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語賞析 (6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420 兜率天宮菩薩雲集讚佛品〉:

「寧於無量劫,  具受一切苦,

 終不遠如來,  不覩自在力。

 無量生死中,  未曾發道心,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帝釋所問經》卷1:「佛告天主。滅虛妄者。謂八正道。八正道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由是八法虛妄得滅。若諸苾芻行是法者。是即名為滅虛妄行。帝釋白佛言。如是如是。世尊。滅虛妄者是八正道。帝釋復白佛言。世尊。所滅虛妄法。若苾芻行者。當於別解脫法中有幾種法。佛言天主。虛妄法者。於別解脫法中。有六種法。何等為六。所謂眼觀色。耳聽聲。鼻齅香。舌了味。身覺觸。意分別法。」

(CBETA, T01, no. 15, p. 248, c14-23)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師法語:「眾生的末那識其實就是決定報身的根源。這就是說,當你的心是什麼樣的心,下一輩子你就會成為那個樣子。你是天心,下一輩子就是欲界天人;你是證得禪定,而且是喜樂住在禪定境界中的心,你的末那識在下一輩子就會使你出生在色界天中,成為色界天人;如果有人是蛇蠍性的狠毒心,下輩子就變成蛇蠍;如果是非常黑暗的心,殺人越貨、燒屋擄掠…等,這一些人就是地獄心,他下輩子就會出生在地獄中,他就會認定自己確實是地獄人。」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行菩薩行,乃至廣度眾生,都是靠我們內心願力,如果內心的願力堅強,必能度過重重難關而心不退轉。

2. 要有氣魄、有願力,不怕吃苦,各種境緣,都須親自從其中歷鍊出來,才曉得實際的情況,智慧才能明朗,遇事才能無礙。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1:「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CBETA, T12, no. 365, p. 341, c4-14)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摩詰所說經》卷25 文殊師利問疾品〉:『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CBETA, T14, no. 475, p. 544, b20-28)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瞋恚真的斷了没?須多經歷幾次的逆境,經過很多次逆境下來,真的没有動怒才算數。什麼叫真没有動怒?必須在當下没想到要生氣,事情過了根本就忘記它了,才是真正的無動怒。人家當面褒獎你:『你真厲害!你境界怎麼那麼高?』此時要觀察你的心裡有無歡喜?如果心裡歡喜,洋洋得意,那就是瞋恚未盡,因為這個歡喜跟瞋恚黏在一起,是一體之兩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智度論》卷8168 六度相攝品〉:「取尸羅波羅蜜」者,菩薩[9]直行十善道,是名尸羅波羅蜜;或從忍辱等波羅蜜生。若菩薩從初發心乃至坐道場,捨十不善道,行四十種善道,不休不息,是名精進波羅蜜力。有人一種不能行,何況四種!亦以尸羅波羅蜜故,不生三界,不受二乘。眾生以懈怠煩惱心故,生三界中;厭惡生死故,捨佛道,取小乘,此皆是懈怠相;是故說是菩薩不貪三界、不證二乘。」(CBETA, T25, no. 1509, p. 629, b26-c5)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云忍辱經》卷1:「世尊又曰:「寧以利劍貫腹截肌,自投火中;慎無履惡。寧戴須彌,迮毀其命,投于巨海,魚鱉所吞;慎無為惡矣。不知其義,慎無妄言。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侫相讐,邪常嫉正。故嗜欲之人,不好我無慾之行也;寧吞然炭,無謗三尊,忍之為明,踰於日月。龍象之力,可謂盛猛,比之於忍,萬萬不如一。七寶之燿,凡俗所貴,然其招憂,以致災患。忍之為寶,終始獲安。」(CBETA, T14, no. 500, p.769, c18-p. 770, a5)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2 報恩品〉:

「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

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

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汝諸長者大會眾,及未來世清信士,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331 普賢菩薩行品〉:

 「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為受化者隨應說法,愚癡眾生諸纏所纏,計我、我所,著吾我見,常隨顛倒,生邪見惑,起邪虛妄,為縛所縛,流轉生死,遠如來道,為如是等諸眾生故,如來、應供、等正覺,出興于世。」(CBETA, T09, no. 278, p. 607, a7-12)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師法語: 得要有很大心量,再加上很高的證量,才能從深心裡面真的信受報身佛的世界與身量是如何的廣大,才能從深心中自覺渺小,所以證量越高的人,慢心就一定會越少;慢心越重的人,就是心量越小,證量越低的人。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欽老和尚說:佛法沒有末法,是''末法──是人不懂敬佛、重世法,老是把佛法擺在生活之最末──擺在財、色、名、食、睡之後,更擺在'茶餘飯後'之後,'人情應酬'之末。把學佛重要性擺在最末後的人,就是末法時代的人。如果是敬佛重法的人,永遠是在正法時代的!而從不在乎佛法,甚至和佛唱反調的,就是滅法時代的人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3〈2 盧舍那佛品〉:
「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佛以無量方便門,能起一切佛剎海,隨順眾生所欲樂,諸佛法王出興世。
如來法身不思議,無色無相無倫匹,示現色身為眾生,十方受化靡不見。
或為眾生現短命,或現長壽無量劫,法身多門現十方,
佛以無量方便門。」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9〈13 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一切眾生中,常起大慈悲,遠離瞋恚念,修習饒益心。慈光照十方,為眾作歸依,諸佛悉護念,功德難思議。欲悉分別知,一切諸佛剎,如來妙法身,甚深難思議。無量功德藏,智慧甚深廣,因是初發心,專求佛菩提。
(CBETA, T09, no. 278, p. 453, a26-b4)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9〈13 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法慧菩薩以偈頌曰:


大慈大悲心,充滿十方界,分別諸佛剎,佛法及三世,欲具佛功德,菩薩法藏海,饒益眾生故,初發菩提心。  欲悉分別知,虛空等法界,一切群生類,諸佛及佛法,欲得一切佛,諸道至處力,成就不退轉,饒益諸群生。(CBETA, T09, no. 278, p. 453, a18-25)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 <1 世間淨眼品>
眾生癡闇結業障,高心放逸馳境界,如來為說寂滅法,歡喜善樂悉能見。
一切世間最上歸,救護群生除眾苦,眾生樂觀無上尊,猶如滿月顯高山。
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法界亦如是,於諸法力悉究竟,定慧方便皆成就。
清淨境界功德海,一切眾生有緣者,聞佛功德發菩提,消除塵垢成最勝。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撒落無數繽紛風采,踩踏無量萬種風情,
浸此清涼自在的佛法中,驀然回首實相猶然伊人可親 --
梵音古剎不離當下,華嚴聖境躍然而出,
且隨善知識的法音宣流,翔飛天地~
回首望向這娑婆塵囂,藏密群魔亂舞 --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