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2 報恩品〉:
「若佛菩薩不出現, 世間眾生無導師,
生死嶮難無由過, 如何得至於寶所?
以大願力為善友, 常說妙法令修行,
趣向十地證菩提, 善入涅槃安樂處。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2 報恩品〉:
「若佛菩薩不出現, 世間眾生無導師,
生死嶮難無由過, 如何得至於寶所?
以大願力為善友, 常說妙法令修行,
趣向十地證菩提, 善入涅槃安樂處。
《優婆塞戒經》卷2〈9 義菩薩心堅固品〉:
「善男子。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薩道莊嚴伴。何以故。一切凡夫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而為怨敵。菩薩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煩惱而為道伴。惡友及業亦復如是。善男子。捨離煩惱終不得受惡有之身。是故菩薩雖現惡業。實非身口意惡所作。是誓願力。以是願力受惡獸身。為欲調伏彼畜生故。菩薩現受畜生身已。善知人語法語實語不麁惡語不無義語。心常憐愍修集慈悲無有放逸。是名菩薩不可思議。」(CBETA, T24, no. 1488, p. 1041, c22-p. 1042, a3)
《梵網經》卷2:
「戒如明日月 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 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轉授諸眾生 諦聽我正誦 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 大眾心諦信 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應攝佛戒 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禪師法語》
當出家人其實也不容易,當人跟你禮拜、讚歎、供養,然後一定會隨喜與勸請說法,這時候就糟啦!不得不上座說法了!可是上了法座以後要怎麼說法呢?所以出家以後得要趕快做什麼事呢?得要趕快尋求見道。出家所為何事?尤其是在大乘法中出家的人,目的就是要親證佛菩提嘛!就是要證解脫果!這兩者都有修證時,當人家隨喜勸請,我們就有信心上座說法,這就是出家所應該做的最首要的正事。
《中阿含經》卷11〈6 王相應品〉:
「彼一比丘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在安靜處燕坐思惟而作是念:『頗復有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耶?頗有覺、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耶?』」
佛告比丘:「無有一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者,無有覺、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者。」(CBETA, T01, no. 26, p. 496, a21-28)
俢學大乘佛法想要成佛的人,心量要廣大,可別總是像眾生那樣,斤斤計較,總是在眼耳鼻舌身所活動的六塵之間,落入自己色聲香味觸等相分的小範圍之內,不斷地分別計較而喜怒哀樂,因此而流轉生死、痛苦無量。如此地愚癡而宣稱他是在學佛,豈不是天下最可悲的眾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