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法語賞析 (6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0528貼 離諸邪業,捨世占候,不犯道禁.jpg

那出世間的正命,所說的是什麼呢?出世間的正命所說的,必須要「離諸邪業,捨世占候,不犯道禁」。

就是說,你不能為人家占卜,不能為人家觀天候,不能為人家觀星辰,不能觀這個堪輿學,這個都是屬於捨世占候;也就說算命、卜卦,這個風水地理,這個都是叫作捨世占候。(中略)那這部分除了我們在家的弟子以外,出家的這個弟子、現出家相的弟子,那更是不可以為人家占候,因為這個是違犯 佛所施設的禁戒的。但是,其實我們現在看到,還是有很多的出家的弟子,用這種方便,在跟眾生講這些算命或是說這些天文天象地理這一部分,這個是不符合佛法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514貼 2真正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滅愛求度.jpg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7/1904-a07_089

第89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30貼 念佛的目的學佛釋疑第83集.jpg

念佛的目的,其實也不是單單的就是要像前面所說的,只是說要求祈福、要求庇祐,所以念佛拜佛不是只是為了要對佛像發起仰慕之情。發起仰慕之情這種仰信當然是很好,但是重要的是,要真正的透過念佛拜佛,能夠跟佛的功德相應,能夠跟佛的解脫功德相應,能夠跟佛的智慧相應;透過跟佛相應的一個過程,能夠進一步的仰慕佛的修行功德,進一步的自己來修學佛法。這個是最主要的一個差異。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83集 由 正文老師開示: 佛教與民間信仰都拜偶像,兩者有何差異?(上)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23貼 所謂的僧寶.jpg

所謂的僧寶
我們要知道,我們說三寶是佛法僧,佛寶、法寶、僧寶。我們所謂的僧寶,當然是指依於 佛所立的、所說的法而修行,依 佛所立的戒、依 佛所說的戒而修行。這些出家眾有時候叫作僧寶,這是就小乘而言;大乘來說的話——勝義僧,也就是說帶髮修行的菩薩,譬如 彌勒菩薩、譬如 觀世音菩薩,乃至佛世時期 維摩詰菩薩,這些都是所謂的大乘勝義僧,也不能說他不是僧寶,如果這樣子說法是有很大的過失,一方面既毀謗了這些菩薩們真實的存在,又毀謗了大乘非佛說。

 

學佛釋疑()53 正潔老師開示:出家人為何要受供養、托缽?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409貼 只求身出家.jpg

只求身出家,而不知道要依於心出家

我們也希望菩薩們,不要去太著重於身出家;而只求身出家,而不知道要依於心出家,依於這一個七轉識、這個妄心,能夠離於諸多的煩惱法、能夠證得沙門四果,乃至證得阿羅漢果,乃至於能夠進一步的迴小向大,不只是度眼前的這些眾生、不只是當一個自了漢,還要發四宏誓願、大誓願,成為真正的菩薩。要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法門無量誓願學、要佛道無上誓願成,要自己成佛之後,還繼續不斷地轉法輪度眾生,這才是真正的出家。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326貼 出家是出五陰宅.jpg.jpg

什麼叫作三界的家?什麼叫作五陰宅?

三界家就是說,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以三界為家,所有一切眾生都是離不開三界;也就是說,這些眾生都離不開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脫離不了這個範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眾生,又以什麼東西為家呢?是以五陰為家。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都是以他的色、受、想、行、識這五陰為家;也就是說,這些眾生都被這個五陰所束縛,被這個五陰束縛關在裡面,所以叫作五陰宅,所以就是說,這個叫作五陰的火宅。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語賞析 0319貼 出家.jpg

【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維摩詰所說經》卷一)

佛的說法一向就有很多層面,所以才會有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這個事實。當然,出家一詞有著出世俗家與出三界家的差別。出世俗家的同時,應當徵得父母乃至配偶、子女的同意;而出三界家是證出家法,卻是心地法門,它是不著外相的,它只論說是不是已經心得決定。所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在意願上發出家心,乃至說發現親證法界實相,進一步決定承擔世出世間法,這是在心地上證。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312貼 到底是不是一定要出家才能夠修學佛道呢? psd.jpg

到底是不是一定要出家才能夠修學佛道呢?

