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長者說:「人來到這個世間,稚兒無知,不知人間疾苦,一旦了解世間後就開始要受苦受難,還未結婚前,仰賴父母生活,不知現實生活的艱難,結婚之後學著成家立業,開始要主持、打點家庭經濟生活,方體會到錢雖然不是萬能,但是没有錢又萬萬不能,每天一睜開眼就是七件人生大事,都是要用momey去換取來的,所以就開始為了賺取錢財、養家活口過著日、夜奔波的日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過著週而復始「憂、悲、苦、惱」的「人間」無奈生活,所以終結來說,生命的本質真是苦啊!」
自從孩提開始,總是不停著聽身邊長者傾訴著生命中的許多辛酸,回想起來因為他們歷經戰後物質匱乏的時代,要用大量的勞力換取生活所須,但是又常常不得溫飽,自然會有生活不易、人生是苦的覺受;但是歷經了參、肆拾年台灣經濟奇蹟後,人們物質生活漸次普遍提升,照理說,大部分人家的物質生活不再匱乏了,為何不少人還是覺得人生的苦惱、世間的煩惱呢?從較易被人們認同的觀點來說,因為人究竟不是物化的生存著,除了一般人認為的感官覺受上的享用物質外,還是須要有某些精神層面的學習與慰藉。
台灣從以前的農業社會,由較崇向儒家倫理道德教育的日子,進而漸受毆風東漸影響循序轉入工商社會型態後,台灣也有了整體的經濟建設,加上國民教育的普及,人民謀生也較容易了,因而逐漸改革也改造了全民的物質生活相貌,尤其到現在的科技時代:從原本大部分的家庭只能圖溫飽的過日子,接觸到一些可使生活便利的新物質呈現在眼前,由於人們間的互相傳染、觀摩總是想像新的物質較好用,所以在生活中也産生了想追求享用新物質的心態;從外相上看來,在慢慢淘汰舊有的物質,改用了新的物品,同時擁有的物用也較以往豐富,似乎人們的物質生活予以改善了,人們由外在物質的簡陋、匱乏所顯示的貧窮轉變為富裕了,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身、心上總是一味地、無止盡地追求物質生活而勞役著自己,真不知除了夠用之外,是否需要為了追求外在物用的改變而過著如此這般忙碌?只是在不知不覺中,隨著外在環境的熏染,人們已默默的潛伏下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失衡的問題了! 這是這幾十年下來普遍經濟較富裕下引發人們貪婪的物慾與種種「速食式」的便利、著墨於外在膚淺生活所致,外表是富裕了,但是內心裏卻比以前的祖、父母輩外相貧窮的生活更是貧窮;又經過這一、兩年來深受國外「高明手腕」拜金主義的玩弄引發全球經濟大風暴,使全球不少人因為不慎錯誤的投資,而失去了原來較為富庶的生活,但是為了過日子,必然要調整自己由原本較奢侈的物質生活進入節儉、樸實的生活,這種違逆己心的物質慾求所産生的求不得苦的感受,如此相應而來的煩惱必然接蹱而至,令人們的痛苦不知如何止息,這些直接、間接、甚或輾轉而來的對人生的苦受真不知從何解決起呢?
綜觀以上,從人們在世間生存著所面臨的種種現實問題以及從內心裏由於「愛、取」而來的人類追求外境的諸多誘惑…等等問題,在人類歷史上始終不停地重演著,這其中是有很多很多可以值得我們去探討的人生問題;從我們聽懂人類的語言開始,常會聽人說,「 來到這個世間,…離開這個世間…」,所以只要身為人,總是離不開誔生在這個世間、與離開這個世間,講來講去總是離不開「世間」兩個字,因而在這個以「人」為主的世界,只要一提到「世間」兩個字,它是離不開「人」,是跟「人」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是否要去較深入地思惟到底「世間」是什麼呢?我們要怎麼理解「世間」呢?即這個「世間」與「人」有著什麼樣密切的關係與關聯呢?即使至親的一家人,每個人所受用的「世間」狀況也都不盡相同,是什麼原因呢?
曾聽聞到,世俗人「七情六慾世間」與佛法所解釋的「五陰世間」的差異性,智者所教導「世間」的深、淺、廣、狹層面涵蓋範圍極多樣化,但是首先惠示初基學佛人要從虛幻的、囊括七情六慾的「五陰世間」相應的諸塵境去了解生命的根源,才能在正確知見的引導下配合其他諸如定力、慧力的熏陶及福報的領航下,因緣成熟時就能由虛相入實相,得到少分的解脫,以解決人類無始以來所面臨的苦惱、煩惱的種種問題;而我們在求學過程中直至現在,從來没有聽過、學過「五陰世間」,只是常聽到稍有生活經驗的人們提到,「不要人心不足蛇吞象,盡量要求自己降低對七情六慾的追求,人們總是想要的很多,但是需要的並不多,所以要做個常懷感恩、容易滿足、知足常樂的人,這些都是我們這種年紀的人,用大半輩子的生命所學來的生活智慧;總之,人活著是要積極向上、向善,但是到頭來會讓人深刻體會到「小富由儉、大富由天,命裏有時終須有,命中没有莫強求」,所以我們只須克勤克儉,安份守己的將本分事做好,不要刻意地、額外地追求太多,如此也就不會給自己施加太多的壓力,也較能不多做比較、隨順的在世間過日子了」;這是生活在這世界上,聰明睿智的長者所給我們的人生告誡,不少人也奉行不渝,但是仍是存著諸多對生命的不解:例如有人到老來、病來時、無人奉養、兒女又爭著要瓜分財産時,深覺人活在「世間」的痛苦與無奈,到底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什麼老是無法跳脫「世間」的種種束縛與迷惑,所以這時應該正是啟發我們該去探討除了物質世間外,是否還有我們所不知的「內心層面的世界」,既然深受人們所敬仰的佛陀---衪是「天上天下無如佛,世間所有我盡見」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至尊,所以深信三寶、深信因果,信根具足,産生信力的人,更應該把握時機,正式入門學習 佛陀的正確智慧,並能將佛智運用於生活中,藉以解決生活中所面對的諸多惱人問題。
惱人的問題,是對於世間現象的無法具足了解所致,以一般我們所接受的世俗教育,教導著我們,人在「世間」生活,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兩種,要生活美滿安逸,就是要淡化「物質生活」,提昇「精神生活」層次,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然而學到些許 佛陀所教導的智慧是說: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是由我們每一個人的身、心世間相應於諸塵境的造作所共同縱横交錯發展出來的,所以現前自己所處的點滴物質、精神世界都是個人過往的身、心造作而來的,一切不離「自作自受」,是謂:「欲知過去世,現在受者是;欲知未來世,現在造者是」;所以不是要去改變外面的環境,而是要從深心裏至誠地利用「世間」來「改變自己」學習 佛陀的智慧──「心淨則國土淨」方是上策。
現在轉貼維摩結經中的片段供參閱:
《維摩詰所說經》卷1〈1 佛國品〉: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
「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CBETA, T14, no. 475, p. 538, c4-29)
佛陀示現世間告訴眾生:「所謂隨其心垢,則國土垢。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