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18-a05_055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 第55集
教導功夫 明心見性
由正益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來講的是:如何教導大眾這功夫行門,這行門上如何能夠引發明心見性的因緣。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明心或是見性都是遙不可及的,然而對於佛門上來說並不是如此,甚至佛門上來說:你可以在很短的劫數裡面,修集你所需要的福德資糧,根據這福德資糧,你可以熏習般若,可以熏習般若的智慧,來根據般若智慧最後來親證。
我們現在來看看,最好的功夫行門是什麼?就是不離開三寶!什麼是最大的福田?最大的福田就是佛!佛既然是最大的福田,那你可不可以在行門之中將佛也加進來?所以我們就說要念佛、要禮佛、要拜佛;所謂的行門——就是不離開佛!所以我們才稱為這是佛教,這是佛法——這是佛所教導的法。
而佛所教導的法,在《金剛經》里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用佛像的木雕的、或是銅鑄的等等、或是玉雕的這樣來看我,或是用音聲來求我——音聲來求我的時候就是你念誦佛號等等,「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此你透過這一段話就知道——佛要的是大家要親證諸法第一義諦!甚至是以諸法第一義諦的轉依心,這樣來理解什麼叫作念佛、念法、念僧。
當然對於一般的大眾來說,不能夠契入這個法門是當然的,可是我們會說這就有點可惜了,因為佛說的這些法是人人可以做的。雖然你沒有親證這個法,但我們可以熏習,可以將「有相的念佛」然後把它變成「無相的念佛、拜佛、憶佛」。所以我們且不說以《金剛經》這樣比較嚴的標準來說,用世間一般人的標準來說,是不是可以作到「無相念佛」?實際上是可以的,透過你對憶佛念的掌握:你只要施設一個念,這個念就是代表憶佛念;這個念頭裡面不需要有什麼特殊的東西,不需要佛像、佛號、佛的種種功德,那些你可以在施設這個憶念之前就先存在——存在這個作意,接下來你要憶佛,這樣就已經完成了,不需要在憶佛念的時候,再把那些統統加進來,所以這樣就是一個功夫行門。
所謂的功夫行門就是——你當下就在憶佛念中,不需要再去介意:這個憶佛念,是不是在憶佛?不是在憶佛?這憶的是哪一尊佛?哪一尊佛號?哪一尊佛像?這樣你又回到五塵相裡面去看。
所以佛說:「你不需要這樣,你只要能夠用無相——沒有色相、沒有聲音相這樣來憶佛,這樣就可以了。」透過這樣的憶佛來說,我們就可以了解到:這樣的憶佛可以使我們更加的專注,因為一方面它不用動到嘴唇、音聲以及妨礙你種種的呼吸等等,甚至所有的想陰你也可以一起並行——所謂一起並行是譬如說你跟人家講話,如果你有憶佛念,你只要順口答他就好了,就是一方面不妨礙事情的進行,一方面又可以讓自己的功夫藉此來鍛煉,所以憶佛念是可以在二六時中鍛煉的。
因為一般人會把憶佛念斷掉,通常是自己在想事情,通常是離開了你要專註的這個法門行門,那想什麼事情呢?通常也很簡單,就是遇到一些突然冒出來的人、或是冒出來的一段話,然後心裡面就不由自主跟著跑,等到他想一想以後再回頭的時候,憶佛念早就不知道在哪裡了。而我們要練習的是——憶佛念要有一個定力!你可以怎樣訓練呢?一方面在家裡或在居住的場所,以各種的方便的標示、記號,或是一些小物品來讓你知道,現在就是要憶佛了;不要一直在打閑岔,那你看到那東西,雖然你一方面還跟人家講話,可是你念頭就可以作意,就可以想「我要憶佛」,這樣你就可以憶佛。
因為憶佛本身它不是要出現佛號,這就是佛所說的「無相法」!如果不相信這「無相法」,對於貪瞋痴等等一方面不容易有所進步,能夠遠離或是種種;而一方面,也很難在整個生活當中將這憶佛念持續,因為你要持續這憶佛念並不困難,而且你持續這憶佛念的時候,實際上大家都不知道你在憶佛。
而憶佛本身有很大的功德,佛說:「如果你今天合掌,就可以消除五十大劫的生死之罪,如果你能夠念佛名號,就能夠消滅一千兩百大劫的生死之罪。」所以你看這憶佛的功德多好!如果說你在憶佛的時候,因為在清淨的一個場所,你又可以拜佛,這樣的話 佛說:「可以消滅一百億大劫,(或是有經典寫)九十億大劫的生死大罪」。所以你可以知道:既然有這麼大的功德利益,那我們為什麼不來憶佛?為什麼不把握時間來獲取這利益呢?
