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中的佛法 (763)
- May 25 Tue 2021 11:30
✪生活中的佛法~如何不讓人生留下遺憾?(陳永儀演講) 與 「斷我見」(正緯老師開示)的比較
- May 18 Tue 2021 09:30
✪生活中的佛法 ~ 太魯閣號事件,原先新聞報導罹難人數是 50 位,卻只找到 49 位的大體,為什麼?
- May 11 Tue 2021 08:00
✪生活中的佛法 ~ 什麼是「相似佛法」?
- May 09 Sun 2021 15:25
✪生活中的佛法 ~ 向父母親懺悔
自從母親去年往生之後,我一直不能原諒父親,我總覺得母親這一生受盡了委屈。印象中,很少看見父親對她呵護疼惜的一面,她老人家就這麼默默地走了。
母親生前從未到左鄰右舍家串門子,所以也沒有什麼朋友,任何事都逆來順受,從不抱怨也不反抗,靜靜地承受著命運為她安排的一切。想到年輕時自己的不懂事,想到自己長年在外求學以及上班,母親一個人的孤單無助,而且被長年的慢性病痛折磨,乃至臨終時更因自己錯誤的決定而讓母親在急診室受盡了苦楚,所以想及此,我的心常在絞痛。因為愧疚加上對父親的不滿,所以和父親相處的時候,就有了一道無形的牆隔閡著我們,看得出來他老人家不開心,可是我又何嘗不難過呢!
前些日子在翻閱筆記時,赫然看到自己用紅筆記錄的一小段文字:「佛告阿難:『阿難!汝供養我,功德甚大。汝侍我以來,身行有慈,言行有慈,意行有慈,無二無量。汝但精進,成道不久!』」看完之後,淚如泉湧泣不成聲,久久不能自抑,因為有太多的愧疚和自責。想到這一段日子裡自己對父親的冷漠和無情,不知自己的慈悲心到那兒去了,習氣性障如此深重,難怪道業進步緩慢;還每天毫無愧色地禮拜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恩師的諄諄教誨早已置諸腦後。
- May 04 Tue 2021 10:50
✪生活中的佛法~「大旱祈雨」浴佛故事之啟發— 兼述佛號所顯功德
最近兩年,由於颱風總是過門不入,導致水庫嚴重缺水,影響民生及工業、農業用水甚鉅;復由於春雨遲遲不來,農耕面臨嚴峻考驗,於是農委會農田水利署與大甲鎮瀾宮於今年三月上旬合辦一場祈雨法會,希望寶島民眾「大旱望雲霓」的心聲能上達天聽,速得紓解旱象,以利國計民生。
因旱魃為虐而久旱不雨,透過宗教儀式祈雨之事,古已有之。在佛典《雜寶藏經》卷第六之中,有一則題為〈迦步王國天旱浴佛得雨緣〉的故事,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
「即使只是種下微少的善因在殊勝的福田中,日後所得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釋迦牟尼佛對大眾如此開示後,接著舉例說:就像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之前,那時有個國王名叫迦步,統領閻浮提內的八萬四千個國家。迦步王有兩萬個夫人,卻沒有兒女,於是祈禱祭祀神靈,經過多年之後,他最大的夫人生下了一位太子,取名叫栴檀。栴檀後來成為轉輪王(金輪王),統領四天下,卻厭惡世間的權勢和富貴而出家修道,最後得以成就無上佛道。
- Apr 27 Tue 2021 10:00
✪生活中的佛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的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CBETA, T08, no. 235, p. 749, a12-16)
《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相布施」,這幾乎是學佛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不但學佛人喜好這句話的意涵,普羅大眾也喜歡這樣「超凡脫俗」的放下境界。因為人們總認為「施比受更有福」,所以佈施時儘管佈施就好,布施完之後就不要把您曾布施過的這件事情掛在心頭上,就是自己的心再也不住在布施這件事上了,從此不去掛念自己曾經對人施過恩惠,而做到:『「施恩不望報」的心境,就自以為已經做到「船過水無痕」似地「無住相的布施」。』
- Apr 20 Tue 2021 11:20
✪生活中的佛法~無明
- Apr 13 Tue 2021 08:00
✪生活中的佛法 ~ 世尊所說的無價大寶神珠。
- Apr 06 Tue 2021 08:00
✪生活中的佛法 ~ 知識與實證!
