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11/96
學佛釋疑(三)第96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甚麼是了義經及不了義經?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要探討的主題是「什麼是了義經及不了義經」呢?
學佛法不在於說聽聞熏習時即能究竟了知,乃至於說就能夠成就實證的智慧;得要能於法的義理,經過思惟、籌量、觀察,才能進一步受持運用。而觀察義理時,要依止於法的究竟義、真實義,而不依止於不究竟的方便善巧法說。那麼了義指的就是真實義,不了義指的就是說是方便指引,以便能夠到達真實義。佛所說的經,函蓋了了義以及不了義,佛有時祂會宣說往善趣之人天善法,有時宣說往涅槃解脫生死的四聖諦。因為當到人間來的時候,眾生善根缺乏、煩惱深重,在這種情況之下,當然 佛陀要先來讓這些善根缺乏、煩惱深重的眾生,能夠先避免入到、生於三惡道之苦;要能夠遠離三惡道之苦,那麼大家要先能夠修學往人天的這個善趣去,所以要先宣說往善趣的人天善法。之後呢,然後樂意於這個善因善果以後,再告訴大眾們說,怎麼樣來往這個涅槃、解脫生死的這些法是什麼?
佛陀的究竟說,其實指的就是眾生皆有如來藏、皆能成佛,這才是這個佛法的真實義理。那麼關於這個部分呢,我們來引用一段經文來說明,經中說:「云何了義不了義經?謂若所說引趣於道,是不了義。引趣於果,是為了義。說世俗行,是不了義。宣說勝義,是為了義。引趣業行,是不了義。盡業煩惱,是為了義。」(《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35)先說這一段經文,說了義、不了義經,簡單地來作幾個分類,如果所宣說的是引發眾生能夠趣向於:怎麼往這個解脫道?或是怎麼往生這個人道、天道?或是怎麼修學佛菩提道?怎麼修學解脫道?只是引發趣向的話,那麼這些所說的是不了義的,就是不是真實的義理。能夠引發眾生趣向於這個實證的,譬如說解脫果,解脫果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說菩薩的這個實證,就是實證如來藏、實證佛菩提,那這是了義的,這是真實義理。如果說的是世俗行,就是說怎麼樣從人間所修的法,能夠生到天界、生到色界天?或者在人間裡面,怎麼樣讓自己能夠修集福德,能夠得到可愛的異熟果報?怎麼樣在世俗中能夠得這些善緣?這些世俗行是不了義的。假如說所宣說的是殊勝的義理,超越了世間法、超越了世間的這個善法,這個就是指說是解脫道的法,超越了三界生死輪迴;乃至於說超越了純粹解脫於三界生死,而是出世以後再入世的佛菩提法,那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本來解脫的法,那就是了義。那如果說所說的法,是引發眾生趣向於這個善業,怎麼樣修善業、修集這個福德,那麼這些是屬於不了義的、不了義的法。那如果說怎麼樣引導眾生能夠滅盡生死業、滅盡生死煩惱,能夠讓這個眾生能夠達到解脫三界生死輪迴,這是了義的經典。還有就是所說的法,祂是本來解脫的、本來無漏無為的法,祂本來就沒有任何煩惱繫縛的,這個也是了義。講的就是這些涅槃本際,一切眾生有情皆有的自性佛,就是第八識如來藏。
我們再接續這個經文所說:「又復染分,是不了義。若說淨分,是為了義。於彼輪迴而作厭離,是不了義。於輪迴涅槃悟不二法,是為了義。」(《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35)這一段經文說,假如所說的部分完全是繫縛在三界中的生死業煩惱,那都是染分,那這就不了義。假如說有人告訴你,你這個行門上面,你要修這個男女雙身邪淫之法,說能解脫,從經文這一段,你就可以知道說,這完全是繫縛在三界中。而生死煩惱業,那屬於染分的法,那是不了義的法,不能當作究竟、不能依止。