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語賞析 (6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增壹阿含經》卷31〈38 力品〉:

「世尊告曰:「世間求福之人無復過我,如來於六法無有厭足。云何為六?一者施;二者教誡;三者忍,四者法說、義說;五者將護眾生,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是謂,阿那律!如來於此六法無有厭足。」

阿那律曰:「如來身者真法之身,復欲更求何法?如來已度生死之海,又脫愛著。然今日故求為福之首(=道)。」」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雜阿含經》卷48: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物火不燒?  何風不能吹?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能一門深入,將發覺門門相通,最後都無差別。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切修行法門匯歸禪定,一切修行結果匯歸淨土」。佛法雖然廣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每一法門到最後都匯歸於定,因定而依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四念處,第一義諦等發禪,親見佛性或斷除煩惱。

 

《平實導師著作 無相念佛 頁15》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些修禪的人認為念佛人大多心向外求,求佛、求菩薩,只知唸佛,不知內攝,不知開發自己本具的佛性。

某些念佛人則認為修禪人狂妄自大,不知念佛法門可以三根普被、利鈍兼收。

凡此皆因未曾深人禪與淨土的各種法門,而生誤會。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3:

「復次諸姊!女人成就七法,轉女人身得成男子。何等七?所謂念佛欲得佛身故。常念正法欲得佛法故。常恒念僧自得僧故。常恒念戒誓願淨故。常恒念捨捨諸煩惱故。常恒念天明了菩提心故。觀諸眾生歡喜心故。是為七。

「復次諸姊!女人成就八法轉女人身成男子身。何等八?不貪著食不貪飲[3]宴。不貪丈夫。不貪末香、塗香。不貪遊觀園林。不貪戲笑。不貪歌音及諸伎樂。不貪舞戲。不貪交[4]酒會樂。是為八。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3:

「復次諸姊!女人成就二法,轉捨女身得男子身,疾成無上正真之道。何等二?謂親近佛非事餘天,離於邪見。是為二。轉捨女身乃至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復次諸姊!女人成就三法,轉捨女身得成男子。何等三?所謂身戒、口戒、意戒。是為三。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3:

「爾時大樹緊那羅王諸夫人等偈讚佛已,白言:

「世尊!我等皆發無上道心,終不以是女人之身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哉世尊!願為我等如應說法,令我等輩轉捨女身得男子身,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爾時世尊語緊那羅王諸夫人等: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藏經》卷1〈3 念法品〉:「念佛名為破善不善一切覺觀,無覺無觀、寂然無想,名為念佛。何以故?不應以覺觀憶念諸佛。無覺無觀名為清淨念佛。」(CBETA, T15, no. 653, p. 785, b18-2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藏經》卷1〈2 念佛品〉:

「舍利弗,云何名為念佛?見無所有、名為念佛。舍利弗,諸佛無量(無質量也)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為念佛,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

(CBETA, T15, no. 653, p. 785, a25-29)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不增不減經》卷1:

「復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住於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眾生所願之地,於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為如來、應、正遍知。是故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CBETA, T16, no. 668, p. 467, b11-19)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不增不減經》卷1:

「舍利弗!即此法身,過於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捨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CBETA, T16, no. 668, p. 467, b6-10)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不增不減經》卷1:

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此甚深義,乃是如來智慧境界,亦是如來心所行處。舍利弗!如是深義,一切聲聞、緣覺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見,不能觀察,何況一切愚癡凡夫而能測量?唯有諸佛如來智慧,乃能觀察知見此義。舍利弗!一切聲聞、緣覺所有智慧,於此義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實知見觀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CBETA, T16, no. 668, p. 467, a10-19)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識陰正是修行的關鍵,離開識陰——特別是意識覺知心——根本就不可能有所修行;我見與我執的斷或不斷,關鍵也是意識。……您若是有世間智慧而能分辨是非,不想和諸方邪見者一樣,千萬不要貪愛意識心自己,千萬要詳盡的了知識陰的內容;一定得詳盡的了知意識心的種種變相,才能真的斷除我見,然後再於歷緣對境中來除斷我執。如此,阿含解脫道的親證,才會有希望。

 

《正覺結緣書摘 觀行斷三縛結(六) 總結》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唯《楞嚴經》如是說,在《別譯雜阿含經》卷7:

【佛告之曰:「聚落主!是故當知:一切種種苦惱之生,皆由於欲,悉因於欲,欲為根本」】

欲界一切苦惱之出生原因都是因為欲,因此修證禪定主要是「斷除男女欲之心」為根本。很多人努力在修證禪定,不知道在心下手,因此常常功敗垂成,無法實證初禪的證境。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文已經說明清楚:【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亦即貪求淫慾之心不除的話,那必定落入魔道之中,所以重點乃是「淫心」的斷除,因此根本問題乃是淫慾的希求心。

淫慾必定落入五陰身的執著之中,成就執取五受陰後有種子,所以經中才說【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嘉大師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只有親證空空無大千、無六趣之如來藏,完全符合《心經》所說無一切法的境界,方是真正夢醒者。夢醒者方能常住中道;

現見如來藏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不墮六塵而又不離六塵… …等無量無數之中道性;是故證得如來藏者方是親證般若中觀者。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土指歸集》卷2

「業報差別經云。禮佛一拜。從其膝下。至金剛際。一塵一轉輪王位。獲十種功德。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處眾無畏。四佛所護念。五具大威儀。六眾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德。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 四明尊者云。行者禮佛時。深知佛體不離我心。同一覺源。圓照諸法。諸佛悟本。起同體悲。眾生迷真。受諸幻苦。悲苦相對。感應斯成。一身遍至諸佛之前。一拜普消無邊之罪。」(CBETA, X61, no. 1154, p. 406, b15-22 // Z 2:13, p. 94, d13-p. 95, a2 // R108, p. 188, b13-p. 189, a2)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衆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衆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衆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

(CBETA, T17, no. 839, p. 906, c29-p. 907, a10)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殺生的行為,也就是結束其他有情的生命,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其他有情痛苦身上,實不可取。所以,古人對殺生這一件事心有所感,作了一首偈勸勉大家不要殺生,那就是:「千百年來碗裏羮,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半夜聲。」(《蓮修必讀》)也就是說,因為眾生貪著美味而殺生,使得殺者與被殺者所結的冤仇很深,這也是在世間上不斷的看到刀兵劫的主要原因。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103集:由 正光老師開示:自殺與殺生》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業還沒有報盡,就算自殺了,未來世的因緣成熟,還是要受報的,不會不報。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103集:由 正光老師開示:自殺與殺生》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