- Mar 30 Tue 2021 08:00
✪生活中的佛法 ~ 真實無我的的清涼法。
- Mar 28 Sun 2021 12:00
✪【抗癌路程全紀錄!青年集正能量暖鼓舞病友】
一)「我想成為透過網路發聲、傳遞溫暖能量的人」。 說這句話的人是Henry,20歲國防大學軍校生,本來夢想成為一位軍人,卻在2020年三月確診鼻咽癌4期A型而被除役。 36次電療、3次化療、再加上3次大劑量的輔助性化療,就像大量的子彈與原子彈在他身上炸開,離開軍校的他,卻孤身投入另一個更為殘酷的戰場。Henry不只鼻咽的部分有腫瘤,還有一部分轉移到脖子的淋巴、侵入到腦部。治療的過程中不僅皮膚嚴重燒傷、脫皮,吞嚥時更常伴隨著劇痛,導致變得非常厭食。 雖然一路顛簸,幸好在家人無窮無盡的愛、女友小綠的不離不棄、及podcast音頻節目的精神支持下,Henry成功度過了鼻咽癌的治療。如此年輕的靈魂卻對生命有了不同層次的認知。他知道,不是每一個人都跟他一樣幸運能夠戰勝病魔,抱著感恩回饋的心,Henry和小綠開了一個podcast頻道「好享簡單」,裡面紀錄一路走來面對疾病的心路歷程,小綠也從中分享了許多陪伴者的心聲,這樣的溫暖聲音,讓很多鼻咽癌的病友能夠繼續堅持下去。
二) 他的女朋友:
- Mar 28 Sun 2021 08:00
✪生活中的佛法~誰是我的依靠
有位長者,育有兩兒一女,年老時,因重病,大兒子家中每個人為了糊口已經忙得團團轉了,無暇照顧老爸;二兒子家人說,家裡孩子尚小,需要照料,若家裡有個病患,整天病奄奄、死氣沉沉的,對正在發育中的小孩將有很不好的心裏影響,所以拒絕將父親送到他們家;女兒見狀,覺得老爸很可憐,就跟先生商量,接老爸到家中就近予以照顧,不料先生說:「你是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兩個兒子都不管了,你還管什麼呢?」女兒對先生的反應只能默然以對,最後只好動用私房錢將老父安排送進安養院。
有天女兒到安養院探視父親,父親說有天夜裡不小心翻身跌落到地上,由於行動不便,只好忍耐躺在地上過夜直到天明;原來一位看護人員照顧好幾位病患,晚上也確實累壞了,可能睡得太沉了,也無暇再來料理他們了。
當女兒向人談及父親淒慘的晚年生活時,都會情不自禁的潸然淚下,想及時序由農業社會演變到工商時代,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台灣社會也漸由原來受儒家思想教化,從本來較注重人倫教育的精神生活模式,漸而轉向追求科技文明物化的物質生活,以及受歐風東漸的影響,個人主義的自我中心思想澎湃,所以養兒防老的觀念已漸褪化了,由以前「家中有二老如同有二寶」漸演變成「老來是賊,沒人要」的現象普遍存在社會上。所以不少老年人也因年老體弱乏人關心與照料,加上兒女各自忙於自己的生活,也就被送進安養院之類的地方,因為年老的種種不便,以及不能再與朝夕相處的家人在一起,導致不少老年人終日鬱鬱寡歡,最後帶著老病抑鬱而終,真是令人感傷!
- Mar 23 Tue 2021 08:00
✪生活中的佛法 ~ 所謂的世出世間。
- Mar 16 Tue 2021 14:00
✪生活中的佛法 ~ 「錢母」能招財進寶嗎?
每逢農曆年新舊交替之際,正是全省各寺廟安太歲、點光明燈最忙碌的時刻。尤其是財神廟,更是人潮洶湧、香火鼎盛。信眾祈求的莫非新春開景運、財源滾滾來,於是宮廟發錢母時各地信徒聞風而至,排隊領錢母的隊伍迤邐數公里之遙。錢母,顧名思義,乃是錢財之母,係藉由神明的加持以及自己的努力,達到以財養財的功效。所以,錢母又名發財金,寓有令人財源廣進之義。
只是 ,擁有了錢母,又按照高人的指點煞費苦心的儲存起來,真能為人帶來財運,進而發大財嗎?這就值得我們去探討了。俗語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意思是說,一個胸懷坦蕩的君子,為了生活所需,固然也要追求財富,但是藉由正當的管道和方法去謀取,而不是以劫奪、求神借財或「守株待兔」式的消極手法去獲得。更正確地說,財寶的獲致,不可能不勞而獲,它是不離「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是指前世因,也就是前世所造「布施」的善因;「緣」,是指今世相應的緣,也就是工作環境、自己付出的身力、心力和良好的人際關係等等。而當因緣會遇時,果報自然而然地就實現了。所以,財物的對現,背後有它的因果在運行著;換句話說,前世肯如法布施的人,今世必然財寶豐盈、生活優渥;反之,前世慳吝而不肯布施行善的人,今世再怎麼努力,往往徒勞其功,甚至落得窮愁潦倒、三餐不繼的窘境。以上所說布施的果報,有經教為證:
《佛說布施經》云:
- Mar 09 Tue 2021 08:00
✪生活中的佛法 ~ 大乘的出世間
- Mar 02 Tue 2021 08:00
✪生活中的佛法 ~ 菩薩善於分別五陰。
- Feb 23 Tue 2021 08:00
✪生活中的佛法 ~ 大乘佛菩提法的出世間。
- Feb 16 Tue 2021 16:21
✪生活中的佛法 ~ 出世間。
- Feb 09 Tue 2021 10:50
✪生活中的佛法 ~ 桃符更新話春聯。
- Feb 02 Tue 2021 08:00
✪生活中的佛法 ~ 世間、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