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語賞析 (6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51215無漏法 .jpg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208有漏法.jpg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411〈11 譬喻品〉: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等名為有漏法?」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201真出家-晴.jpg  

  

古時的禪門,凡是破參的人,不論他是現出家相,或者現在家相,也不論他是男眾,或者是女眾,都名為大丈夫,縱使女眾現的是在家相,面敷胭脂、身穿華麗衣服、配戴名貴珠寶等來莊嚴其身,一旦破參了,不名為小女子,名為大丈夫,也是佛門所認定真正的出家人(心出家),亦名黑衣。這告訴大眾一件事實:佛門並不是以出家表相來認定他就是真正的出家人,而是以他有沒有證法、有沒有證量來認定。

 《正覺電子報第106期 頁18》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119菩提真義.jpg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01卷-第600卷)》卷464〈70 菩薩行品〉:「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所說菩提,菩提者依何義故名為菩提?」

佛告善現:「菩提者是空義,是真如義,是實際義,是法性義,是法界義。

「復次,善現!假立名相施設言說,能真實覺最上勝妙,故名菩提。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積經》卷60:

「文殊師利言:

「善男子!若法不增不減是名圓滿。云何圓滿?若於諸法不能了知則生分別,若能了知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增減,若無增減此則平等。是故善男子!若見色平等即是色圓滿,受想行識及一切法圓滿亦復如是。」(CBETA, T11, no. 310, p. 346, c3-8)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123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jpg  

 

《大乘寶雲經》卷7〈7 寶積品〉:
「善男子!菩薩有四僻謬。何謂為四?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非器眾生說甚深法是菩薩謬、樂大乘者為說小法是菩薩謬、若布施時但施持戒供養善者不施惡人是菩薩謬。善男子!是名菩薩四種僻謬。」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修學佛菩提道的人,於三寶所在,更應當起愛敬之心。遇見了出家人,應該有關懷與愛敬之心,因為僧寶的存在,代表著佛法還存在人間、佛教還沒有滅亡,所以我們應該要有敬重的心;有這種愛敬心,就會尊重供養。先有愛敬然後就是尊重,有尊重心時,就不會用斜眼瞄出家人,一定會以正眼相看。除了恭敬以外,還得要加上禮讚-----「頂禮與稱讚」。說句實話,其實你不是頂禮他們,而是在頂禮你自己的慢心。



(平實導師著作 起信論講記四 P336、337)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貼在1110的法語美編 成唯識論.jpg  

 

《成唯識論集解》卷1:

「論字是能成。唯識是所成。能所合目。故曰成唯識論。自世尊覩星之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統而言之。總以一心八識而為宗體。因緣和合。變現世出世間種種諸法。而諸小乘外道。不達三界由乎自心。萬法原於本識。妄計心外實有諸法。妄立種種異因為諸法本。邪說謬解。墮塹落坑。所以諸大菩薩。興慈運悲。據大乘經。造頌造釋。成立唯識一宗。誘引外道小乘。出邪見河。復歸性海。故有斯論。」(CBETA, X50, no. 821, p. 660, a15-23 // Z 1:81, p. 153, d9-17 // R81, p. 306, b9-17)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102憐愍眾生具知根力.jpg  

 

是故我於餘經中說:五種眾生不應還為說五種法──
為不信者不讚正信,為毀禁者不讚持戒,為慳貪者不讚布施,為懈怠者不讚多聞,為愚癡者不讚智慧;何以故?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實願作乳娘,不奪諸方生娘身分法恩,謹提供大量法乳,印在書中到處流通;只是能食、願食法乳的法師,究竟能有幾人?可能得等平實很有名氣而且走了以後,才會有很多出家法師感嘆自己無緣親近修學吧!然而這種貴古賤今的心態,也是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常態,多數人都難以改變它。牛雖無吃草意,平實今天卻不斷的把本分草料放到牛嘴邊,等待眾牛忽然餓了願意吃一口。


《平實導師著作 鈍鳥與靈龜 頁344》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上泡者,誑惑人目.jpg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境俱亡復是何物?.jpg  

 

天童禪師又言:【因因緣緣,果果報報,在其間無分外底。更須知道:光境俱亡復是何物?】(《宏智禪師廣錄》卷六)由此可知,天童宏智禪師雖然一生努力弘揚默照禪,但是他的默照禪,並不是教人坐在離念靈知旳意識境界裡,而是要人觀行:把見聞覺知的六識心自性,經由默照觀察而了知意識、六識心的所有變相境界;認清了以後,排除一切意識覺知心的變相境界,自可認得不墮六識自性中的第八識如來藏了,這才是默照禪的真實意旨。

《平實導師著作 鈍鳥與靈龜 頁17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種惡見稠林.jpg  

 

《大寶積經》卷35〈1 開化長者品〉:

「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眾生,入於十種惡見稠林,由異見故不能自出。何謂為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1006得要能離欲,才有辦法發起神通。.jpg  

 

神通的修得,除了要修行以外,還得要離欲。

不離欲,無法得神通。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佛教的因果律來說,如果自己的業報未盡,即使自殺了,問題看起來好像解決了;可是業還沒有盡,未來還是要受報的。

所以,佛在《大寶積經》曾開示:「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也就是說:

今世所應該受的業,如果還沒有償還完畢,縱使經過一百個大劫以後,因緣成熟了,還是要受報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業還沒有報盡,就算自殺了,未來世的因緣成熟,還是要受報的,不會不報。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分別種種.jpg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離離垢.jpg  

 

覺知心不論是有念或無念,都不是真正的離垢;只有到達佛地時,才能完全離垢;

未到佛地以前的覺知心都是或多或少有一些不淨,沒辦法完全離垢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0915遠塵、離垢.jpg  

 

遠塵,就是遠離六塵,所悟不落於六塵之中。如果所悟的心是會到達六塵境界中、會跟六塵相應,就沒有遠塵。

離垢,既然六塵都遠離了,當然所悟的心一定是離六塵的心,那就是如來藏心,還有什麼污垢可說?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頭1.jpg  

                                             

                為什麼會有念頭?

                就是因為對我所的執著放不下,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0818入不二門1.jpg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從凡夫來看,垢、淨是二,可是當你看見垢的實性即是如來藏時,垢就不存在了,淨也跟著不存在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