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生活中的佛法-布施.jpg

  春姨六十歲,是位億萬富豪,這是其他兄弟姊妹們意料不到的事情。

  春姨兄弟姊妹多,當年父母把她過繼給一位住在新莊的農夫。養父母對春姨很好,給她受良好的教育,唯盼望將來春姨可以找一個願意入贅的先生,可以共同繼承香火。  事與願違,春姨沒有依照養父母的期望,養父母僅給春姨祝福。春姨出嫁沒有婚禮儀式,身上沒有資金,只有兩套換洗的衣服就這樣嫁出門了。

  春姨夫妻為愛打拼,度過一段艱苦期直到生活稍有改善,才鼓起勇氣回家探望養父母;養父母終究是善良敦厚的人,對春姨的疼愛確實是付出真感情地;春姨同樣是重感情懂回饋孝順養父母,為家庭圓滿,春姨侍奉養父母直到他們百年。

  春姨夫妻生意越做越旺,投資回饋也獲巨利;又,未料當年所繼承一大筆養父母當農夫時的貧瘠耕地,竟然在多年後的土地重劃,貧瘠耕地頓成夯地,建商不斷釋出利多給春姨,春姨累積的財富多到可以任意去購買古堡;春姨生活層次位列物欲消費上流社會中。

  春姨除了報答養父母之恩外,同時也會不定期地回鄉探望生父母,開著頂級房車,奉上頂級物資,塞個大紅包孝養生父母,兄弟姊妹人人也都拿到好處,春姨闊手的生活物資消費煞羨了手足們。

  手足們紛紛談論起,為什麼當初父母割愛給人做養子女的不是自己呢?如果自己是當初那位被收養的人,今天的億萬富豪就是自己了!

  是啊!這麼多的假設討論與疑問,手足們在羨慕之餘,還真得問問自己這一世曾否有過布施的行為,因為一般若累世來有經常布施,這一世還是能夠有布施的習慣, 佛陀在以下經中教示:「我們的財富都是從布施中得來的,有捨才有得,而且心態正確的布施,捨一得萬報。」;未曾施捨就想有所得,這是不可能的,人生的際遇不是憑空而來的!

《佛說罪福報應經》卷1:

「佛言:「阿難!施一得萬倍,言不虛也。」

佛時頌曰:

「賢者好布施,天人自扶將,

 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

 今日施善人,其福不可量,

 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
(CBETA, T17, no. 747a, p. 563, a28-b4)
 

但是,有人會反問,若說財富是從布施中得來的,為什麼看到有的有錢人卻吝嗇,有的窮人卻捨得布施;因而難免對布施的因果心生疑惑,關於這一點,提供以下親教師在電視弘法的開示供參: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10/31
菩薩正行(二)第31集
由 正德老師開示:智者布施的心態(七)

這個部分我們先舉一下《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中有一段,來為大家解說。這論裡面這麼講:【以見富人慳惜,貧者能捨,此人起如是心:若實有施者,慳人不應富,何以故?以其先世習慳來久故。復生疑心:此能施主不應貧窮,何以故?以其先世習施來久故。彼人雖生如是邪見,而義不如是。】(《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五)我們先看這一段:就有看見很有錢的人,他對於自己的錢財很愛惜,捨不得拿出來用,捨不得布施給別人;也看到很貧窮的人,可是他卻能夠布施。那這個人就心裡面起這樣的疑心說:「假如說真正有這種布施能夠得這個福報的話,這一位這麼貪慳的人,不應該富有;因為這個貪慳的人,他每一世每一世都在熏習這種貪慳的法,這麼久以來,他不可能布施;他沒有布施,為什麼會富有呢?」在這裡他心中就有疑問,同時他也生起疑心認為說:「這一位能布施的人,不應該這麼貧窮啊!因為他能夠這樣子一直布施,應該是他在過去世就一直經常布施,那經常布施,為什麼他會貧窮呢?」所以他就認為沒有布施能夠受福報這件事情。這樣的想法,雖然有這種邪見,可是卻不是這樣的道理,這為什麼呢?論裡面繼續這樣子講:【問曰:若爾此義云何?答曰:彼人過去雖久習慳,而忽值遇清淨福田,於彼田中少行布施,是故獲得今身富報,以習成性,慳猶不捨。】(《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五)就問到:「要不然是什麼意思啊?為什麼我的這個道理不是呢?」彌勒菩薩就告訴他說:這個人,過去雖然說一世一世的都是很慳吝,熏習成性。有一次剛好遇到一位有德行的,真正的能夠實證解脫法的這種清淨福田,他因為善友的牽引,他說:「好啦!」就跟著去布施;在這個清淨福田中,就稍稍的布施供養。因為這個因緣,所以這一世能夠獲得這樣的財富來受用;因為那個福田是屬於布施者,是福田殊勝嘛!布施者雖然是慳吝,可是受施者,他是福田殊勝,所以他雖然只是一點點布施,也能夠得這樣的財富這個果報。因為過去世他都是慳吝的,都是捨不得拿錢出來用,也捨不得去布施,所以這一世仍然呈現出來:雖然說很有錢,可是還是沒有捨掉他的慳吝的這個習性。

那貧窮能布施又是什麼道理呢?論中繼續這樣講:【貧能施者,此復云何?彼人過去於非福田無信心故;不至心故;為名稱故;為求事故;求尊重故;彼人能施。以是義故不得富報。習施來故,今猶能捨。】(《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五)這裡面告訴我們,這個貧窮的人雖然能夠布施,為什麼呢?為什麼能夠布施,這一世又貧窮呢?因為這個人在過去世,對於三惡道有情、對一般的凡夫、對於凡夫貧窮者,這個可憐的人,這些非福田,心中沒有信心,認為對這些人布施,能夠得到什麼回報嗎?所以他不會布施給他們。如果布施的時候,他又不至心,都不會拿出最好的東西,是拿這個粗糙的,他可能自己不要的東西,拿出來布施;可能是為了名稱,為了讓人家讚歎而布施;或者說為了自己的世間的事情,希望這個有權貴的人能夠幫他,讓他順利進行而去布施;或者說為了讓人家尊重他,而去布施。這些理由去布施,都不是真正能夠讓他的財物去讓眾生得到利益;因為不是讓眾生真正得到利益,所以那個福報就很差。所以雖然這個人,過去世有這種布施的習慣,但是因為布施都是心態不對,所以不能得到財富的果報。因為經常布施,所以這一世,還是能夠有布施的習慣。

所以布施不能只看一時的表相,來判斷布施的因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nitent 的頭像
    penitent

    華嚴聖境故人來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