離五恐怖。何等五?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二乘菩提中,固然都說無我,但這個無我是針對蘊處界等世間相而說的;
蘊處界固然是無常故無我,但若沒有一個能生蘊處界的真我常住,怎能有世世不間斷的蘊處界我一再的出生而無常、無我?
因果又如何能前後世聯繫而不乖違?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菩薩行,當然要念念想到布施,要隨時隨地布施:

起了妄想,就把妄想布施掉;

起了貪,就把貪布施掉;

起了瞋,就把瞋布施掉。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次法者,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惡不淨,上漏為患,讚歎出離為最微妙,清淨第一」。凡是想要修證二乘涅槃者,必須先瞭解布施之因果論、持戒之因果論、修十善業及禪定之因果論;如是了知施、戒之因果,再聞熏修習十善業得受生於欲界天,聞熏修習四禪、四空定得生於色界、無色界天之道理,方能了知生天之論。了知生天之論以後,已知三界境界,方能了知出離三界境界之理,不會再將三界中的境界錯認為出三界的涅槃境界。

 

《正覺電子報第98期》頁5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但是一般大師都講錯了:「你心中認為有解脫,那你就沒有解脫。」全都是在生滅法意識覺知心上用心,全都誤會了,這就是

依文解義。

因此說,離苦得解脫,是要從清淨的音聲之中而入修,所以觀世音法門是教大眾藉著耳根來聽聞正理,從觀察世間音聲中去證

入解脫,就是最好的圓通法門,所以說「良哉觀世音」。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對眾生來講,說有解脫可證;對於證得解脫的人來講,其實沒有解脫可證;沒有解脫可證,才是真實解脫。

所以:所謂解脫,即非解脫,是名解脫,這就是《金剛經》的公式。當你證得解脫時,發覺原來自己沒有解脫,

而是把蘊處界自我滅盡,不再有後世的受生了,所以剩下自己的如來藏不生不死而說解脫生死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當然,「離苦得解脫」所說的解脫,其實都是方便說,是從世間法求證解脫的人來講解脫;

實際上真正證得解脫的人,沒有解脫可言。因為解脫是你自己消滅掉,不受後有,諸苦就消滅掉。

諸苦消失掉了,所以稱為解脫,可是解脫的是各人的自心如來而不是覺知心。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壹阿含經》卷43〈47 善惡品〉:

世尊告諸比丘:

「由十惡之本,外物衰耗,何況內法!云何為十?所謂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鬪亂彼此、嫉妬、恚害、心懷邪見。

由殺生報故,眾生壽命極短;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布施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說布施法。有三十七種: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這些熱鬧的、叢鬧的諸法攝歸如來藏時,再從如來藏不了知六塵的寂滅境界來看諸法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諸法的存在,因為如來藏於六塵中的一切法都是離見聞覺知的;既然如來藏離見聞覺知,那麼諸法不管怎麼熱鬧都與祂不相干擾,從來不會干擾到祂;所以從一個究竟轉依如來藏的菩薩來說,熱鬧的諸法也是寂靜的,因為在如來藏的境界中是不見一切法的,是無一法可見的。

 

《平實導師著作 金剛經宗通六 頁175》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許多有名的大道場、小道場都如此,都說要把握自己、要作自己;正因為要作自己、要把握自己,於是就有無量相,所以全都是諸相不離。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諸相都不離,所以就難證菩提。如果能夠離開諸相,也就是說,五蘊相、六入相、十二處相、十八界相,全都否定了,全都遠離了,然後學般若及參禪,才有希望證得自心如來。一旦證得自心如來了,那就是親證佛菩提了,般若智慧就開始一分又一分地出現了。

 

《平實導師著作 金剛經宗通六 頁26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學解脫道不能成佛,修學佛菩提道才能成佛。因為修學解脫道是無法破除所知障的,更無法斷盡所知障,只有佛菩提道才能打破所知障-實證如來藏而親證法界的實相-於是發起了般若智慧而常處於中道。當你找到了你的如來藏,你就可以現前觀察:我的五陰十八界確實是從如來藏中出生的。那麼,生從何來的第一個問題,你就解決了!」

 

《平實導師著作 人間佛教 頁284》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道見.jpg  

就有西藏密宗行者苦練氣功,又如道家練氣功,都是要去吸取日月精華,西藏密宗則說要從女性身中吸取精華,有時又說要從虛空中去吸取能量,說能量就是真心。如果能量就是真心的話,那最簡單了,二百二十伏特的電流加給他,那是很大的能量。如果還覺得不夠瞧:三百八十伏特的電流加持你,或者一萬二的給你吧!好了!早就沒命了!

什麼能量?都是亂講!這就是外道見。

 

《平實導師著作 維摩詰經講記二 頁33》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2735.jpg   

 

「為什麼要叫作五陰?因為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法,如同烏雲遮日;這五種因緣假合之法的無明烏雲,把智慧陽光給遮住了,遮蓋了解脫生死的智慧,使人看不見智慧的光明,所以才叫作五陰。陰就是遮蓋的意思。那麼斷了我見,就說他後面還有三分的五陰無明,因為還有三個層次的五蘊等著他超越,得要進而使自己達到薄貪瞋癡,再斷五下分結,後斷五上分結,才算斷盡五陰無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439[1].jpg    

見流,是由於他的所見錯誤,所以被錯誤的所見流轉了,無法脫離生死。

如果以簡單的方式來說見流,那就是一法--惡見;稍微把它細分一下,又叫作五利使;若把五利使稍微綜合一下,這個見流就叫作三縛結。

總而言之,就是聲聞初果見道所斷的惡見。

如果知道自己的見解錯了,就要探究它的原因:為什麼這個見解錯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