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網址http://www.tap.org.tw/eletter.html
陳政雄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
轉貼自 http://www.tap.org.tw/eletter/mag053/meditation.html
談唯識學與諮商治療(一)
在臨床工作這麼多年,雖然並沒有投注很多心力在心理治療上,但因為工作對象的緣故,總是多多少少要觸及這一個領域。目前的諮商或治療所採用的理念, 有一部分是以一般心理學的觀點為基礎,另一部分則是以精神分析或分析心理學等深層心理學做為其理論基礎。這其中,又以弗洛伊德所提出來的精神分析,從潛意識的角度來探討人的內在深層動力最為吸引作心理治療的人學習。弗洛伊德將過去的學者專家對心理現象研究的心得,彙整出一套精神分析的學說,提出潛意識的概念,並利用個案報告、臨床敘述及大量治療紀錄,企圖將精神分析建構為一門科學。從二十世紀初到現在,許多國家的治療師仍奮力的在維持這一個古典的傳統,甚至是在全民健保醫療給付並不合理的台灣,在各個領域仍然有許多有心於心理治療的的專業人員,不計辛勞及代價的付出,目的也是要將精神分析架構為現代科學的一環,這種精神實在令人感到欽佩。
雖然從實證的觀點而言,並沒有具體的科學研究可以證實潛意識存在人身上的哪一部位或者是人身上的哪一部分,但心理學界及精神醫學界,對於潛意識的存在及對人的心理情緒的影響,已經不再質疑而相信其確實存在。只是,在人身上這一個隱微難以覺察,卻又影響深遠的心識功能,只能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去了解及研究嗎?弗洛伊德既然是綜合前人的知識經驗而架構出了精神分析,在古往今來的各種學術系統中,除了精神分析之外,是否也存在另外一套學術系統,也在探究人身上的這一個潛藏的心呢?
筆者所學雖然是西方的知識系統,但自小就對中國文化深感興趣,也不斷的接觸相關的事物,其目的是企圖從這中間找尋到一個安身立命的觀點以及探究生命的意義。雖然在大學時代就接觸佛教,但因為福德因緣尚未具足,沒有機會遇到善知識,因此也是自己摸索,對佛法完全是不知不解。之後有很長的一段時 間,因為學業及工作關係,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探究人的內在思維動力及心理運作變化的現象,也在工作中實際遇到許多有心理情緒困擾的個案。雖然目前的治療主流作法是以西方的心理諮商治療理論為主,但在長期的工作經驗中也發覺,這一套助人的理論及技巧,有許多的問題存在,似乎無法根本解決人的煩惱及痛苦。許多個案的狀況,只是在比較好與比較不好或很不好之間擺盪。而這種無法根本解決個案困擾的現實,則逐漸成為我個人的一個煩惱及苦悶,不知道可以從哪裡找到解決的出口。
或許是佛菩薩的慈悲,不忍看我繼續苦惱才讓我在六年前因了某種因緣而又開始接觸及修學佛法。經過多年的薰息,雖然不是很有慧根也不精進,因此對於佛法的精粹所知有限。但也可能是小有福報的緣故才得有因緣進入正法團體修學,在善知識的教導下也因此而建立了不少正確的知見。在對佛教唯識經典中所談論的法義稍有接觸了解後,才驚覺一直以來被佛教界當作佛教心理學的唯識學,其實已經在兩千多年前就系統且詳細的論述過弗洛伊德所研究的這一個隱微而又重要的心識功能,甚至所論及的範圍還涵蓋了對生命現象運作的真實道理。如果能了解唯識的要義並將其運用在心理治療上,應該更能有效的解決現代人的煩惱痛苦(註1)。 因此,個人覺得這一隱藏在佛教唯識方廣經典內的寶藏,如果只是藏諸名山實在是太可惜了,尤其是對於這個年代眾多想學習心理治療以及承受諸多創傷痛苦的人而言,如果也有機會了解佛法所談論的心識現象的深妙性,並依之確實修學實踐,那可真是眾生之福啊!因於上述原因,以及近年來心理治療一直朝向多元化及跨學門的方向在發展,因此才不揣淺陋,試著將這一套堪稱佛教精神分析的唯識學以結合西方心理學實務的方式來加以介紹。但因唯識其實是佛教法義中相當艱深的部份,而筆者畢竟所知有限也未完全通達,因此疏漏謬誤在所難免。若有謬誤之處還請諸方學者大德指正。
從唯識的觀點來看有情眾生(包括人在內),可以粗略的將其分為色法與心法。所謂的色法,是指有形體有質礙的部份,大約是醫學上所說的身體;而心法則是指人的心理、情緒感受及精神功能,在唯識學稱之為心識或心王。對生命的生存而言,色法與心法是互為依存的,就如同電腦的硬體與軟體,缺一不可,否則無法正常運作。如同電腦硬體一般,色法只是一個心識功能展現的平台,真正在影響或決定電腦能產生多大功能的,其實是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也就是我們的心法—八識心王(註2)。腦神經科學所研究的中樞神經系統或神經傳導物質,也都涵蓋在色法的範圍內,因此都只是人的心識功能展現的硬體平台或相關條件,而不是產生心識功能的根源。在這一點上,唯識學與現代醫學的看法,是有差異的(註3)。
