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語賞析 (6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卷1「爾時,世尊復以一切如來大善巧方便相,為諸菩薩說最第一廣供養諸佛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所謂:「發菩提心,即為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救護眾生,即為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住持正法,即為大善巧方便廣供養一切諸佛。」


(CBETA, T08, no. 240, p. 777, b6-1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79 親近品〉:

菩薩何故勤求佛法?

欲令眾生生信心故,是故求於因論;為知諸過罪故,為破外道惡邪論故,為知方便調眾生故,為欲分別如來語義、世語義故,是故菩薩求於因論。

 

菩薩何故求於聲論?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薩布施了以後並不牽掛自己後世可以得到多少福德回報,也因為心中不追求未來世在世間法上的布施果報而無煩惱;並且不以能使別人生起煩惱的原因、不以能使自己生起煩惱的原因來布施,也就是菩薩布施時對自己沒有負擔,對受施者也沒有負擔,都無煩惱,所以能得到無上清淨的果報,叫做涅槃。如果施主的布施,是會使受施者生起煩惱,這樣的布施,施主將來無法得到無上淨果的涅槃。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阿含經》卷1七法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方向的建立,即是理論架構,是修學佛法的基礎。方向是指知見,依不同的知見修行將產生不同的結果。解脫道修學的方向:斷我見、我所執、我執。佛菩提道修學的方向:證如來藏而觀察如來藏心的種種功能與清淨自性,方能發起般若實相智慧;進證如來藏含藏的一切種子,成就一切種智,方能成佛。勿作佛學研究而墮於文字、依文解義。」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害貪愛母,無明父與貪愛母正是眾生輪迴生死的根源。貪愛為什麼稱之為母?因為眾生都是從貪愛而來,如果不是貪愛三界的境界,就不會有眾生,所以要把貪愛母害死。但這是眾生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菩薩幹了這個大業以後,真的是大逆不道,這是第二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殺無明父,是第一逆。菩薩的第一逆,是逆於眾生。眾生都在無明之中,卻不知道自己有無明,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很聰明,完全沒有無明,所以個個都很寶愛自己的五陰,任何一陰都捨不下,這其實正是被無明所籠罩。可是菩薩要把這個無明父殺掉,才能成為實義菩薩。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767188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夫眾生心從來都是雜染的,無始劫以來不離貪瞋癡,這就是凡夫眾生的正性--具足異生性,若不是有貪瞋癡,就不會繼續在三界中當凡夫而輪迴不已,所以眾生心的正性就是貪瞋癡。如今真修就是要「刳其正性」,把七識心的貪瞋癡等正性全都挖掉,「刳」就是從中央挖掉的意思。當三毒被從心中挖掉以後,七識心就轉變成清淨性了,才能實證「金剛三昧,入三摩地」,才能與本來清淨的如來藏各種自性相應,最後才能成佛。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積經》卷27:「菩提者是報恩相。非離欲得。非解向得。又菩提者得無為相。彼得無為相故。覺知空相是名菩提。非空覺知空故。覺知無相相是名菩提。非以無相覺知無相相故。覺知無願相。是名菩提。非無願相覺知無願相故。覺知法界之體性者。是名菩提。非以體性覺知體性故。覺知於如無分別相。是名菩提。非如覺知如故。覺知住於如實始故。是名菩提。非住如實始覺知住於如實始故。覺無我無有眾生無命無人丈夫體性。是名菩提。」(CBETA, T11, no. 310, p. 149, c26-p. 150, a6)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沒有妄想,那是諸佛的境界,因為一切妄想都已滅盡,一切極微細煩惱習氣種子都已滅盡,才可能無夢。所以道家有一句話說:「至人無夢。」只有諸佛才是至人。所以密宗上師說他們成佛了,可是卻還有夢,那都是大妄語,根本就沒有成佛!所以您看:妄想是有很多層次差別不等的,它有很多種層次的差別,但這卻是唯證乃知的事,你們不曉得。不過這個妄想主要是在什麼心上面起作用呢?在意識覺知心上!但也是在意根的遍計執上。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許有人說:「我在二禪中不會起妄想呀!我在二禪安住得很好啊!因為我有更高的定力。」那我問說:「你入了第四禪了,是嗎?」你說:「對啊!我真的是捨念清淨定啊!」那我問你:「為什麼你在四禪當中無法永遠安住?為什麼突然間一念心動,連那個念頭是什麼你都不知道,忽然間已經使心跳又現起了、呼吸又現起了,為什麼呢?」因為還是有妄想的緣故!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阿含經》卷21 七法品〉:「「云何有漏從離斷耶?比丘!見惡象則當遠離,惡馬、惡牛、惡狗、毒蛇、惡道、溝坑、屏廁、江河、深泉、山巖。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里、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人無疑者而使有疑,比丘者應當離。惡知識、惡朋友、惡異道、惡閭里、惡居止,若諸梵行與其同處,人無疑者而使有疑,盡當遠離。若不離者,則生煩惱、憂慼,離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離斷也。」(CBETA, T01, no. 26, p. 432, b13-2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分別經》卷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師的真正定義是什麼意涵?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重在心裡面想佛、憶佛,不注重嘴上唸的佛號;

禪定則不在腿功上用心,而是重在制心一處的離語言妄語貪著上面;至於宗門的參禪,更不重視功,而是要用你的覺知心作工具,去尋找你本來就在的第八識非心心──大品般若經講的無心相心──所以參禪不在腿啊!而是注重在你的覺知心如何去用心尋找實相心!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明不是有一念無明跟無始無明嗎?一般人最容易被趁虛而入的就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就是見惑與思惑,總是無法除掉。一念無明不除掉時,「我所」執著的緣故,就會使眾生產生了貪名、貪利、貪眷屬、貪錢財、貪境界,種種的貪都會出現,只要有一絲一毫不斷,魔就有機可乘;我見與我執不斷,就會執著覺知心與作主的心,就會被一念無明所遮障,不肯讓自己滅失而出三界。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法應該尋求嚴肅而真實的義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婆塞戒經》卷29 義菩薩心堅固品〉:

「善男子。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薩道莊嚴伴。何以故。一切凡夫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而為怨敵。菩薩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煩惱而為道伴。惡友及業亦復如是。善男子。捨離煩惱終不得受惡有之身。是故菩薩雖現惡業。實非身口意惡所作。是誓願力。以是願力受惡獸身。為欲調伏彼畜生故。菩薩現受畜生身已。善知人語法語實語不麁惡語不無義語。心常憐愍修集慈悲無有放逸。是名菩薩不可思議。」

(CBETA, T24, no. 1488, p. 1041, c22-p. 1042, a3)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廣欽老和尚法語

1. 要做一位菩薩,不可自己好就好,別人管他死活。應把別人看的重要,自己沒關係,要利益他人。

2. 佛法中的作為,是福慧雙修,是把自己的身心付出,全為了利益他人,不著形相,而不是貪一己的私利,雖不為己,但在為人之時,同時利益了自己,是自利利他。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www.wretch.cc/blog/studydiaries/34717556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01-600卷》

   卷573〈17 付囑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