我們再看看寺廟當中所供奉的諸大菩薩,除了地藏王菩薩之外,譬如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乃至彌勒菩薩、維摩詰大士等,卻都是現在家相的;祂們頭戴天冠、身著寶衣、胸佩瓔珞,身有種種的寶物莊嚴,和出家僧迥然不同。另外,在《華嚴經》中善財大士五十三參的善知識當中,也只有五位是現出家相,其餘則都是現在家相。那到底是不是一定要出家才能夠修學佛道呢?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嫉妬.jpg

《中阿含經》卷44〈根本分別品 2〉:

「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無有威德?若有男子女人內懷嫉妬,彼見他得供養恭敬,便生嫉妬,若見他有物,欲令我得,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來生人間,無有威德。所以者何?此道受無威德,謂男子女人內懷嫉妬。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

摩納!何因、何緣男子女人有大威德?若有男子女人不懷嫉妬,彼見他得供養恭敬,不生嫉妬,若見他有物,不欲令我得,彼受此業,作具足已,身壞命終,必昇善處,生於天中,來生人間,有大威德。所以者何?此道受有威德,謂男子女人不懷嫉妬。摩納!當知此業有如是報也。」(CBETA, T01, no. 26, p. 705, b13-26)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語賞析 0122貼 佛不能滅除定業.jpg

 佛不能滅除定業

在佛世的時候,佛對於釋迦族被這個琉璃王給滅掉的這個因緣,這個都是耳熟能詳的。琉璃王三度的去滅     釋迦  族,當然這個業當然有過去的這樣子的一個定業,那佛還是沒有辦法去幫釋迦族滅掉這個定業。所  以,佛非萬能。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15貼 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jpg

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這個佛門雖廣,難度不信之人。

第二個,佛有第二個不能就是,佛不能化導無緣。佛不能化導無緣,我們說「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這個佛門雖廣,難度不信之人。」所以,佛沒有辦法化導無緣之人。因為這些無根之草,這些無緣之人,就算佛要伸手救援他,他一樣沒有辦法信受;所以,是因為他沒有辦法信受,而非佛不度他,所以佛一樣沒有辦法去改變他這樣子的一個因緣。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08貼 佛不能度盡一切眾生.jpg

因為惡見、因為邪見根深柢固,沒有辦法自拔,所以佛也沒有辦法度他。

第一個,祂不能度盡眾生。佛沒有辦法度盡一切眾生,譬如說有一闡提人,一闡提人根本他跟佛法完全是無緣的;甚至於是一些惡見的眾生,誹謗了這個了義的正法,否定了如來藏,這個就叫作一闡提人。誹謗如來藏,這個就是在誹謗佛法的根本,誹謗佛法三乘菩提的最主要的一個根本。這個一闡提人佛也沒有辦法度盡他,佛也沒有辦法度他;他因為惡見、因為邪見根深柢固,沒有辦法自拔,所以佛也沒有辦法度他。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25貼 下一尊彌勒佛2.jpg

從釋迦牟尼佛到彌勒佛之間,按照正確的佛經解釋,中間是沒有任何——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沒有任何一尊佛會出現的。

我們也順便要提醒大家,按照佛陀的開示的話,下一尊成佛的即將就是彌勒佛。所以,從我們知道現在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之外,下一尊佛就只會是彌勒佛;從釋迦牟尼佛到彌勒佛之間,按照正確的佛經解釋,中間是沒有任何——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沒有任何一尊佛會出現的。所以各位觀眾,如果您在外面經常聽到有許多人號稱他已經「成佛」的話,建議您要回頭來比對佛經,去看看說這個是不是一個妄語的狀況。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1貼 法語賞析~佛陀不會判定誰上天堂、下地獄.jpg.jpg

