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佛門中的外道見者,譬如密宗應成派中觀的達賴喇嘛與印順法師,他們所講的都是六識論邪見所生的無因論假佛法。
無因論的見解是說:一切法都不必要有如來藏為因,單憑外法為因緣就可以有根與塵出生;而識陰等六識單有根與塵為緣就能出生,自然就會有見聞覺知等功能,於是見性、聞性乃至知覺性就具足了,所以不需要有如來藏為因。這其實是無因唯緣論的外道見解,與 世尊在四阿含諸經中說的有因有緣世間集的正理亙相違背。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2 賢聖名字品〉:
「佛告敬首菩薩。
佛子。吾今略說名門中一賢名門。所謂初發心住。未上住前有十順名字。菩薩常行十心。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願心。
佛子。修行是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住是位中增修百法明門。所謂十信心。心心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門。常發無量有行無行大願。得入習種性中廣行一切願。」(CBETA, T24, no. 1485, p. 1011, c2-9)
「菩薩布施了以後並不牽掛自己後世可以得到多少福德回報,也因為心中不追求未來世在世間法上的布施果報而無煩惱;並且不以能使別人生起煩惱的原因、不以能使自己生起煩惱的原因來布施,也就是菩薩布施時對自己沒有負擔,對受施者也沒有負擔,都無煩惱,所以能得到無上清淨的果報,叫做涅槃。如果施主的布施,是會使受施者生起煩惱,這樣的布施,施主將來無法得到無上淨果的涅槃。」
平實導師著作《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六集 108頁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7〈8 波羅蜜多品〉:
「善男子!出家菩薩入於山林,為諸眾生常能修習願波羅蜜,心恒觀察諸法真性,非有非空中道妙理,於世俗事悉能辨了,為化有情恒修慈悲,以是因緣,即得名為願波羅蜜。
以四弘願攝受眾生,乃至捨身不壞悲願,即得名為親近波羅蜜。世尊於《大般涅槃經》中所說: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之菩提性—也就是成佛之性,此菩提性本來自在、本來自性清淨、本來自性涅槃,難受蘊處界垢衣所纏、貪癡瞋不實妄想種子所染污,心體自身本來清淨涅槃之自性卻是常不變易,而且是各各有情本自具有而尊貴無比,諸佛世尊依此尊貴無比之菩提性而說如來藏「我」,…以其無始本有而常住故,以其能生蘊處界等萬法故、得名為「我」。
《大寶積經》卷72〈24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
「外道諦聽。若從天中終生人間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為人端正樂好清淨。喜著花鬘及以香熏。樂香塗身常喜洗浴。所樂五欲簡擇好者不喜於惡。喜樂音聲及以歌舞。純與上人而為交友。不與下人而為朋黨。好喜樓閣高堂寢室。樂慈為道(=首)含笑不瞋。吐言柔美言語善巧令人喜悅。喜樂瓔珞及好衣服嚴身之具。常樂出入行來暢步。所作精勤終不懈怠。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天中終生於人間。此智能知非愚能[惻>測]。」(CBETA, T11, no. 310, p. 411, c22-p. 412, a3)
「外道諦聽。若從人終還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人賢直。親近善人。毀呰惡人。好惜門望。篤厚守信。樂好名聞及以稱譽。愛(=受)樂工巧。敬重智慧。具慚羞恥。心性柔軟識知恩養。於善友所心順無違。好喜捨施。知人高下。善觀前人有益無益善能答對領其言義。善能和合亦能乖離。善能作使宣傳言語。於種種語能善通達憶持不忘。亦復能知是處非處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人中終還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惻>測]。」(CBETA, T11, no. 310, p. 411, c12-22)
《大寶積經》卷72〈24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外道。於人中終生人間者。彼人昔作人身之時。修行積習十善業道。作彼業已數數修行。以彼業力還生人中。昔作人時與人久居行人儀式。今歸(=還)得人。由有習氣。是人得聞如是法已。應當自知。我本必從人中終已還生人中。是人為超彼習氣故。應求知識。彼善知識為其彼人說無常想。以無常想令除習氣。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生死過涅槃至樂。聞此法已。是人能得厭生死過欣涅槃樂。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六波羅蜜。既得聞已。能發無上菩提之心。彼善知識。或為是人說善方便。是人以此善方便故。即能堅持六波羅蜜。速證一切智終不退轉。」(CBETA, T11, no. 310, p. 412, b27-c10)
