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貼-常見外道法--廣論(一) 第37集[7].jpg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212-a15_037

由正祺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單元,在這一集我們來探討建立三士道的過失。《廣論》的翻譯者——法尊法師說:「三士道是任何一種根機的人,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無上菩提,中間修學佛法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三士的說法在《俱舍論》與《瑜伽師地論》中已經存在,但是針對三士提出「三士道」的修行方法,則是阿底峽與宗喀巴的創見。

《廣論》的三士道次第,很明確地將任何一種根機的人修行的過程劃分成三個階段:首先要修學人間善法的下士道,修完下士道再修學中士道的解脫道,修完中士道再修學上士道的菩薩法,按次第修學,不能夠越級。宗喀巴認為這三士道是規劃了一條成佛之道所必須修學的課程;三士道的課程中,提出成佛的過程所必須要完成的階段性目標、應該要對治的問題以及對治的方法。如此,三士道應該是要符合而且包含一切成佛所應修學的內涵,才能夠教化眾生直到成佛,才能夠稱為菩提道的廣大論述;可是,三士道的各項內涵並不具足圓滿成就佛道的內容,怎麼可以稱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呢?接下來我們就繼續來說明清楚。

《廣論》三士道提出成就佛道應該修學的目標分別是:下士道希求來世善趣安樂、中士道希求解脫生死、上士道希求成佛。宗喀巴認為:要達到三士道的三個目標,必須對治四種顛倒——也就是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淨淨倒、於無我我倒。下士道要對治的問題是「常」的顛倒想;中士道要對治的問題是「樂」的顛倒想;上士道要對治的問題是「我、淨」的顛倒想。下士道對治的方法是念死無常、思惡趣苦、歸依三寶、深信業果;中士道對治的方法是思惟苦諦、集諦、十二緣起及解脫正道;上士道對治的方法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及學習止觀。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了知三士道是以「對治」作為基本觀念而鋪陳出所謂的菩提道次第。可是,以「對治」作為方法論,真的可以讓任何一種根機的人次第修學,然後成就佛道嗎?那麼諸佛怎麼說法呢?諸佛說法都有四種悉檀。

悉檀稱為宗義,也稱為遍施,就是以四種施設演述種種佛法,普遍布施給一切的眾生,讓眾生能夠成就佛道。如來有這四種施設,是因為眾生根器千差萬別,因此諸佛施教法無定法,就依著四悉檀,隨著我們眾生的心跟根器,為了我們眾生說法。四悉檀就是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等四個悉檀。《大智度論》卷1中 龍樹菩薩對於四悉檀這樣的說明:【復次,佛欲說第一義悉檀相故,說是《般若波羅蜜經》。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佛法中,有以世界悉檀故實,有以各各為人悉檀故實,有以對治悉檀故實,有以第一義悉檀故實。】(《大智度論》卷1)龍樹菩薩以上的說明,說了 世尊是為了宣說開演第一義悉檀的法相,所以為眾生演說了《般若波羅蜜經》。四悉檀包含了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和第一義悉檀。這四種悉檀函蓋了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真實不虛的,而這四悉檀總攝為第一義悉檀,都是《般若波羅蜜經》所含攝。世界悉檀是宣說娑婆世界三界六道,乃至十方三世諸佛世界的世界相,包括了三世流轉的時間遷移以及四至周邊的空間範圍;這無量無邊的世界,正是我們眾生流轉生死的世界,也是眾生成就道業的世間。第二是為人悉檀,就是相應於眾生各別的根基跟能力,而述說種種能夠出離世間得到解脫的法門,讓眾生有所依據來修學、來生起善根。第三是對治悉檀,就是針對各各不同眾生的貪、瞋、癡等煩惱,因病給予法藥;這是為了教導眾生滅除煩惱垢染、消除惡業,因為能夠斷除眾生的種種惡行與惡業。對治悉檀只是四悉檀之一。第四法是第一義悉檀,是破除一切的論議言說,直接以第一義來闡明諸法實相的道理,讓眾生真正契入生命的實相。

