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一線曙光

玄奘菩薩─
釋門千里駒

是偉大的冒險家、旅行家、翻譯家、辯論家、宗教家、哲學家、道德家

、外交家、地理學家;被譽為中國最傑出的留學生。

 

每次閱讀玄奘法師的事跡,都感動的眼淚直流……,閤上書本閉眼沈思,好久好久心中仍低迴不已,而且持續多日念念不忘其人其行;法師真是偉大啊!是釋門千里駒,一切佛教徒的典範;緬懷聖僧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正法的延續,感動之餘,止不住的慚愧……。

一切唯識:「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成唯識論》                           ―ー大唐三藏法師  玄奘菩薩

此次重閱高僧傳,首選「威震五印揚名西域的ー大唐三藏法師」細讀,一來是從小就對奘師西天取經的故事產生興趣,而且已看過數回;二來是 平實導師對 玄奘法師非常敬仰,還在佛龕上與 釋尊、觀世音菩薩一起供奉,這一定有 平實導師特別的觀點;第三是每週聽 平實導師宣說非自內證者唯能猜臆的唯識經論,自然對 玄奘法師忒感親切, 奘師和「正覺」「蕭家班」是同一掛的(法同一味),不認同正覺的法義,也就是否決了 玄奘法師的《八識規矩頌》、《成唯識論》真唯識量……, 佛世尊是不會允許的。

「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三藏聖教序〉唐太宗

奘師隋唐人,生於河南省偃師縣,俗姓陳名褘,小時候凡不是雅正的書籍一概屏絕,不合聖賢矩度的也一律不學,也不好閒蕩街市,一心一意埋頭書冊。十歲時父親去逝,隨二哥陳素(長捷法師)到洛陽的淨土寺,並熟讀《維摩經》、《法華經》。十三歲時破例被錄取出家,法號玄奘(這法名取的真好!玄者言其深遠奧妙,奘者大也;玄奘二字恰況師之智德。)。法師在淨土寺學《涅槃經》及《攝大乘論》前後住了五年,看遍寺裡所有的藏書。後來遍訪名師,學遍當時的大小乘經論,常登堂開講,法席稱盛。其中隨道琛、慧休法師學小乘《成實論》,隨道岳法師研究《俱舍論》,參訪就教於長安當時非常有聲望的僧辨和法常兩位法師,因敏銳的領悟力,一觸即能通曉,受兩位法師讚賞為佛門中的千里駒,名播遐邇。之後又在長安莊嚴寺閱讀以前未見過的佛經,奠下很厚實的佛學根柢。

       在這段遍訪名僧,到處參究法義期間, 奘師覺得由於經論不全,互有出入,無法全面、完整的求取佛法真義;如此實在無法滿足 奘師對法的求知欲,而且為了整合法師間歧異的觀點,及利益更多的學人,遂決定西行取經,當時 奘師只有二十六歲。

奘師準備前往天竺,遂向寓居長安的蕃人學習西域語言及了解西域民情、地理;又因不被太宗皇帝(李世民)批准,所以必須偷渡出境,但唐室新建,戰爭方止,在朝庭嚴守邊防不准百姓出境下,行程即顯得更加的困難重重。這裡需要介紹沿路地理環境惡劣的情形,方能了解路途有多艱難險阻,奘師所下的決心有多麼堅定!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

