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語賞析 (6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0719清淨說法和不清淨說法二者之間的分際.jpg  

 

如果是清淨說法,名曰潔淨,因為不求名利、不求世間法上的回報。又叫作正說,因為他所說的法能斷自己的煩惱,也能斷別人的煩惱。又叫作真實語,因為他能分別邪法與正法的分際,讓大家能如實的了知邪法正法的差異所在而遠離邪法。又名法聚,因為他能使聞者獲得最勝妙的法義;而且說法之後,能夠增長三寶,所以才叫作法聚。所以,清淨說法和不清淨說法二者之間的分際,其實是很容易分開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712「釋迦牟尼」的真義。.jpg  

 

菩薩摩訶薩想要自利利他,得要先學外典,然後為眾生分別十二部經;為眾生說煩惱的過失,解說解脫的功德,也要讚歎善友、訶責惡友,讚歎布施的功德,毀破慳貪的過失,然後自己長住於寂滅境界,還要起心動念來為眾生說法、讚歎法行,所以菩薩是住於寂滅但不執著於寂滅,所以在心境寂滅當中還要同時利樂眾生。即使為眾生而很忙,但是心中卻常常是寂靜的。所以「釋迦牟尼」名號翻譯為中文就是能仁寂靜,這就是「釋迦牟尼」的真義。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705取非法乃至取法,都是有過失的。.jpg    

 

同樣的道理,如果取非法乃至取法,從佛菩提道來說都是有過失的。取法的人是證悟後沒有悟後起修,如果取非法,那就成為外道的奴婢了,一定會追隨常見外道在佛門中廣傳外道的常見。所以非法是不該取的,可是悟了以後、找到「這個」以後也不該取法,因為找到「這個」的目的是要讓你現觀「這個」是沒有任何執著的,是要讓你現觀祂的真如性而轉依祂;你如果完全轉依了祂,就沒有任何執著,這樣轉依來斷除我執、斷除法執而利樂眾生,最後便能成就佛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28願生人中。.jpg  

 

《菩薩本緣經》卷3〈6 兔品〉:
「如我先業惡因緣故,受是兔身,唯食水草恒多怖畏,是故汝等應修善法,善法因緣生天人中,雖人道中有諸苦惱劇於諸天,猶當發願,願生人中。譬如官法為犯罪者造作土窖,凡有三重:重罪之人置在最下;中罪之人置之中間;罪極輕者置于上重。行惡業者,亦復如是,極重惡者墮于地獄,中品惡者受畜生身,最下品者生餓鬼中。遠離如是三品惡已,得生人中,生人中已,行善不善;行上善者,入於涅槃如己舍宅。」(CBETA, T03, no. 153, p. 65, b18-29)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21阿修羅者.jpg  

 

《菩薩本緣經》卷3〈6 兔品〉:
「阿修羅者,雖受五欲與天無別,憍慢自高無謙下心,遠善知識不信三寶,亦復不為善友所護,於世間中起顛倒想,雖見諸佛心無敬信,於上諸天常生惡心,繫念伺求諸天過失。汝等當知憍慢之結,多諸過咎無所利益。所以眾生不成道果,無不由此憍慢熾盛,自是非彼譏刺呵責,世間眾生以憍慢故,增長邪見,邪見因緣誹謗三寶。謗三寶故受阿修羅,阿修羅中所受眾苦,若為故欲盡說不可得盡。」(CBETA, T03, no. 153, p. 65, a26-b6)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14因貪欲心行十惡者,墮於餓鬼.jpg  

 

《菩薩本緣經》卷3〈6 兔品〉:
「「汝今復當聽餓鬼中種種諸苦,所謂飢渴所逼,身體乾枯,於無量歲初,不曾聞漿水之名。乃至穢糞,求不能得,頭髮長利,纏繞其身,故令身中支節火然,遙望見水至則火坑,飢渴所逼往趣糞穢,復有惡鬼神持刀杖固遮,今說此事,倍令我心驚畏怖懼。」(CBETA, T03, no. 153, p. 65, a20-26)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07四法根本多諸過患.jpg  

 

《菩薩本緣經》卷3〈6 兔品〉:

「四法根本多諸過患,所謂貪欲、瞋恚、愚癡、憍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524各種虛妄想.jpg  

 

基本的學佛知見若不具足時,就會被名師誤導而走上岔路;可是有多少學佛人能了知這一點呢?全都不知道。因此,一般眾生有各種虛妄亂想,學佛人照樣也有各種虛妄想。最根本的顛倒妄想就是迷於「妙圓真淨明心」,這個如來藏心本來就是微妙圓滿的體性,本來就是真實而清淨的體性,衪雖然離六塵境界中的各種見聞覺知,卻不是像石頭、木頭一樣完全無知。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517十信位還沒有修學滿足的人。.jpg  

 

凡是聽聞 世尊破斥邪見以後,由於自己所曾跟隨的名師正好是被 世尊破斥的一類,因此心中産生痛苦,不能以理智來排解掉而不願接受 世尊的破斥,這表示他是十信位還沒有修學滿足的人。這種人其實對實義三寶的信心都還不夠,卻往往自以為是具足十信位功德。其實十信位所講的信,並不是他們所說的信受;他們所說的信是說:我對三寶有信心。但十信位所講的卻不只是這個信。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浪.jpg  

