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67
宗通與說通第67集
由 正圜老師開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意涵(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觀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實導師所寫的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在最近的單元中,由末學講述 世親菩薩《百法明門論》中有關「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相信經過前面幾集的說明,大家已經逐漸建立起「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基本概念。
在前一集中,我們說完五十一心所法的第四類,也就是根本煩惱;今天我們要繼續說明第五類的隨煩惱。所謂隨煩惱的意思是說,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就叫作隨煩惱。所謂「隨」有三種意思:第一是自類俱起,第二是遍不善性,第三是遍諸染心。隨煩惱心所共有二十個,可分為小隨、中隨和大隨煩惱等三種;小隨煩惱有十個,中隨煩惱有兩個,大隨煩惱有八個。
然而什麼叫作小隨煩惱呢?所謂小隨煩惱是說,其發生作用範圍最小,而行相粗猛,於不善心中各別生起者,稱為小隨煩惱。小隨煩惱有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和害等總共十種。中隨煩惱則有無慚、無愧等兩種;其發生作用範圍較小隨煩惱為寬,較大隨煩惱為窄,具有自類俱起及遍不善性等兩種意思,所以叫作中隨煩惱。基本上無慚是偏重對自己而言,無愧則是側重對他人而言。大隨煩惱則有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總共有八種;其發生作用範圍最廣,具有自類俱起、遍不善性、遍諸染心等三種意思。此八大隨煩惱是與七識心相應的,一切凡夫、外道、二乘人均不能免之。各位菩薩,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二十隨煩惱我們無法在這裏為大家詳細說明,留待《正覺總持咒》專書出版,書中我們將詳述百法明門的內涵,敬請菩薩們期待。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六類的不定心所法。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尋和伺等四個法,由於這四個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惡,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識論》卷七云:「論曰:悔眠尋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觸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識論》卷七)論文的意思是說:悔、眠、尋、伺等四個法,對於善、染、無記等三性,不一定屬誰;它不同於觸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於八識心王;也不同於欲等別境心所,一定是遍於三界九地,因此就建立不定的名義。以下就分別說明悔、眠、尋、伺等四法作簡單的介紹。
首先我們來說明什麼叫作悔。悔就是惡作的意思,惡作的惡字是厭惡的意思,也就是說,厭惡自己往昔所做的事就叫作惡作;由此而生起懊惱自責之心,就稱之為後悔,簡稱為悔。由此可見,悔是惡作之果,而惡作是悔之原因。一切有情眾生由於無量劫來所熏所習之不同,導致根性千差萬別,當然對於六塵的領受和執著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應對萬緣的時候,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就迥然不同了。假使有人之前造作惡業,能生起後悔、懺悔之心,並能發願永不復作,就稱之為善;或者在應當要行善的時候,沒有及時去行善,後來產生追悔的心,這也是稱為善。相反的,如果先前造作善業,後來卻產生後悔,懊悔自己先前所作的善業,就叫作不善;乃至先前不造惡業,後來反而生起後悔之心,後悔當時沒去造作惡業,這也都叫作不善。由此可見,悔或惡作心所,於善染等諸法皆不決定;也就是說,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因此屬於不定心所所含攝。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二個法:眠。什麼叫作眠呢?所謂眠就是睡眠的意思。《成唯識論》卷七中,對如何是眠有這樣的說明:「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謂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極闇劣。」(《成唯識論》卷七)論文意思是說:眠就是所謂的睡眠,它能令身不得自在,以闇昧簡略為性,障礙觀智為業;也就是說,在睡眠中的人,身不自在、心極闇昧。因為睡眠中,沒有向外攀緣五塵境,只有獨頭意識在自心所變現的內相分中遊戲,或者只有意根在闇劣的法塵中保持警戒狀態;因此在佛門當中,諸佛菩薩常常會訶責睡眠蓋,令弟子們警覺生死無常,應該要減損睡眠,使心不為昏闇所覆蓋。
譬如,根據《楞嚴經》的記載,佛世時的阿那律尊者,剛出家的時候常愛樂睡眠,在聽法時常常打瞌睡,於是遭到 世尊的訶責;尊者因此而心生慚愧,於是七日七夜勇猛精進沒有睡眠,因此就導致了雙眼失明;世尊哀愍他,於是教他修學「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很快的尊者就得到了天眼,觀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由於睡眠心所能令心識昏昧,會障礙修行者修觀,因此,諸佛菩薩在經論中常常是多加訶責的。
以上所說睡眠會使行者心識闇昧障礙修觀,因此說睡眠是不善心所;但是相反的,由於欲界有情的異熟果報所出生的色身,在睡眠以後大腦皮層會呈現微弱且自動趨向休息的狀態,色身因此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與修補,所以適度合宜的睡眠是善法。世尊也常教導弟子們:初夜、後夜經行禪坐,中夜小眠以開智慧。雖然如此,但仍然是不可以貪著睡眠的。由於多眠會產生許多過患,譬如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使智力減弱,未來生愚癡等等;使生理和心理精神狀態,趨向於種種惡劣的果報。換句話說,由於多眠會覆蓋智慧之生起,所以佛門才會把睡眠稱為睡眠蓋。