―― 《磧中作》邊塞詩人‧岑參

古來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是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以西),是絲路的一部分。兩面是大山,中間有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氣候乾燥,冷熱變化劇烈,低溫可至­29.3,高溫42.8,相差72.1,一天有四季,平均晝夜溫差15左右;風沙大,不時有沙塵暴,許多地方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蘭州和河西四郡:武威(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敦煌(瓜州現有世界風庫之稱);東西長1200公里,南北寬約100~ 200公里東起烏峭嶺西至玉門關。好不容易西出玉門關之後還有五座烽火台,派有官兵駐守。經一百里就要通過一個烽火台,冒著被遣回或被射殺的危險。 奘師在敦煌時,因為經過一個多月怎麼也想不出如何避開烽火台的監視,即祈求 阿彌陀佛庇佑,想不到從一位胡人處,得到一匹紅色老馬;雖然既老又瘦,但已隨老胡人來往伊吾國(現在新疆的哈密)十五趟之多,可謂識途老馬;穩健有力,經驗可靠。這讓 奘師憶起在長安即將出發時,曾有一預言家為師占卜說,師將會騎乘一匹赤色老瘦馬西行而去; 奘師的坐騎果然是佛祖的安排。一個人若時時為眾生的利益著想,他在眾生的心田中就佔有一席之地;若問 佛世尊的加持力有多大?依個人的願力與器勢而有不同罷。

奘師與老馬踏上征途,關外一片荒漠茫無邊際,臨行前老胡人好意警示:「西行之路,險惡無比,沙河的阻隔姑且不論,最難的是鬼魅與熱風,遇者無可倖免;就算是徒侶眾多,還常常迷失途逕,何況法師一人獨自前往,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 奘師說:「為了西行取經,即使死在路上,也絕不反悔!」寫到此不禁很感謝 平實導師宣講《瑜伽師地論》,也非常感激 奘師萬里孤征,歷盡磨難,堅持到底取經譯經的恩情。

乘危遠邁,策杖孤征,積雪晨飛,塗間失地,驚沙夕起,空外迷天。

萬里山川,撥煙雲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露而前蹤。  ―― 《西遊記》吳承恩

通過第五烽不久,就是黃沙八百里的莫賀延磧,古稱流沙河。之所以稱流沙河,是因為這一大片黃沙,由於強風吹襲,黃沙不時在荒野上一波一波的翻滾,就像大河裡的滔滔巨浪,一波接著一波的洶湧滾動;而且沙丘隨著強風的吹動,會隨時移轉、變形,人畜都有可能會慘遭活埋。沿路還有骸骨及鬼怪出沒,比之前經過的沙漠更加險惡難行。之前奘師「走著走著忽見前有軍隊數百,都披著皮裘,跨著駝馬,並擎著旌旗,滿身沙磧,乍行乍止,焂忽千變,遠觀尚覺清晰,漸近則漸模糊。初看時以為是賊眾,漸近而滅,乃知全係鬼怪幻化。」此流沙河的妖魅精怪也不少,有時會顯現奇形異類,繞身前後,或樓閣、軍隊、城堡等…。有人說全是海市蜃樓的現象,其實也不盡然全是,在漫無人煙的廣大荒漠中,有鬼魅精怪出現是不足為奇的。(註1

奘師剛走一百多里路時,盛水的皮囊失手滑掉了,想回頭取水,走了十餘里,想到自己的誓言,又旋轡返回,決定「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歸東而生。」走了五天四夜,「夜間則見魑魅之火,爛若繁星;晝間則驚風挾沙,如急雨般刺人,又有乾熱之氣,蒸人欲嘔。」而且滴水未沾,又迷失了方向,暈倒在沙溝裡,命如懸絲,老馬也不支倒在身旁。師「心中默念觀音聖號,不曾捨離」,到了第五夜半甦醒時,頓感通體舒暢。後來又得一水草旺盛的綠洲,人馬可以得到補給;這定是決心毅力感得護法菩薩的庇佑。

歷經千辛萬苦走出流沙河,途經高昌國,國王鞠文泰感受到奘師獨自走那麼遙遠的路,能通過重重險境,即使不是奇蹟,也必定蒙佛菩薩保佑,絕不是普通人可以辦得到,所以十分的敬佩!奘師在此開講《仁王般若經》,停留一個月。後經一些大、小國家,有商旅、強盜、沙漠、冰層、熱海,仍是危險艱難。沿路繼續參訪聖跡,隨學大小乘教義不輟。