唯識將人的心識功能分為三大類合計八種:第一類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第二類是第七末那識,第三類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八個識一起運作合作無間來完成有情眾生的生命存活以及讓有情眾生產生種種的情緒感受及思維想法。八個識中,因為阿賴耶識涉及佛教因果業報及生命輪迴的教義,留待以後再談。其他兩類,則與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息息相關,因此以下就分別來說明。
第一類的心識功能,就是我們的前六識,是與接觸各種外在刺激或內在訊息以及了別這一些刺激訊息有關。前五識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及身體皮膚各種觸覺;第六識就是心理學所談論的意識。這第一類的心識功能,讓有情生命可以在生存的過程中,對外在環境的變化隨時了知而因應;也可以對自己內在的心思或心理情緒的波動,隨時產生了知及感受。這六個心識,可以粗略(前五識)及微細(第六識)的了別五種感官刺激(色聲香味觸五塵)(註4),也可以隨時覺察自己內在的思維、記憶、情緒及感受(法塵)的變化。一個人一般的日常生活,完全離不開這六塵與六識(註5)的互動關係,也由此而構成了食衣住行育樂等種種享受及人類文明的累積。
一般人都認為因為我看到了,我聽到了,我了解了,因此我可以作決定。會將作決定的能力,當作是可以微細了別各種訊息的意識心的功能,但其實並不是如此。唯識學認為,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只負責收集及了別種種資料,這六識具有將資料做粗略分別及微細辨別的能力。了別之後將這一些資料做成判斷,再將其結果交給末那識做最後裁決。舉個看一幅畫的例子來說,當一個人起念去看一幅畫時,意識是與眼識同步運作去了別所看到的那一幅畫的種種訊息。我們的眼識只 能分別青黃赤白等顯色(註6), 也就是說只能了別畫作上的各種各樣的顏色;而意識則負責分別微細的訊息,包括畫框的形狀以及畫作上的各種鳥獸蟲魚、山川草木等個別的形狀之差別的形色、畫 作的種種形象皆是靜止狀態的表色,以及畫作美不美,是那一派畫風以及出自何人之手等表示氣質、優雅等意韻的無表色。不管前六識的功能有多強,終究只能做了別及判斷,是無法作主做決定的,這一點顯然與現代心理學或哲學(例如,我思故我在的觀念)對人的心理功能的看法是有所差異的。
(待續)
1. ↑這 一種過程,其實對佛教徒而言並不陌生,就是一種修行的過程。只是一般人對佛教的理解,幾乎都已經偏差,都認為只是一種相信鬼神崇拜的信仰活動。但事實上, 佛教是諸佛之所教,也就是說是具有宇宙間究竟智慧的覺者,對於生命運作現象所做的教導,其目的就是要讓所的的有情生命都能依循諸佛之所教,然後確實的去實踐,以期所有有情眾生也都能解脫於生死輪迴之苦。
2. ↑八識心王即是八個心識功能,因為其佔生命運作的主導地位,故稱其為心王。這八個識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
3. ↑現代的醫學對腦功能的研究,幾乎是一致的認為人類的意識是由大腦神經細胞及神經傳導物質所共作運作而產生。甚至包括潛意識或集體潛意識,也都是物質大腦的功能之一部分。
4. ↑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及法塵合稱為六塵。
5.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稱六識。合六塵、六識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則為十八界。
6. ↑唯識認為眼識配合意識所能見到的色,計有顯色、形色、表色及無表色。視覺所看到的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稱為顯色;看到的所有事物的形狀稱之為形色;所看到的具有動作變化的訊息稱之為表色;事物本身透過其顏色、形狀以及動作的差別變化所傳遞出來,可以藉由視覺管道而感受到的抽象感覺,例如有無氣質,是否優雅, 美與醜等則稱之為無表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