【理論上,布施應當是將我有而他沒有的利益,與他人分享而同樂;是與捨心相應的,卻不是以能起煩惱因來布施。但是現今看來,許多人雖然也是有慈心,並且將自己有的分享給沒有的人,卻沒想到自己所有的是否為良善的、是否對眾生解脫智慧有利益?與人分享是否是他人合用的,分享後他人是否真的「有利同樂」或是「無利同苦」?】
《大寶積經》卷72〈24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
「外道諦聽。若從阿修羅終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高心我慢常喜忿怒。好樂鬪諍挾怨不忘起增上慢。其身洪壯眼白如犬。齒長多露。勇健大力常樂戰陣。亦喜兩舌破壞他人。疎齒高心輕蔑他人。所造書論他人雖知語巧微密。亦有智力及煩惱力樂自養身。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阿修羅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所[惻>測]。」(CBETA, T11, no. 310, p. 411, c4-12)
《大寶積經》卷72〈24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
《大寶積經》卷72〈24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餓鬼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頭髮黃怒目直視。常喜飢渴慳貪嫉妬喜饒(=饞)飲食。喜背說人。身體饒毛眼精光赤。多思眾食貪樂積集(=聚)不欲割捨。不樂見善人。所見財物其心欲盜。乃至得其少許財物即便欣喜。常求財利樂不淨食。見他資產便生妬嫉。復於他財生己有想。見他受用便生悋惜。聞說好食心生不樂。乃至巷路見遺落果及以五穀。便生貪心採取收斂。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惻>測]。」(CBETA, T11, no. 310, p. 411, b21-c4)
《大寶積經》卷72〈24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畜生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闇鈍少智懈怠多食。樂食泥土。其性怯弱。言語不辯。樂與癡人而為知友。憙黑闇處。愛(=處)樂濁水。喜嚙草木。喜以脚指剜掘於地。喜樂動頭驅遣蠅虻。常喜昂頭欠呿空噍。常喜拳(=踡)脚隨宜臥地不避穢污。常喜空嗅喜樂裸形。常喜虛詐異言異作。多喜綺語。夢泥塗身。或夢見己身於田野食草。或夢見己身為眾蛇纏繞。或夢見己身入於山谷叢林之中。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畜生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惻。」(CBETA, T11, no. 310, p. 411, b10-21)
《大寶積經》卷72〈24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
《大寶積經》卷72〈24 遮羅迦波利婆羅闍迦外道品〉: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地獄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聲。嘶破騾聲。怱急聲。怖畏聲。高聲淺聲。小心常怖。數數戰悚。其毛數竪。夢中多見大火熾然。或見山走。或見火聚。或見釜鑊沸湧。或見有人執杖而走。或見己身為鉾矟所刺。或見羅剎女。或見群狗。或見群象來逐己身。或見己身馳走四方而無歸處。其心少信無有親友。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地獄終來生人間。此智所知非愚能惻。」(CBETA, T11, no. 310, p. 411, a29-b10)
【成佛之法就是我們修道成佛的工具,而這個工具是佛告訴我們的,是佛傳給我們的;所以你歸依於法,仍然是要歸依於佛,佛才是究竟歸依。而歸依於僧,僧只是三乘眾,這三乘眾的僧只是代佛宣教- -代替佛陀為我們宣達法教,我們跟隨著三乘僧來修學。可是三乘法中的凡夫僧、勝義僧,其實終究還是從佛得法,而且也都不究竟。因此歸依僧的同時,仍然是要歸依佛陀,因此說要歸依於佛才是究竟歸依。】
平實導師 著作 《勝鬘經講記三,頁293、294》
《尼拘陀梵志經》卷1:
尼拘陀梵志白佛言:
「沙門瞿曇!云何我所修行,雖為清淨,汝瞿曇說未離種種煩惱隨增?」
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尼拘陀!汝等修行,為欲彰其修行功業,以我修成如是行故,彼國王、大臣、剎帝利、婆羅門等,必當尊重恭敬供養於我尼拘陀!此即是為汝所修行煩惱隨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