以上所介紹的是睡眠心所法,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不定心所法的尋與伺心所法。尋、伺又可以稱為覺、觀,那什麼叫作尋呢?什麼叫作伺呢?我們來看看《成唯識論》卷七怎麼說:「尋謂尋求,令心怱遽,於意言境,麤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怱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成唯識論》卷七)這段論文的意思是說:尋是尋求,它能令心怱迫遽急,在意識所取的名言和境相上粗轉為性;伺是伺察,它能令心怱迫遽急,在意言境上以細轉為性。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尋與伺之共同點都是令心怱遽;這裏的心是指意識而言,怱遽是怱忙急遽;也就是說當根塵相對的時候,尋與伺都能令意識倉卒、迅速的趣向意言境。而什麼叫作意言境呢?所謂意言境的意思是說,意識所取之境多依名言,所以把意識所緣之境,稱為意言境。也就是說,意識對意言境作粗淺的推度分別稱為尋,意識對意言境作深細的推度分別則名之為伺。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對三界有情與尋伺這兩法相應的情形,有非常詳盡的說明。在這個講次中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僅能略說三界中的尋與伺,提供菩薩們參考。
首先,我們來說說地獄中有情的尋與伺。地獄中有情的尋與伺,唯是慼行,觸非可愛境,引發苦受,與憂相應;常求脫離苦受,心隨著擾惱的業力而運轉。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地獄中的有情,他們意識所領受的境界,都是在觸不可愛的六塵境,並且引發種種的苦受,因此一直都是與憂愁相應;心中雖然盼望能夠脫離苦受,但卻一刻也無法停止苦受,所以心就隨著擾惱的業力而不斷運轉著。
就如同地獄中有情的一向受苦,餓鬼道的尋伺也是一樣。乃至傍生、人趣,大力餓鬼的所有尋伺,都同樣是多分慼行,少分欣行;多分觸非可愛境,少分觸可愛境;多分受苦,少分引樂;多分憂受相應,少分喜受相應;多分求離苦,少分求遇樂。前面所說的諸多有情,心總是隨著擾惱的業力而不斷運轉著,無法止息。以上所介紹的是地獄、餓鬼、傍生乃至人趣有情的尋與伺,總而言之,都是苦多於樂、憂多於喜、慼多於欣。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天界有情的情形。相較於前面所說的有情,欲界諸天有情的尋伺,則是多分欣行,少分慼行;多分觸可愛境,少分觸不可愛境;多分引樂,少分引苦;多分喜受相應,少分憂受相應;多分求遇樂,少分求脫苦。雖然如此,但仍然是隨著擾惱的業力而運轉著。相較之下,初禪天有情的所有尋伺,則是一向欣行,一向觸內相分可愛境界,一向引樂,一向與喜受相應,唯求不離樂受,心隨著不擾惱的業力而運轉。
各位菩薩,由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上自初禪天,下至欲界天、人趣、傍生、餓鬼乃至地獄有情,皆與尋伺二法相應;當然由於業種之不同,其所尋伺的境界相自然也就大異其趣了。在《大智度論》卷二十三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初禪與覺觀相應故,名有覺有觀。二禪中間但觀相應故,名無覺有觀。從第二禪乃至有頂地,非覺觀相應故,名無覺無觀。問曰:「三昧相應心數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說覺觀?」答曰:「是覺觀嬈亂三昧,以是故說是二事。雖善而是三昧賊,難可捨離。」】(《大智度論》卷二十三)
從以上這一段論文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尋伺就是覺觀;初禪與覺觀相應,所以名為有覺有觀三昧;初禪與二禪之中間定,唯與觀相應,稱為無覺有觀三昧;從二禪以上乃至有頂天,都離尋伺二法,所以總稱為無覺無觀三昧。論文中雖然說覺觀是善法,但卻是三昧賊,這就是說,對修行人而言,於諸善法能如實覺照,如實觀察,此時覺觀即是善法;但若是對禪定修證者而言,覺觀若是無法捨離的話,就無法取證二禪以上之禪定境界,因此說尋伺乃是不定法所含攝。
各位菩薩,前面所介紹的是與此相應故的六類,總共五十一心所法。我們可以總結來說:這五十一個心所法,都是依於八識心王而有,或多分或少分或全部與八識心王相應;假使離開八識心王,就沒有這五十一心所法的現行;因此說,五十一心所法與八識心王相應。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百法明門論》偈中的第三句:「二所現影故」。所謂二所現影故是指色法十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以及法處所攝色。這十一種色法,乃是八識心王及其相應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顯示出來之影像,由於幻有幻滅,所以名之為影。
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塵與法處所攝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塵根」及「勝義根」。扶塵根即是可見可對之五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半月、身如肉桶;而五勝義根則是不可見而可對,能以意識覺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於頭部也就是大腦。這五根由阿賴耶識藉意根、無明及父母四大為緣而變生,是阿賴耶之所緣境;阿賴耶識依這五根緣外五塵,變現出內相分五塵,為意根所觸。這意根所觸的乃是五塵上的法塵,有情眾生為了想要覺知的緣故,乃令意識及眼等五識現行;這六識現行之後,便有六塵相出現於有情心中,乃至法處所攝色亦得現起。
在十一種色法之中,除了五色根和內外五塵之外,還有法處所攝色。所謂法處屬於十二處之一,也就是意根所對之境,意識所緣之相分,總名為法處,通常說為法塵。由於處具有生長的意涵,所以說眼等六根以及色等六塵,為生心、心所作用之處,因此稱為十二處;法處就是其中之一,而法處所含攝的色法,就稱為法處所攝色。這法處所含攝的色法,實際上是由過去落謝的五塵影像,含藏在如來藏當中,在因緣成熟時為意識之所緣,是無體之法。法處所攝色可分為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定果色和遍計所執色等五種。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十一種色法,必須依於八識心王及五十一心所法和合運作才能現起;如果離開這兩個法,就沒有十一種色法可以現前。然而這十一種色法在三界中現前,因此並不能說無;但是這十一種法卻沒有不變壞的自性,都是念念變異終歸壞滅之法;由此可知,一切色法唯是心王、心所二者所現之影像,如果離開心王與心所,就沒有一切法可得。
各位菩薩,謝謝您的收看!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