世尊說法時常因為時機不同、聞法弟子因緣差異應機逗教,為了能夠度人解脫,會有這四種悉檀的隨宜說法來利益弟子;或者為說世界悉檀,或者為說為人悉檀,或者為說對治悉檀,或者說第一義悉檀,甚且往往於宣說世界悉檀時,兼說為人悉檀、對治悉檀,並且於其中隱覆密意而說第一義悉檀;或者在演述第一義悉檀時,兼說為人悉檀、對治悉檀或者世界悉檀,這都是觀機逗教而有偏顯。如來以四悉檀來攝受眾生,四悉檀的運用雖然法無定法,但是對於普遍性接引眾生進入佛門,則多先以世界悉檀來攝受眾生。「世界悉檀」是說明眾生成就道業的世間,這三界六道由下而上是因為福德的因果所顯示的。我們知道:福德跟智慧具足圓滿才能夠成佛;所以福德跟智慧就是成佛的兩個門。如《大智度論》卷15中 龍樹菩薩說:【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為福德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為智慧門。】(《大智度論》卷15)龍樹菩薩告訴我們說:進入成佛之道的兩個門,就是福德與智慧。菩薩修行從布施、持戒、忍辱等次第來修行,其中福德還得優先於智慧來成就,因為眾生必須先具足相當的福德資糧,才能夠在佛法上的智慧有所證悟。

福德門是從布施、持戒、修忍辱來成就,稱為次法;智慧門就稱為法,是解脫道斷除一切煩惱現行的智慧,以及菩薩道證悟一切諸法實相的智慧。諸法的實相就是如來藏,成佛的一切智慧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我們如來藏中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如來見到眾生多以示現福德、智慧兩個門來接引眾生,而這福德與智慧兩個門,則含攝了四悉檀在裡面。如《阿含經》中許多的經文提到:【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惡不淨,上漏為患,讚歎出離為最微妙、清淨第一。】(《長阿含經》卷1)如來幾乎都是從這個次法的福德門開始接引眾生,例如《別譯雜阿含經》卷4記載:【爾時,世尊為婆羅門如應說法,示教利喜,次第為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苦惱之本,出要為樂,廣示眾善、白淨之法。時,婆羅門聞佛所說,心開意解,踊躍歡喜。佛知摩納心意調濡,踊躍歡喜,心無狐疑,堪任法器,為說一法,堪任解悟;如諸佛法,為說四諦:苦、習、盡、道,廣為說已。時,婆羅突邏闍聞佛所說,如白淨氎易受染色,即於坐上,見四真諦,了達諸法;得法真際,度疑彼岸,不隨於他,得無所畏。即從坐起,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已出離。今欲歸依佛法僧寶,盡我形壽為優婆塞,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即於佛所,得不壞信,禮佛歸家。】(《別譯雜阿含經》卷4)經上 如來開示說,當 如來遇到想修學佛法的眾生,不論對方是在家或者是出家、或是三士夫,如來都先為他們說次法;也就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凡是想要修證二乘涅槃甚至大乘諸法實相的人,必須先瞭解布施的因果論、持戒的因果論、修十善業及禪定的因果論;就這樣了知布施、持戒的因果,再聽聞熏習十善業得受生欲界天,聽聞熏習四禪、四空定,得生於色界、無色界天的道理,才能了知生天之論;了知生天之論以後,知道三界的境界相,才能了知出離三界境界的道理,不會再將三界中的境界錯認為是出三界的涅槃境界,這些道理就是解釋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正理。

先有這些基本的正見以後,才有可能信受正真無誤的解脫涅槃正理,方有可能實修而親證二乘涅槃,否則不免落入三界境界而誤以為已經出離三界。佛陀為眾生說明次法以後,確定眾生堪任法器,也就是眾生的種性確定可以承擔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智慧以後,才會開始為眾生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甚至大乘實相法的內涵。眾生因此見了四真諦、了達諸法、得法真際,也就是不只證得解脫道,同時也證得大乘佛法的四聖諦,並且在菩薩道上證得諸法的真實邊際,那就是出生萬法的第八識——阿賴耶識。