那若說淨分是為了義,所說的法的內容,是完全是清淨的,不繫縛在三界生死中的煩惱的,而且是遠離三界生死煩惱的,是本來解脫的、是涅槃的;那是能夠自己清淨的運行,而且能夠出生三世眾生有情的這些五蘊諸法,可是祂卻不染著,這種清淨法是了義法。如果告訴大家,在輪迴生死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厭離,厭離這個生死輪迴?那要知道生死之苦是什麼?生死的過失是什麼?這些法是不了義的。如果能夠讓眾生瞭解說,有法祂本身是屬於輪迴所依止的法,就是涅槃本際,涅槃本際本身,祂是本來自性清淨解脫的;然後一切眾生如果說想要修得出離三界生死的話,最後所依止的就是這個本來涅槃的法,不生不死本來解脫,求得涅槃最後也是祂自己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眾生不解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顛倒想,在三界中生死輪迴也是因為這個涅槃本際,祂有種種能夠出生萬法的功能,所以能出生一切有情,在三界中生死輪迴應該要有的果報。所以說輪迴所依止的,以及涅槃所依止的,都是同一個法,都是同一個自性如來第八識金剛心如來藏。如果說能夠引導來悟這不二法、解說這不二法的內容,這叫了義經。所以說 佛陀因為能夠因應眾生的根基而說法,但是有人不瞭解 佛陀的隨機說法的因緣,就誤解了經義,把他所誤解的當作是最勝的見解,而住在見取見中。所以 佛陀才需要說:「應依了義,不應依不了義。」
我們再舉一下經文,來告訴我們怎麼樣來認取這個真實義理。經文中說:「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大般涅槃經》卷6)那麼這段經文中告訴我們,我們應該要依止了義經,在這個簡擇法義的時候,不能依止這些不了義經。不了義經指的就是說,所說的法就是讓聲聞人能夠解脫的這些方便。譬如說怎麼樣來認知一切是苦、一切是無常、無我?怎麼樣來知道真實的苦是什麼?怎麼樣認知說為什麼會有這些苦?這些苦的聚集是怎麼來的?原來就是貪愛自我、貪愛我所。這些貪愛滅了以後,是不是就可以滅除這些苦呢?認知到說,原來要滅三界生死輪迴之苦,就是要滅除這些貪愛。然後要修什麼樣的法,來能到達這些內容,引導這個聲聞人解脫三界生死之苦。這只是方便說,讓聲聞人能夠依這個方法,來暫時解脫於三界生死輪迴之苦。可是這個不是佛法的究竟義,因為聲聞人一聽到 佛陀所說的佛藏的常住法身,就會生起這個疑問,感到奇怪,因為 佛陀告訴他們說,自己的這個生死中的法是無常的法、是苦的法、是無我的法、是不清淨的法。一聽到 佛陀所說的這個常住法身就不能信受,而不瞭解這個佛藏法身,他是能夠依止這個法而出生廣大的智慧,好像海能夠納入百川一樣,就好像嬰兒一樣無所別知,也就是聲聞人所修學這個內容。佛陀譬喻說,只是像嬰兒一樣,不知道他所修的本際,涅槃本際是什麼?一切法的根源是什麼?萬法的根源是什麼?完全不知道!所以 佛陀說這樣子稱為不了義。那麼了義呢?了義的法就是菩薩所修學的法,因為菩薩所修學的法,是要修學這個實相心,實相心就是一切法的根本,般若實相智慧才是法界一切法能夠生滅無常的這個根據。一切法如果只是純粹生滅無常,那麼它就是斷滅。眾生因為不知道有般若實相的存在,所以落入顛倒想,可是菩薩就是把這個現象界一切生滅無常的根源—般若實相心—的智慧,能夠因為證得自心如來而發起,所以自心如來因為是自己本來具足的這個自性清淨、自己本來解脫的心、本來具足的心。所以智慧可以隨於自心而隨時現觀、隨時獲得,那這樣的智慧沒有任何障礙,就好像大人無所不知一樣。所以菩薩所修學的就是稱為了義經,因為菩薩所修學是一切法的根源、涅槃的本際、生死的根源,佛陀為什麼最終能夠成佛的根源,這個就是一切法的最終法,所以稱為了義。