 

在歷緣對境的過程中,就算起了浪濤也不足驚懼,因為海水的體性從未改變呀!也了知是因無始劫來之虛妄想才激起識浪的,也不須和煩惱對抗,不迎不拒就是了,了知七轉識之識浪皆是虛妄,第六識是虛妄,第七識也是虛妄,又何需再緊抓著我見我執不放,我和眾生皆無,又何來的貪嗔癡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0506貼0307-《入門起信(一)_030-(13).jpg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604-a12_030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 第30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0507貼0307-《入門起信(一)_030-(14).jpg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2/2604-a12_030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一) 第30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503定境與定力.jpg  

定境是屬於境界相,能讓行者有輕安的覺受,因而産生貪著繫縛就會落入定境之中不肯捨離,通常於靜中修定時較容易落入境界相中。定力則是功德力用,是一種可以拿用使用的力量、能力而不是境界相,修行人所要得到的是定力而不是定境。而這個定力則是要在動中修鍊才容易成就。

 

《正覺電子報 第120期 第103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26努力修學.jpg  

 

我們應該是要這樣思惟才是對的:「諸佛與眾生的本心如來藏,都是一樣清淨無染的,也同樣具有無量的功德大能在其中,只是因為眾生被所知障以及煩惱障所障住,所以那些功德無法顯示出來;因此我應該要努力修行,去除心中的煩惱障以及所知障,那麼終究會像諸佛一樣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別人修得的長處、德能,我只要努力修學,一樣能夠得到;甚至我只要隨喜讚歎,就會有同樣的功德的,何樂而不為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0421《入門起信(一)-[4].jpg  

 

阿彌陀佛:

各位菩薩!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19遠離嫉妒.jpg  

 

世尊在《長阿含經》當中,有開示過「十退法」,也就是十不善業道,其中意行的部分有貪取、嫉妒、邪見等三種不善業;反過來說,不貪取、不嫉妒、不邪見則是十增法,十善業道中屬於意行的三種善業。佛陀在《分別善惡報應經》當中也說:嫉妒會讓眾生得到出生為卑賤種性的惡報;而如果能夠遠離嫉妒,常常隨喜稱慶別人應得的名利的話,在未來世就會出生到豪貴家族,享受種種可愛的異熟果報。

《學佛釋疑(二)第128集 正元老師開示:如何才能遠離嫉妒?》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0415貼《入門起信(一)_026[2]修正一.jpg  

 

各位菩薩: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12菩提.jpg  

 

有許多人在學佛一段時間之後,瞭解到心中生起了無明煩惱,是去造作身、口、意惡業的根源;因為已經深信因果,所以就很擔心造作了惡業會下墮三惡道長劫受苦,所以就開始努力地想要降伏煩惱,認為降伏煩惱是修行的首要工作。在禪修的道場中,大都會教導打坐數息的方式來去除念頭以及煩惱。可是無論是數息也好、念佛也好,大多是修了十幾年,還是無法數到一心不亂、妄想不起;這是因為不瞭解佛法的正修行是要先見道,然後才是修道,這樣才能真正地斷除煩惱。如果只是不斷地壓伏煩惱,就像是石頭壓草一樣,這樣只能暫時伏住煩惱種,並沒有轉化清淨,當遇到重大的境界時,煩惱終究還是會壓抑不住而再度生起。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當中就特別強調:「如凡夫人,前念不覺、起於煩惱,後念制伏、令不更生,此雖名覺,即是不覺。」(《大乘起信論》卷1)就是說明:凡夫之人總是用錯心,總是將虛妄的意識心當作是真心,以為只要制伏妄心所生起的煩惱,就是佛法的修行;甚至以為讓煩惱一段時間不現行,就是開悟了。

在《六祖壇經》當中有記載:禪宗的五祖弘忍大師要傳衣缽的時候,沒有傳給當時的首座神秀,卻傳給了不識幾個大字的南方蠻子慧能。當時神秀半夜在牆上寫了一個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神秀這個偈子,顯示出他只是在生滅無常的色陰以及虛妄的六識上來用心,他時時注意自己,不要被外境所迷而生起貪、瞋等等煩惱。五祖知道這是神秀寫的偈子,就找了神秀來,告訴他說:「你作這個偈,顯示你還沒有見到本性,只到了門外,但還沒有進入到佛法的殿堂內,像你這樣的見解,想找到無上菩提,是了不可得的!所謂無上菩提,必須要在言下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這個本心是真實而如如、本不生滅的,如果能找到這個出生萬法的本心,則一真一切真,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而無有凝滯;如果能找到這樣的心,這才是無上菩提的自性啊!」而六祖慧能在聽到神秀所作的偈子之後,也立即作了一首偈,那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這個時候雖然也還沒有找到真如自性,但是他所說的偈子,已顯示出他是有菩提根性的,已經能夠跳開世俗五陰,知道不應該在虛妄的五陰六識上來用心,所以後來五祖才把禪法的衣缽傳給了慧能。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12菩薩端正身.jpg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06貼 0305-正村老師開示《入門起信(一)_030-[13].jpg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