所謂「堪任法器」是指能夠修學佛法的眾生。在《大寶積經》卷38中聖教開示:【若諸有情無堪任根、無堪任相,如來如實知無堪任,非法器已,而便捨置;若諸有情有堪任根、有堪任相,如來如實知有堪任,是法器者,即便慇懃鄭重說法令其悟入。】(《大寶積經》卷38)從這段經文可以知道:如來說法攝受眾生時,同時也會觀察眾生是否是可堪任的根器。是否是「法器」,這是 佛陀繼續說法攝受這位眾生的關鍵,如果這位眾生不是法器,佛陀便會捨棄擱置,因為根機、種性是很難改變的一個事實。

例如《解深密經》卷2中聖教開示:【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解深密經》卷2)經中 如來開示說:如果是一向趣向聲聞種性的眾生,雖然蒙諸佛種種的努力,方便教化、教導,最終還是不能讓這個眾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因此,在《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11中聖教開示:【若諸眾生具不堪任非法器根性,如來了知無所堪任非法器已,即當捐棄。若諸眾生有所堪任是法器者,如來即為宣說正法。】(《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11)從經藏經文顯示,世尊攝受眾生的時候,是從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等次法開始循序漸進說起;但是說法的同時,世尊也會觀察眾生是否是法器,是否踊躍歡喜、心無狐疑,再決定是否繼續往解脫道與菩薩道開示,這不僅是我們本師 釋迦世尊如此攝受眾生,乃至十方過去諸佛、現在諸佛也都是如此教導。例如在《增壹阿含經》卷13記載:【時,王將四十億眾,男女圍繞,便詣燈光如來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及四十億眾,各共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如來與父王及四十億眾漸說妙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穢污,漏不淨行,出家為要,獲清淨報。爾時,如來觀眾生意,心性柔和,諸佛如來常所說法:苦、習、盡,道,盡與彼四十億眾廣說其義,即於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時,四十億眾白燈光如來曰:「我等意願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大王當知。」爾時,四十億眾盡得出家學道,即以其日成阿羅漢。】(《增壹阿含經》卷13)從上述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出:諸佛不論是面對哪一位眾生,都先教導對方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也就是布施、持戒、修十善生欲界天的道理理論;然後告訴眾生,五欲有種種許多的過失,是穢污不清淨的,因此要出離五欲、證得禪定,並且以出離三界為首要目標;這說法的過程,是以世界悉檀為主。如來並觀察眾生心性,如果很柔和並且能夠接受,接著才會為對方說苦、集、滅、道等四聖諦之法,讓對方斷我見,成為初果的法眼淨,這是對治悉檀。接著 佛陀再為眾生作三歸依和受持五戒,這是為人悉檀。如來依照著這個次第來攝受眾生,我們也要這樣攝受眾生。

《廣論》三士道的次第,與諸佛如來說法攝受眾生的次第完全不同。諸佛如來接引眾生是從福德門的次法開始,以世界悉檀告訴眾生三界的相貌,以及在三界當中,由最下面的地獄一直往上到色界、無色界,都是因為福德的淺深為關鍵;眾生瞭解世界悉檀的道理,才會願意開始修學的道路,就像我們如果要帶眾生去爬一座高山,如:聖母峰,我們一定要告訴他們聖母峰的基本相貌以及必須克服的重重障礙,如此眾生才有足夠的基本概念來完成這一趟的辛苦旅程。如果未能將世界悉檀鋪陳開來,一開始就要普遍的眾生一路往上爬,相信不會有眾生願意跟隨的。《廣論》的三士道也是如此,宗喀巴在下士道直接要眾生修學念死無常、思惡趣苦,要歸依三寶,要深信業果,殊不知眾生如果不瞭解三界的境界,一定不能夠信受出離三界的道理;驟然要眾生念死無常,眾生根本無法承受佛法的熏習跟教導。眾生的智慧未能相應於布施、持戒、生天的道理,表示眾生在布施、持戒、生天的福德上仍然不具足;此時若是勉強讓眾生熏習念死無常等,下士的眾生必然完全無法相應,他仍然會覺得:因為死亡隨時會到來,所以要及時行樂;對於三界六道的真實存在,仍然有所疑慮。所以眾生無法深信業果,更不可能深信思惡趣苦,當然眾生也就不會有意願來歸依三寶;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眾生在次法上的福德未能具足,無法接受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等出離三界的道理,所以三士道一開始就與眾生的心性以及福德相違背,以三士道作為一個修行人在修行上所必須經歷的次第,顯然是違背了 佛陀的聖教。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