因為一般的人,你看他很痛苦或是怎麼樣,有些根本還不是生死過患等級的煩惱。譬如說,業報來了,這些都還不至於讓他生、讓他死,可是就會讓他整個牽絆,可是一般的人不知道如何來處理;他對於業報一方面是怨天尤人,好一點的人他就把它安忍,可是他覺得很痛苦。如果說,你在學佛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事情,你就要去想:煩惱,你不需要再繼續來生起,你只要有相應那些痛楚的就好了,痛楚的那個地方就是你的業報。業報它的痛如果是當下就可以割捨,你當天就先把它放到一旁,隔天你再去想要怎麼做,遠比你一直在擔心來得好,當然如果當下你就能夠處理這個業報,那當然是可以。所以,業報這件事情,已經必然已經受報,你如來藏也沒有錯,如果是別的有情讓你產生這樣的業報,不管中間發生什麼事,祂如來藏也不會錯。因為,所有的因果,都是所有的如來藏所一起促成的,所以既然大家都沒有錯,因此你就不要再怪罪於誰,因為「怪罪於誰」只是讓自己更加的沾黏於這個煩惱而已;而這些煩惱產生的時候,如果你可以來警覺它,然後不要再一直靠近它,就可以慢慢脫去它的束縛。
可是在佛法中並不是要斬除所有的煩惱性的,不是一開始菩薩位的時候就要做這樣的事情,而是不要再自己添加無謂的煩惱。什麼叫無謂的煩惱呢?有人他對於發生一些事情,他很痛苦,所以他就產生了:如果這樣的話,那又會怎麼樣……一直在那杞人憂天;像有一隻箭已經射中他的手,然後他一直在那裡把弄、一直把玩、一直在觸碰,結果最後把那個箭頭更深的觸到肉裡面,然後因為作法不當,甚至這個箭頭就變成倒鉤的形狀再也拔不出來了,他就可以因為這樣的痛苦,可以記了一輩子、或是幾十年、或是好幾年、甚至好幾個月等等。所以我們對於這樣的煩惱性,要知道這是無謂的——這是沒有必要的,有那個時間不如你用來憶佛,憶佛的話,可以讓你很迅速的超越這樣的生死大劫的罪過,這樣不是很好嗎?
所以,憶佛並不像是有的人認為:這是不聰明的人,或是不靈敏的人,是初機學人才要學的。這樣想法是絕對的錯誤!因為學佛之中,法門沒有高低,都是平等沒有高下可說的,所以對於憶佛這個法門,大家都應該相信它就是念佛之法。因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在《楞嚴經》裡面有說菩薩說:「我以前就是學這樣的法,最後我沒有靠其他的方便,不假方便就可以證悟。」所以這個法門是可以通達入地的法,不是簡單的法,你透過這樣的修學就可以了解:原來 佛非常慈悲!不論我們用音聲來呼喚,或是用想念來憶念,佛都一樣給我們所有的功德。
而我們就應該按照這樣「無相憶佛」的方式,讓自己的功夫行門更可以在生活之中來產生、來鍛煉,然後你在這鍛煉過程中,你一天有很多的因緣、可是也很多的機會,被這些雜務所打斷,因此你就要知道:自己語言文字想起來的時候,就是我們說的想陰,以及你觸到這境界相的時候,一樣有一些作意的時候,你要怎麼辦?
