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語賞析 (6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六度集經》卷5:「忍辱度無極章第三此有十三章) 
「忍辱度無極者,厥則云何?菩薩深惟:『眾生識神,以癡自壅,貢高自大,常欲勝彼,官爵國土六情之好,己欲專焉。若覩彼有,愚即貪嫉,貪嫉處內、瞋恚處外,施不覺止,其為狂醉,長處盲冥矣。展轉五道,太山燒煮,餓鬼畜生,積苦無量。』菩薩覩之即覺,悵然而歎:『眾生所以有亡國破家、危身滅族,生有斯患,死有三道之辜,皆由不能懷忍行慈,使其然矣。』菩薩覺之,即自誓曰:『吾寧就湯火之酷、菹醢之患,終不恚毒加於眾生也。夫忍不可忍者,萬福之原矣。』自覺之後,世世行慈,眾生加己罵詈捶杖,奪其財寶妻子國土,危身害命,菩薩輙以諸佛忍力之福,迮滅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濟護,若其免咎,為之歡喜。」
 (CBETA, T03, no. 152, p. 24, a18-b4)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所」就是指相對於我們的見聞覺知心的色身與色塵,那叫作我所。見聞覺知心所貪著是什麼呢?六塵裡面的種種法,好看的、好聽的、好吃的、乃至難看的、難聽的、難吃的,這個就是我所。難看、難聽、難吃的,眾生也是會執著的啊!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增壹阿含經》卷16〈24 高幢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壹阿含經》卷16〈24 高幢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眾生的流轉生死,乃因無明故不知名色從根本識出生,誤以名色是真實常住而不壞滅的實有,所以就斷不了我見而執著名色自我,導致生死流轉;然推溯至無明時,即了知無明其實仍是依止於第八識而存在,無明不是無因而有,不是存在於虛空中,是故因緣法推溯至此第八識即必須退還,不能超過此第八識心,不能再向前推溯,因緣法就不會有推溯無窮的過失。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壹阿含經》卷16〈24 高幢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壹阿含經》卷16〈24 高幢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增壹阿含經》卷16〈24 高幢品〉:
 
「聞如是: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10:「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濟飢、布髮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如?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二祖立於砌下,遲明積雪過膝。達磨憫之曰:「汝立雪於此,當求何事?二祖悲淚曰:「惟願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磨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無有是處。」(CBETA, T48, no. 2003, p. 219, a23-b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解脫,就是「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解脫,解脫知見知如真。」那,什麼叫作「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想要證得解脫果的話,應該要作什麼呢?要斷我見啊!斷我見是第一步。我見斷了以後,修所斷的煩惱也要把它斷掉,就是把我執斷掉。所以我見的斷除和我執的斷除,都完成了,那就是解脫果的所作已辦。

 

《平實導師著作 心經密意80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保持著一念不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樣就是如來,就是開悟了嗎?《大乘起信論》云:「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馬鳴菩薩說如是之人就是不覺位的眾生,就是凡夫;指的就是這種把一念不生沒有語言文字的妄念,安住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直保持下去,能長時間不起分別念的寂然不動,認作是實相心,認為是覺悟的境界,當作是開悟之人,其實是凡夫一個,不是真正證悟的菩薩。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許有人說:「人家極樂世界就沒有是非啊!」誰告訴你說極樂世界沒有是非?極樂世界一樣有是非,只是那些會産生是非的人,暫時被奉養在蓮花中,等到將來不會産生是非心了,再讓他們的蓮花開敷而出生。因為那些上品中生、下生的人,以及中品中生、下生的人,以及所有下品往生的人,都是會有是非的人;當他們還會有是非心的時候,就讓他們暫時待在蓮花中,每天就好像在聽錄音帶一般,不斷地聽聞苦啊!空啊!無我啊!無常啊!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種無相念佛的功夫行門,可以讓我們不論是在活動中,或是在靜坐中都能修持;這是現代人生活在緊張忙碌之中,想要修定學禪或是修學淨土的人,夢寐以求的方便法門。因為它是由意識學會以後,直接從意根入手;一旦成功,不論在任何情況下,或者在一切聲音和形色之中活動,都可以使憶佛的清淨念相繼不斷,不會受到外境的妨礙。這其實也是禪師們所說的「騎聲蓋色」,因為已經具備了動中功夫的緣故。

 

《正覺電子報83期 67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假使成佛了,永遠要當佛,為什麼還要去當 彌陀世尊座下的一個菩薩?這是世間人的想法,但是到達佛地時還有我嗎?當然無我嘛!但是無我之中有一個真我,可是這個真我是無我性的;沒有什麼「我性」呢?沒有眾生我的我性。轉依衪以後就不以自我為中心了,所以只要能對眾生有利益就好了,不必管什麼身分,這就是諸佛遊戲三界;菩薩們就這樣學習諸佛這種無我大悲,所以世世無我無私的遊戲人間、利樂眾生。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們以為我不執著「我」,就是無我;但是,當他們不執著「我」,其實還是「我」,因為佛法中真正的「無我」,是把覺知心自己否定,才是「無我」的見道。把覺知心自己和作主的自己滅掉,才是無餘涅槃的「無我」。他們一直主張:要永遠保持覺醒,讓自己的覺知心不滅--永遠一念不生,那就是要保持「我」不滅,那就是我見與我執。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母講的是:這個實相般若能使人出生「世出世間的智慧」,不是密宗說的明妃女人,因為只有這種智慧才能使人成佛,所以這種證得金剛心而生起的實相智慧才是佛母。所以實相般若才叫作佛母。般若就是佛母,佛母就是般若;然而實相般若的智慧,卻是從親證「此經」金剛心如來藏而生起的。這智慧,講的是法界實相的智慧,也就是諸法界限、諸法功能差別背後的真實相,那就是金剛心如來藏──第八識阿賴耶識。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要能夠完全依止於真如法性而調伏意識與意根,他得要親證如來藏才有辦法轉依直心,因為意識與意根永遠都不可能是直心的,永遠都有彎曲的時候,只有如來藏是無始劫以來乃至到將來成佛的時候,祂永遠都是直心的。眾生要發起這一種直心,一定先要證得如來藏,現觀祂無始劫以來一直到無始劫以後永遠是直心,才有辦法真實的轉依直心,才有辦法真實的發行於直心,這樣才能對三寶真實發起深心,不然要如何相信三寶確實有無量無邊的深遠功德呢?所以深心的發起很不容易,它的前提是要證悟如來藏。

《維摩詰經講記》第一輯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經》卷2


 佛言:「其人恩愛之著,別離則憂,啼泣悲哀,憂惱之患,合會有離,適有所愛,必致惱患。」(CBETA, T03, no. 154, p. 80, c22-23)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17〈5 慈悲喜捨品〉:

「又復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起諸慢心,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如是七慢:一者於劣計勝。二者於勝計等。三者於勝計勝。四者恃所執我。五者計己多德。於增上功德法而起慢心。六者計己少分劣他。七者謂己有德。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楞嚴經》上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皆由於不知這個常住真心。

眾生因為不知這個真心,只好著將妄心──也就是清楚明白的意識心、會分別、會了別六塵的心,經由修練而讓衪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讓衪看起來像是真心的樣子。殊不知覺知心的本質是依他起性,會變異、會生滅,不是本來常住的不變異、不生滅的心;能見聞能知能覺這個妄心,本質就是會分別六塵的心,不是真實的不分別心。因此修學佛法,若依此妄心而修,定不能成就佛道,就如煮沙不能成飯,是一樣的道理。

 

《平實導師著作 心經密意引言頁56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