這個經文中繼續這麼講說:「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大般涅槃經》卷6)那麼再從另外一個角度告訴我們說,聲聞乘本身的法,它稱為不了義,是因為他們所證的解脫,只是把這個五陰出生的因滅掉,讓五陰出生的因滅掉以後,自心如來不再出生五陰十八界法,不在三界中現行;可是既然五陰已經滅了,不在三界中現行,就沒有人可以成佛,就無法成佛,就不是真實佛法,所以聲聞乘的法稱為不了義。而無上大乘稱為了義,是因為一切三界種種法,以及出三界的種種法,最終沒有一法可以超越佛乘成佛之法。二乘人所修學解脫道,他仍然有佛法不知道,所以它是有上之法,稱為不了義。而大乘法它是最終能夠成佛的法,函蓋了二乘聲聞解脫道的內容,函蓋最後成就佛道的法,所以稱為無上的大乘;因為最終能夠成佛,這個就是至高無上,沒有一法可以超越成佛的法。聲聞所說的應該證知者名為不了義,也就是說聲聞人所應該證知的是什麼呢?就是證知五蘊無常、苦、空、無我,以及說三界生死的過患是什麼?以及說三界中欲界的生死、色界的生死、無色界的生死是什麼?以及說把五陰滅了以後,自己能夠自知自作證、能夠得到解脫,這些內容就稱為不了義,因為它完全都沒有函蓋到涅槃本際,完全沒有函蓋到一切法的根源。而菩薩所說應證知者,為什麼稱為了義呢?因為菩薩所說的應該證知的,都是指向諸法的實相,指向二乘聲聞人修證解脫以後,他到底是因為什麼而有解脫?這是二乘聲聞人所不知道的,他為什麼滅了五陰以後,而稱為這個法本身沒有斷滅,而說有得到這個涅槃呢?因為有不生不滅金剛心如來藏,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法存在;而他卻不知道說這樣的法,在他還沒有入滅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在他一直在生死輪迴中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他不知道。所以菩薩因為能夠證得這個涅槃本際,能夠證得一切眾生為什麼生生死死不斷?原來是由於有一個不生不滅的金剛心如來藏,能夠執持一切眾生所造就的善業、不善業、無記業,而一直去為眾生酬償這些業果。而且菩薩也證知到說,這個實相心本來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法,這無量無邊的功德法,就可以讓菩薩依止於這個法,滅除了自己在過去無始劫以來所熏習的無始無明一切煩惱,滅除以後,能夠發起這個實相心本來具足的功德法,最後能夠成佛。所以菩薩所說應證知的是為了義。所以菩薩所說是說修學佛道應該要開悟,實證自心如來,這是了義的法,因為觸及到法身般若;那二乘法所說的,不能觸及到法身般若,所以二乘法是方便法,不是了義法。
這個經文中繼續這麼講:「聲聞乘法則不應依,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子半字。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為不了義也,是故不應依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於大乘,是故應依,是名了義。」(《大般涅槃經》卷6)這一段經文中繼續告訴我們說,為什麼聲聞乘的法不應該成為究竟佛法的依止呢?因為 如來為了度眾生能夠於佛法中生信,所以以般若空性所生的五蘊諸法無常、苦、空、無我這種方便,來讓聲聞人能實證解脫以後生起信力。這好像說長者在教他的兒子,只教半個字,還不是完整的字,因為聲聞道的解脫不是完整的解脫法。又說聲聞乘的法就好像說剛開始耕耘種果,種果子、種水果,那長了枝葉樹幹以後,還沒有得到果實,真正的果實應該是成就佛果,所以聲聞乘的法稱為不了義,不應該依止於聲聞乘,而當作說要成為佛道究竟依止。這裡 佛陀說得非常清楚,因為真正的果實是成就佛果,真正的果實一定要實證涅槃本際、一定要實證諸法實相,來生起般若實相以後,才能夠最後成就佛果。那麼大乘法應該依止,為什麼呢?因為 如來為了度這種生起大心的眾生,對三寶生起深信心的眾生,然後願意瞭解佛法原來是要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廣度的來修學六度方便,讓自己能夠在福德上面增長、智慧上面增長,然後不滅這些世間法而能夠成就佛果。