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 恩師說,弘法初期他只講「法」,較少講「次法」,後來發現到,如果要在「法」上有所親證,一定要在「次法」的福德上「圓滿」才能達到相對應「法」的親證,所以現在在上課時, 恩師總不忘苦口婆心地叮嚀我們,「次法」的重要性不亞於「法」,甚至要有「次法」的條件圓滿才能如實彰顯出「法」的實證功德出來;若單單只有「法」的修學,而沒有「次法」的修學,是不可能在「法」上有所成就的;若次法的條件尚未具備而先理解了「法」,那些聽來整理來的「法」終究只是知識、常識而非實證,也就缺乏實證的功德,所以不能忽視「次法」的修學,是引生自己對「法」實證上面的趣向行,若沒有次法上面的修習成績,而希望在「法」上有所取證,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每一個「法」的成就,必然有相對應的「次法」的福德修集圓滿,這樣才能水道渠成圓滿「法」的親證而有如實如理的智慧了知。
 

至於什麼是「法」,什麼是「次法」,在家人如何修學圓滿「次法」,以達到對於「法」的實證,在《雜阿含經》中,曾有佛弟子請示佛陀:
《雜阿含經》卷33: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在家清白,乃至盡壽,歸依三寶,為優婆塞,證知我!」
摩訶男白佛:「世尊!云何為滿足一切優婆塞事?」
佛告摩訶男:「若優婆塞有信無戒,是則不具,當勤方便,具足淨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習布施,令其具足滿。信、戒、施滿,不能隨時往詣沙門,聽受正法,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塔寺,見諸沙門,不一心聽受正法,是不具足。信、戒、施、聞修習滿足,聞已不持,是不具足;以不具足故,精勤方便,隨時往詣沙門,專心聽法,聞則能持。不能觀察諸法深義,是不具足;不具足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聞則能持,持已,觀察甚深妙義,而不隨順知法次法向,是則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信、戒、施、聞,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摩訶男!是名滿足一切種優婆塞事。」』(CBETA, T02, no. 99, p. 237, a1-20)
所謂優婆塞是說在家的修行者而言,以上所引《雜阿含經》中說明,在家人如何隨順向於「法與次法」。
一、在次法上:
1、要具足修習對於三寶的正信,深信因果──信 佛陀所說的八識論,而不是採信一般人普遍信受「邪見」的「常見」與「斷見」。
「常見」-以「意識為常住不滅法」的常見,錯以為人死後,二十年後還是一條好漢,同樣有這個意識心會再讓我能夠見、聞、覺、知,而自以為這個意識心是絕對永遠的存在不滅,而不知此世這個意識心,是在投胎後就斷滅不見了,來世是另一個全新的意識心,所以我們才會有隔陰之迷啊!
「斷見」-認為人死後,一了百了,自以為世間一切都沒有真實法,當緣盡時就什麼都沒有了的「空無斷見論」。
而眾生會落於「常見」與「斷見」的原因,歸根究底就是對於 佛沒有真實的信受,對於 佛所傳授的法界根源沒有真實的接受,所以是對於三寶的正信尚未具足,是信位尚未滿足緣故。

2.受持清淨戒律、精勤方便圓滿布施:
這是屬於修集福德部分,其他還包括有孝順父母,敬事師長,供養教化的上師(但絕對不是供養教男女邪淫法的密宗上師),行十善業,護持正法,救護眾生遠離邪見趨向法與次法。

3. 敬信佛、法、僧三寶:
禮敬佛法僧,歸依佛法僧;護持僧寶所說的了義法並受持諸法深義;由於要受持正法,當然不可歸依修習男女雙身法的藏密,因為藏密自認為他們的上師高於 佛陀的證量,所以藏密多了歸依一個「金剛上師」變成四歸依,自認為金剛上師比 佛陀還殊勝,已經高慢於 佛陀,而且成佛了竟然還有佛慢,殊不知 佛陀是一切習氣都已斷除無餘的無上師,顯然藏密自創附佛外道的佛法,所以他們不是真正 佛陀所傳授的 佛教,所傳的法也都不是佛法中可以令人解脫的解脫道與佛菩提二主要道,藏密所傳都是集一切妄想大成所施設的非佛說的非佛法。
所以,佛弟子要歸依的是正信的三寶。
4. 受學真善知識(勝義聲聞僧、勝義菩薩僧):
真善知識,是指勝義僧,至於勝義僧是什麼?敬請看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4 有依行品〉的說明:
「有四種僧。何等為四?
一者勝義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啞羊僧,四者無慚愧僧。
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
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
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云何名世俗僧?謂剃鬚髮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別解脫戒,是名世俗僧。」
(CBETA, T13, no. 411, p. 749, c5-15)
所以簡而言之,勝義僧是說有實修實證得聖果者,是不分示現在家相或出家相者。 
 

