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語賞析 (6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起煩惱者,謂眾生由於一念無明之四種住地煩惱,於三界有漏有為法上執著不捨(如執甘露漿、執五欲、執識陰中之意識不滅等),故令眾生覺知心中瞥然一念而起;生住異滅已,復有異念不斷現起,念念起諸煩惱,不離一念無明之四種住地煩惱,導致生死輪迴不絕,名為起煩惱。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積經》卷11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寶積經》卷11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積經》卷11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積經》卷11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積經》卷111: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寶積經》卷111:

「爾時世尊。告淨信童女言。菩薩若能成就八力。於生死中堅固勇猛而無疲倦。何等為八。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3: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 眾生的流轉生死,乃因無明故不知名色從根本識出
生,誤以名色是真實常住而不壞滅的實有,所以就斷
不了我見而執著名色自我,導致生死流轉;然推溯至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菩薩道時,布施是首要;若是不肯作布施的事情,而說他修菩薩行,那是自欺欺人之談。凡是菩薩沒有不作布施的,如果他不是作財施,就一定要作無畏施;不作無畏施就一定要作法布施,至少都會有一種。可是久學菩薩,他會漸漸具足三種。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雜阿含經》卷33:「如是我聞: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五祖語六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本心是哪個心呢? 

1. 是 一切都空掉 一念不生 的心嗎?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分享自 Guoyaun Lee 的相片。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般若其實是諸法實相,菩薩能得解脫、菩薩能有波羅蜜,全都是因為證得般若才有波羅蜜,不是單單斷我執而有波羅蜜。這是菩薩與聲聞人完全不同之處。假使你是要行菩薩道,你是學佛,是要修學成佛之道而不是要學羅漢道,就不該走解脫道的路,而是應該以般若來證得解脫的果報;所以應該是以般若而有波羅蜜,不該以斷思惑而有波羅蜜,這才是菩薩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能斷我見的人,他的前提一定是八識論者;如果是六識論的人,他一定認為意識是永恆不滅的,因此而不願斷除意識常住的我見,卻又會自稱已斷我見,那他就非善知識。非善知識的出家人看見在家的善知識破邪顯正以救眾生的時候,會曲意維護自己的表相僧寶身分而誣指辨正法義護持正法的善知識為誹謗僧寶,這種人名為鄉愿,是愚癡無智之人,更說不上是善知識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如果對某一些人犯瞋,那個梁子結下來以後,如來藏中種子存在了,未來世你弘法,他就破你;你每一世弘法,他每一世破你,那就是過去世因瞋而害對方斷了法身慧命。所以菩薩犯瞋,遠比犯邪淫罪重很多倍;所以千萬要注意,不要故瞋;因此,故瞋也是屬於菩薩戒的十重戒之一。但我這個意思不是鼓勵邪淫,不要作擴張解釋;邪淫還是要下地獄的,也是地獄罪。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所有法」──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10〈11 授記品〉:
 
「大德迦葉!於第一義中,菩提不可得,菩薩不可得。何以故?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末法時代,佛魔難辨,有太多的外道邪師,在佛門中出家,披著佛教僧寶的外衣,冒充善知識;有太多的投機取巧之輩,打著佛教的旗號,冒充善知識;有太多模糊籠統之人,對於佛法義理自己尚認識不清,為沽名釣譽,冒充善知識;有太多利慾薰心、藉機斂財之輩,販賣如來,冒充善知識。事實上,魚目混珠,邪正難辨,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如何在這許多的「善知識」中,辨別真僞邪正,就要靠學佛人的智慧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