「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燄,皎幽閤而恒明。」

―― 〈大唐三藏聖教記〉唐高宗

奘師翻越黑嶺,終於到達天竺,遍處參學大小乘論師,遍習大小乘經論及進行辯論、講學、朝聖、渡眾。其間曾經僅以小乘《婆沙論》法義,即令不解大乘的小乘法匠摩僧迦懾服。向般若羯羅法師請益,以一個月的時間研讀《毗婆沙論》。向僧稱法師請講《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論》、《聲明論》、《大毗婆沙論》。跟毗膩多缽臘婆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又學〈說一切有部〉、〈眾事分毗婆沙〉、受〈經部毗婆沙〉……,師精進好學可見一斑。

後來終於到了天竺極負盛名的那爛陀寺,它是奘師西行學法的目的地,也是當時印度最高的佛教學府,一流的高僧皆聚集於此,每天舉行的講座有一百餘場。寺中僧侶經常有一萬人以上,通解經論二十部的有一千多人;解三十部的有五百餘人;解五十部以上的,連奘師在內僅有十人。其中年高德劭的住持戒賢論師――印度佛學權威,是護法論師的嫡傳弟子,當時已百歲,還為奘師開十五個月的《瑜伽論》講席。在奘師還未抵達那爛陀寺之前,戒賢論師患有退化性的風濕病,常為疾病所苦;就在三年前,夢見菩薩示現勉勵,並預告三年後有中國僧人來請法,指示他傾囊相授,之後賢師的風病就漸漸好轉。

奘師在此聽講《瑜伽論》三遍、《順正理論》一遍、《顯揚聖教論》、《對法論》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論》、《百論》各三遍;其他還有《俱舍》、《婆娑》、《六足》、《阿毗曇》等諸論;兼學《吠陀》、《梵文》等典籍;在寺裡住了五年。

離開那爛陀寺,又走遍東印、西印、南印,歷經四年,不斷參學。在勝軍論師處解《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十二因緣論》、《 莊嚴經論》及瑜伽、因明等疑難,前後兩年。後來又回到那爛陀寺,開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撰寫了《會宗論》三千頌,《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小乘南印度正量部論師般若毬多著的《破大乘論》七百頌。

在曲女城,因為戒日王認為小乘見者眾多,遂為奘師舉辦無遮大會,廣邀十八國的國王及全印度沙門、婆羅門、外道等共集於曲女城,人數之多可謂盛況空前。會中奘師揭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於會場門外,聲明「若《制惡見論》有一字不妥,願立斬首以相謝。」接連十八天無人發論反駁,最後一日,奘師稱揚大乘,使無數人棄小歸大。當時大乘眾稱其為「大乘天」,小乘眾稱其為「解脫天」,名揚全印度。

「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彈。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取經詩》ーー義淨法師。

奘師從長安到王舍城,經過五萬多里,回程的波折艱難不減於西來之時,歷經十七年,終於貞觀十九年回國,共走過一百一十個國家。所載回來的經論、文物、佛像、舍利,要用二十七匹馬負載。先後在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啟建譯場。譯出《大般若經》六百卷二十萬頌,花了兩年譯出《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攝大乘論》等;凡十九年,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總數遠勝鴆摩羅什、真諦、不空諸大師所譯卷數的總和;譯本無論在質或量上都超過各譯家的成就,為中國最偉大的譯經家。並將西遊印度經過,口述而請辯機法師代筆,寫成一部《大唐西域記》,分十二卷,對印度、中亞、南亞各國的歷史、地理、環境、語言、人文、風土、物產、氣候、宗教信仰,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資料,對於缺乏歷史記載的印度是極珍貴的寶藏。

「一切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三藏聖教序〉唐太宗

唐太宗看《瑜伽師地論》時說:「如以儒道九流與之相比,就好像小池與渤海之相懸了;世俗人說三教齊一,實是妄談。」並稱奘師為佛門的領袖。唐高宗也一致的推崇,歌頌佛教「綜括弘遠,奧旨遐深」,大力的帶動了佛教的推行。

唐高宗麟德元年,奘師在玉華寺示寂,享年六十五,現在遺骨存放在長安城外的興教寺和玄奘塔。

部分靈骨供奉在日月潭玄奘寺。(未完待續)

by 正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