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以上時劫,透過五十二階位的修學,才能夠具足圓滿成佛所需的福德與智慧;然後才在一世界中示現受生人間,八相成道,成就究竟佛;而且每一個佛世界,都只有一佛住世弘化,不會同時有二佛住世。這個歷程及結果的示現,代表著幾點重要的意涵:第一,諸佛都在人間示現成佛;第二,諸佛都是菩薩歷經長劫修集圓滿成佛所需的福德與智慧後,來人間示現成佛;第三,每一佛世界都只有一佛住世弘化,不會同時有二佛住世。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一) 第22集 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由正源老師開示
菩薩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以上時劫,透過五十二階位的修學,才能夠具足圓滿成佛所需的福德與智慧;然後才在一世界中示現受生人間,八相成道,成就究竟佛;而且每一個佛世界,都只有一佛住世弘化,不會同時有二佛住世。這個歷程及結果的示現,代表著幾點重要的意涵:第一,諸佛都在人間示現成佛;第二,諸佛都是菩薩歷經長劫修集圓滿成佛所需的福德與智慧後,來人間示現成佛;第三,每一佛世界都只有一佛住世弘化,不會同時有二佛住世。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一) 第22集 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由正源老師開示
大千世界怎麼說? 大千世界其實是佛教對於這個世界的架構所作的描述。
一個大千世界其實是由一千個中千世界所構成;而一個中千世界,是一千個小千世界所構成;一個小千世界,是由一千個小世界所構成。因為一個大千世界函蓋了大千、中千、小千這三種千,所以,一個大千世界又可以稱作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說,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而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一個大千世界總共函蓋了十億個小世界,而這些小世界的組成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一) 第92集 大千世界怎麼說? 由正旭老師開示
佛陀對於每一個眾生,他的宿命如何,他的業報是什麼,他的因緣是怎麼樣,他的根器是如何,往往都是完全的掌握的;也因此,佛陀對於每一個眾生的教化,都是會採取因材施教的方式,為這個眾生作最好的安排;甚至由於完全平等的關係,佛陀也不會對哪一個眾生有特別的排斥,反而是每一個眾生都一視同仁的,一樣都會
幫助他,希望他能夠在學佛的道路上能夠走得很順。
佛陀給弟子們的訓示有兩句話: 一個是以戒爲師;一個是以法爲師。
從以戒爲師來看,我們就提醒大家,因爲佛戒——不管是聲聞戒或是菩薩戒,佛所制定的戒法本身就是完全清淨的戒法;所以,以戒爲師這句話,實際上我們就可以瞭解到,佛陀一定不希望我們接近任何的怪力亂神的事情;因爲,即便是在 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是嚴禁弟子在不當的場合任意展現神通。所以,各位觀衆,如果您碰到了有任何怪力亂神的現象,或者您知道有哪些道場有怪力亂神的這些事件的時候,建議您應該要儘速遠離,因爲那多半不是佛教。
如來示現方便力,受用三個月的馬麥,並不是業報現前而食用馬麥。譬如在《大寶積經》卷108中的開示:【善男子!如來成就一切善法、斷一切不善法,無有生死業報習氣,若有遺餘不斷滅者,無有是處,何況有障礙業報。善男子!若有眾生謂無業報不信業報,為是眾生示現業報因緣。如來實無業報,我是法王尚受業報,況餘眾生而不受耶?為彼眾生作如是示現,是故如來自現業緣。】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37集 佛三月中食馬麥的悲心 由正國老師開示
「宗以明趣」就是說,你必須要立定修學佛法的目標,也就是說你必須要立定修學佛法的趣向,你要修學佛菩提道,你要修學佛道,你要認清方向。那這個方向在什麼地方呢?這個方向就是要以心為宗。如果不是以這個心為宗的話,就叫作心外求法,所以心外求法說的就是外道。外道不是說在貶抑或是說在罵某些人,也就是說外道其實是在說,他是外於這個如來藏心,不以這個如來藏心為宗,而去求取萬法。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86集
「宗」其實就是在指心,「教」就是在指 佛所說的教說。所以,「佛語心為宗」,也就是說 佛所說的這些教理、佛所說的教示,就是「以心為宗」。什麼叫作「以心為宗」呢?也就是說,必須要依止著這個心為宗諦。依止著這個心,哪一個心呢?依止著如來藏。依止著這個真心,依止著這個真如心,這樣子的這個心就叫作宗。所以,禪宗就叫作宗門,就是因為宗於這個佛心之宗,所以這個叫宗教。那闡述如何證悟這個佛心的這個教說,就叫作宗教。
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85集 由 正文老師開示:佛教是不是宗教?(一)
我們認為,最主要會產生這些在修行上面稍微有一點偏差的狀況,最主要就是因為獨立宗派的關係;因為你如果在一個宗派裏面獨尊哪一些經論的話,你就看不到佛法的全貌。所以我們在最後還是要重申:我們不應該再分宗派,我們應該要全面性的修證佛法!