所以有一個簡單的方式也可以來鍛煉——就是十秒鐘的憶佛,或是十五秒鐘的憶佛。譬如說,今天我們用世間人的交通工具來說好了:譬如說,今天你搭捷運,一個捷運站到另外捷運站,大概就是差不多兩分鐘(兩分多鐘),因此你可以把它切開來,切開來十五秒,十五秒的話大概就八次,或是幾次,或是到下一站大概只有一分多鐘;因此你就像列車啟動了,然後你就開始了,把列車啟動,當作是你憶佛啟動的訊號,然後經過十五秒以後你就知道,已經完成了一個段落的憶念,接下來再生起一個段落的憶念;你就不要再去注意,在這個車子上的許許多多發生的事情,是人、是物、是報紙、是雜誌、是說話、是談話、是嘻笑或等等,你慢慢的把那些法知道,然後順那些法來觀察的時候,你也要有憶佛念;你也可以不觀察,也就是說不管你觀察或不觀察,你都可以鍛煉你的憶佛念;等到下一站完成的時候,然後就完成一個大段落的憶佛念。
透過這樣來修學,你就可以知道:原來任何地方我都可以施設,那我在我工作場所我也是可以施設——面對了攝影機、面對了你自己的工作的電腦,你都可以來施設一段小時間的憶佛,然後再把這小時間的憶佛這樣串起來,然後回家再去整理。說在這過程中到底什麼時候你被打斷?然後在憶佛的時候你就可以想:「我什麼時候要憶?什麼時候不憶?」原來憶佛和不憶佛整個出入——你有出有入,「什麼時候停止?什麼時候開始?」你都可以慢慢來掌握。
這樣的練習,你經過一兩個月以後,它就會慢慢的純熟,不會說:憶佛是沒有辦法,在你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所以,你可以施設種種的方便,這樣就是憶佛。而且憶佛不需要一直針對著憶佛念,再把它解開剖析說:「到底是不是在憶佛?」不需要做這樣的事情。
第二個,憶佛念不是來對治妄念的。因為妄念它本是你的末那或是意根的緣想或等等,這種情況下有時候你很難遮止的,碰到境界的時候它就生起來了,所以你(對妄念)也不要因為有妄念然後加深而困擾,要去想:如果你的妄念是偏於世間法的,是偏於世間的這種生滅法,是偏於世間法的一些和佛法無關的這些生滅法,或是和佛法有關的,寧可你偏於向佛法有關的。考慮的是如何有眾生的利益,有對眾生的利益就可以讓你的心可以安住下來,你的心安住下來,雖然你還有很多妄念,但是 佛有說:「不論你是在貪瞋痴行位之中,這些都是可以讓你的佛菩提道更加的堅固。」為什麼呢?因為至少你會產生未來生的有,因為你在貪瞋痴中產生種種三界法,你跟三界的眾生繼續有牽扯,你就不會一下子就要舍離佛菩提道,不會想要入滅變成二乘人。
接下來我們來看幾段的經文,這邊直接解釋這段意思就是:「貪欲是涅槃,然後瞋恚也是涅槃,愚痴也是涅槃,這個三事中就有無量的佛道。」 (《諸法無行經》卷二)這就是:真正的法,貪、瞋、痴沒有離開真實性,不是貪、瞋、痴把它撇開了以後,這樣這個求道人、這個學佛人就證得真實法,絕對不是如此!大乘法中從來沒有這樣說,然後後一段說:「如果有人他分別貪欲、瞋恚、愚痴,這樣的人他對於無貪、無瞋、無痴會覺得這樣才是真正的法,這樣的人就是離開佛非常遠,譬如和天地之隔。」所以,我們透過這段經文,可以了解:不管你對於法的現象界,是沒有辦法脫離它的束縛也好、或是脫離它束縛也好,你都還是要深入貪瞋痴的行相。且不說你自己是不是可以不受到貪瞋痴這些的困擾,但是一切眾生他在貪瞋痴困擾之中,你也不需要煩惱,因為你認識它們——貪瞋痴,你就知道施設什麼樣方便,可以讓他可以脫去這些困擾和黏縛。