因為對眾生一律平等的關係,所以 佛陀也不會選擇判定,誰應該上天堂,誰應該下地獄 。

在真實的佛教的世界觀裡面,會上天堂或者下地獄,完完全全都是我們自作自受。那佛陀所作的,往往都是在悲愍眾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走的狀況之下,盡量想辦法,按照我們所能理解的方式教導我們,讓我們能夠避免下到三惡道,比方說是避免下地獄。當然,如果我們因為福德很大上了天堂,佛陀也替我們高興;但是佛陀也會告訴我們,天堂畢竟不是久居之地。這一些的狀況,是跟一神教的上帝有很大很大的差別。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04貼 法語賞析~佛陀不能賜給眾生解脫.jpg.jpg

佛陀不能夠賜給哪一個眾生解脫,這個跟一神教裡面所有人將來所受的一切都是上帝的賜與,有根本性的差異。

不過,佛陀即使有大智慧跟大能力,但佛陀跟我們說的一神教的上帝有一些根本上的不一樣。

比方說,佛陀不能夠賜給哪一個眾生解脫,這個跟一神教裡面所有人將來所受的一切都是上帝的賜與,有根本性的差異。在這一點上面,佛陀更像是眾生的導師,像是眾生偉大的導師;因為佛陀祂的地位就是要牽引眾生、教導眾生,讓眾生能夠自己學習著解脫,並且終有一天自己邁向成佛;所以,佛陀不能夠直接賜給我們解脫。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jpg

佛教則認為一切的業報,或者說人生的命運,是可以透過種種善心與智慧的修行,來加以改變的。

如果遇到善知識,能夠修道修善,乃至能夠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藉著善心與智慧的因緣力,不僅能夠轉重業為輕,輕業不受,甚至於能夠壞極重之業。由此可知,佛教雖然極為重視因果,但卻不像世間宿命論者,主張人生的境遇都是依著預定的命運發生,不是人力所能變更;佛教則認為一切的業報,或者說人生的命運,是可以透過種種善心與智慧的修行,來加以改變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0貼 法語賞析~佛法非宿命論.jpg

佛教則認為一切的業報,或者說人生的命運,是可以透過種種善心與智慧的修行,來加以改變的。

如果遇到善知識,能夠修道修善,乃至能夠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藉著善心與智慧的因緣力,不僅能夠轉重業為輕,輕業不受,甚至於能夠壞極重之業。由此可知,佛教雖然極為重視因果,但卻不像世間宿命論者,主張人生的境遇都是依著預定的命運發生,不是人力所能變更;佛教則認為一切的業報,或者說人生的命運,是可以透過種種善心與智慧的修行,來加以改變的。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13貼 業有四種.jpg.jpg

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

在這部《優婆塞戒經》後面卷7中,有一段 佛陀開示的經文說:「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時定者,所謂現在,次生後世。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06貼 法語賞析 心不觸煩惱5.jpg.jpg

【剎那剎那善不善心,客塵煩惱所不能染,何以故?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大寶積經》卷119)

就是說,剎那剎那善不善的七轉識心,以及七識客心所屬的煩惱法塵,都不能染污如來藏的自體性。為什麼呢?因為煩惱不能觸及到如來藏心體,如來藏心體也不觸及煩惱;也就是說,這些煩惱染污法與如來藏根本不相應。因此,如來藏雖然受前七識之行為所熏習,而執持染污種子,但是如來藏卻不會因此而受到染污,恆住自性清淨涅槃中,而於三界萬法中繼續任運隨緣,永不改易、不增減其體性。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3法語賞析 生因~了因,了因~生因.jpg

我們再從因明學,也就是論究萬物生起之因的知識學問的角度來說,譬如,說法者說法的目的,是在使聽法者能夠瞭解,進而能夠實證,這時說法者就必須援引種種的理由來啟發聽者的智慧,使他能夠領悟,這就是生因;如果聽法者在說法者的啟示下,加上他自己的思惟作用,終於有所領悟了,這就叫作了因。例如,當你決定來正覺同修會聽 平實導師解說解脫道的法理,這個決定心就是生因;來到正覺講堂遇到 導師說法,你就可以聽法,這就是了因——了掉你想來聽法的這個生因;聞法之時當下就斷了我見,斷我見可以說是你決定來聽法這個生因的果。但是這個聞法而斷我見的果,也是未來斷我執的生因。

 

菩薩正行第19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生因與了因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