宗通與說通第98集 由 正緯老師開示:天台宗(二)
一定是法義正確,所親證的法與經教是完全契合、無二無別,所以心中生忍,能忍就不退轉;不退轉的緣故,智慧陸續出生,繼續往上進步,就能修學更深妙的增上慧學。所以說,忍是很重要的,不能忍的人就無法使智慧漸漸增長,因此今天才要特地強調這個忍。
這是《六祖壇經》的內容,底下唸給大家聽:【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學佛釋疑(三)第15集 由 正緯老師開示:什麼時候該放下(七)
《優婆塞戒經》裡面的經文,佛在《優婆塞戒經》卷3〈息惡品〉裡面有提到:「如來有七勝事,一者身勝,二者如法住勝,三者智勝,四者具足勝,五者行處勝,六者不可思議勝,七者解脫勝,非諸聲聞緣覺所能及。」從《優婆塞戒經》裡面的經文,很清楚地說明如來有七種殊勝的事情,這些都不是聲聞、緣覺所能及的;所以佛可以被稱作阿羅漢,但反過來卻不能說阿羅漢就是佛。
學佛釋疑(三)第25集 由 正銘老師開示:佛跟阿羅漢有什麼區別?
如果有人所證的三乘菩提,只能夠與一念無明的斷除相應,而不能與無始無明的斷除相應,雖然是實質的正法,卻還不是了義的。因為斷除一念無明煩惱障,只能分斷或全斷分段生死煩惱,只是證得三乘所共的解脫果阿羅漢果,不能夠得佛菩提果;像是二乘菩提的修證,以及大乘菩提中通教菩薩的修證,都是只得解脫果,但是仍然不破不斷無始無明所知障,因此不能成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101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什麼是無明?
如果只是修學解脫道,就應該說它不是究竟的;如果只是修學禪定,也應該說它不是究竟的;如果只是修學人天善法,也要知道它不是究竟的。那麼什麼才是究竟的呢?要修學真實的佛道的法,真實佛道的法就需要能夠實證自心如來,要深信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一切眾生就因為都有這個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有這樣認知以後,在修學了佛法上面就能知道說,我應該依止的是什麼?哪一些法?我只是一個方便過渡而已。
學佛釋疑(三)第96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甚麼是了義經及不了義經?
心性若是與地獄餓鬼境界相應的,應該生在地獄與餓鬼道中,所以感得地獄身與餓鬼身,因此而說地獄身與餓鬼身是正報。至於餘報則是是應該償還前世積欠別人的債務,屬於欠債的世間相而與心性無關,所以不是正報而屬於餘報。
平實導師著作 《楞嚴經講記十二》 頁299
人間是短劫,天上是是長劫,一出一入,成佛的速度是相差很大的;如果成佛越早,就能利益更多的眾生。也許有人說:「早成佛,晚成佛,還不是一樣?畢竟還是會成佛。」但這就已顯示他的悲心不夠,因為眼見眾生不斷被誤導,竟然沒有想要趕快成佛來利更多眾生,所以他是悲心不夠的菩薩。因此還是要鼓勵大家早成佛,越早成佛就能越快利益更多眾生。
平實導師著作 《楞嚴經講記十三》 頁327
世尊在《大般涅槃經》中,有開示說:
【善男子!若人不聞如來甚深祕密藏者,云何當知有佛性耶?何等名為祕密之藏?所謂方等大乘經典。善男子!有諸外道,或說我常,或說我斷;如來不爾,亦說有我,亦說無我,是名中道。】(《大般涅槃經》卷7)
在這段經文中,很明白的說「祕密之藏」就是所謂的方等大乘經典,而且 世尊在這部經中,也明確的說明了這個如來藏,其實並沒有刻意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