然後我們再繼續看另外一段經文,這段經文就繼續說:「是故,如果你發菩提心的人,或是你發小乘心的人,你不想要生起如是的業障罪——就是地獄業或是其他的業障,你不想要受這樣的苦惱者,不想要受到業苦,那你不應拒逆佛法。」 (《諸法無行經》卷二)什麼叫拒逆佛法?就是說你大乘法不想修學了:「因為好辛苦而且又很難親證!這個佛菩提道的法的涅槃為什麼這麼樣難得?這樣三大阿僧祇劫以後的佛果我也不要了。」可是 佛說:「不管你是大乘人,不管你是小乘人統統都要學,不應該拒絕,甚至違背這佛法的教誨,你就應該乖乖的坐在你的座位上這樣繼續的聽聞。」
所以佛寺中的小乘者,他們雖然有的人根本就不想要聽大乘法了,因為他能證得俱解脫阿羅漢,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無學,沒有什麼可以再學,他們也不想要再學,可是佛還是請他們就座位上好好的安坐,不管大乘法講到哪一次,他們都要聽佛來演講,所以這就是佛法。
我們再看一段經文,透過這些經文你可以了解到大乘法和小乘法的差別,《般若經》有說:「如是煩惱相應作意,就是說如果你有很多的煩惱,它可以讓你未來世的後有,未來身繼續的產生,可以幫助大家,可以怎樣呢?引發未來的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你沒有證到菩提的時候,你不應該馬上將這些煩惱的作意斷除!」 (《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五百八十)所以有煩惱,還是一件不錯的事情,至少不會讓你很快的進入二乘人的道路。
再來,「每次還沒有坐在妙菩提座的時候——就是還沒有成佛位這時候,這樣的作意不應該永遠的斷滅。」 (《大般若波羅蜜經》卷五百八十)所以你就應該要知道:這樣的法就是實際法!實際法是值得你追求的!雖然隨伴的有很多煩惱、痛苦、種種的生死,可是也沒有關係,因為一切的眾生比我們還要苦,我們都已經有佛法三寶等等作為依靠,如果我們還認為這樣是苦!那眾生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更有悲心,在生死大海來陪伴他們呢?
最後一段經文《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就是說你可以有個企望:「最後十方諸佛菩薩,這些聲聞大眾一切修學者,最後會到你的諸佛國土宮殿之中。」就是說,你將來會成就佛國,你可以容納一切的大眾進來這佛土之中,在佛土裡面大家可以眾相歡樂,可以各自修學,也可以眾相聞法,這樣是多麼令人欣羨的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在你三大阿僧祇劫以後,將會很快的完成。
所以你陪伴的作意的話,你就知道:自己已經在憶佛念繼續的加強,不要對行門功夫加以排斥拒絕。所以透過這樣的法,你可以繼續熏習「如何來看話頭」,如何將一句話譬如說:「到底是什麼在念佛?」這樣的一個涵義包容下來,了解這個意思,然後看住這整團文字的意義,然後把文字相把它滅去,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說——你是看意義,這樣就看話頭。透過看話頭的功夫,你就可以讓自己明心見性,將來的資糧可以因為這功夫提升,而可以發起疑情——疑情就是對實相產生了追尋,一定要明白到底這個法界的實相是什麼?知道這如來藏是什麼?
這就是我們功夫行門應該要作的,也是大眾所應該鍛煉的。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