聲聞人是要把世間法滅了以後,然後不在世間,永遠離開世間,這樣就不能成就佛道。菩薩因為有比較深的信力,而且堅固的信力,信受 佛陀所說的法要,所以他能夠依止於 佛陀所教的法而實證自心如來。所以以這樣的般若的方便來說大乘,這種般若方便就是說,以如來藏自己的本來自性清淨解脫,可是卻能夠出生五陰十八界,在三界中生死無常,這樣一個般若方便力讓菩薩能夠依止,最後能夠滅除自己五陰生死的因;同時能夠把自己的無始無明能夠滅除,發起自心如來本身具足圓滿的功德。所以大乘法應該依止,這才是了義的法。
可是有人會說,佛經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倘若學了不了義經,是不是就是白費了?大家要知道說,佛陀是善於觀察眾生的根器而來說法誘導。說人天善法,誘導眾生免除三惡道之苦;說五停心觀來誘導眾生能夠修止觀,因為眾生如果是散亂心太過於攀緣,煩惱心太重的話,憍慢、貪欲、瞋恚、愚癡心太重的話,心不能止息下來,就不能以如理的心來觀察這些所謂生死法的過失,以及清淨法的功德。所以 佛陀就用這個方便,讓眾生能夠把心止息下來;而且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來誘導眾生遠離三界生死輪迴之苦,然後實證自己解脫以後呢,對 佛陀的法道能夠生起深信,進而能夠再接受所謂的這些生死之法的源頭、根源,就是有一個不生不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如來藏心為根源所出生的;因為深信之後,進而 佛陀再教導他們實證實相心以後,就能在大乘法生起深信。那麼對於前面說,倘若是只修學這些不了義的法,那有沒有浪費呢?其實沒有!也就是說,這些法是讓眾生能夠耕耘他的心性,讓心性不會在貪、瞋、癡煩惱這種粗重的這些心性上面,導致自己完全是愚癡無明。當然能夠遠離愚癡無明要有前方便,所以這些人天善法,以及這個所謂五停心觀、苦集滅道四聖諦,這些雖然不了義,可是卻能夠引導眾生往真正的修學佛道上走。所以雖然說是不了義,但是它是讓我們能夠前進的前方便,但是不能把它當作是究竟的佛法,只要不是當作說是究竟的佛法,當然就不會白費了。
佛陀又說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波羅蜜,來誘導菩薩修集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那麼修集這六度的資糧呢,讓菩薩的心能越發能夠發起菩薩心性、能夠具足成就菩薩心性、能夠具足成就菩薩行,攝受如來藏正法、攝受眾生、攝受國土,讓菩薩能夠安住於修道次第,實證如來藏的每一分功德,最後能夠圓滿成就佛道。所以對於 佛陀所說的經有了義跟不了義,這是一個事實,這是 釋迦如來攝受我們娑婆眾生的方便善巧。可是要對於這個應該依止,所謂依止就是說它是究竟的,我應該真正去成就它,成就它以後,就沒有所謂的另外的法還要再修學。如果只是修學解脫道,就應該說它不是究竟的;如果只是修學禪定,也應該說它不是究竟的;如果只是修學人天善法,也要知道它不是究竟的。那麼什麼才是究竟的呢?要修學真實的佛道的法,真實佛道的法就需要能夠實證自心如來,要深信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一切眾生就因為都有這個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皆能成佛。有這樣認知以後,在修學了佛法上面就能知道說,我應該依止的是什麼?哪一些法?我只是一個方便過渡而已。
今天就為大家解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正覺教團法界弘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