「次法」的修學即是行菩薩道福德的累積,恩師曾譬喻福德猶如汪洋的大海水,只有深邃廣闊盈滿的大海水,才能讓智慧的船隻優游自在的航行,可見「次法」的福德是讓「法」予以增上的推手,顯見福德的累積是多麼的重要!尤其是想要進入正法修學,若是福德資糧不夠,重重障礙在所難免;即便已進入正法修學,若是福德不足,仍有許多遮障,想要明心開悟誠非易事;乃至明心後想求見性、進入初地……每一個階段都必須具備相對應應有的福德資糧。
福德的累積包括三福淨業的實修,努力護持正法,消除習氣性障,定的本身也是一種福德。三福淨業的實修恩師在《禪-悟前與悟後》已多所著墨,至於培植福德廣結善緣所應做之事為: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行十善業,行財施法施無畏施。在孝養父母上,末學除了每個月用薪水的五分之一奉養雙親,每次外出必定帶點可口的點心讓老人家歡喜;除此之外晨昏定省、噓寒問暖、順從親意都是為人子女所應作,更重要的是有了貼心的奉養,要勸父母誦經念佛就容易多了,常把恩師說過的法語簡單帶入生活中為其講述,過年時或浴佛節先為二老準備好紅包,再帶老人家到大溪祖師堂散散心,那麼禮佛供養布施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恩師和親教師都是我們的法身慧命父母,此恩浩蕩難報,恩師的最大心願就是救護眾生回歸 世尊的八識論正法,記得有一次上課時 恩師說:「不管做什麼,我只要讓 佛歡喜,只要 佛高興我就開心。」所以我也要讓 佛和恩師開心!恩師說要努力發口袋書,我就儘量想辦法開闢許多可以擺放結緣書的地點,並且利用星期二早上到市場,星期六早上到車站發結緣書。每次出門前,我都會祈求 觀世音菩薩加持,並且保佑祖母和父親平安。發結緣書的時候我會向每一個人說:「阿彌陀佛!祝您福慧增長!」拿書的人很開心,沒拿的人也很高興。我希望大家都能種下一顆顆的菩提種子。我更感謝菩薩的慈悲護佑,讓一百歲的老祖母和八十歲的父親都還能健康自在的種青菜,這樣我才能多護持正法,否則我真的會分身乏術。我的手提袋經常放著口袋書,只要有外出,例如買早點、到郵局、醫院、等公車、上美容院……便隨手拿出書來和大家結緣,我真的很少想到恩師說的攝受眾生即是攝受佛土,只覺得這麼多眾生被誤導很可憐,一定要儘量想辦法救護眾生!而且這麼好的正法一定要廣為流通,所以我都發得很開心,即便有人不拿書也不須起煩惱,這是他的因緣尚未具足,所以希望大家都努力發結緣書。我也會常常買一些恩師的局版書和朋友結緣,順道放幾本在結緣書的定點,這樣不但可以讓恩師的書長期在書局上架,更可利益有緣!
除了發放結緣書,其它如打掃講堂、參加助念、校對、金錢護持、參加大悲懺、寫文章法布施……等,都要主動積極參與,時時想著如何為眾生為正法努力付出?如何救護眾生?恩師說當我們福德夠了,自己不急 佛比我們還急,自己不想悟 佛也會幫我們悟,只要自己條件夠了,自然水到渠成,自己該如何提昇,自然有因緣出現。
在金錢的護持上,因為我們的結緣書大量流通,正法的威德力勢如破竹,每一次的大悲懺法會人數暴增,台北的三個講堂已不敷使用,目前已增購第四講堂,到講堂聽聞正法的人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成長數度之快速,所以要大家共同發心來護持,雖然我只是個小小的公務員,每個月僅能以薪水的五分之一來護持正法,萬把塊對有錢人或許不算什麼,但是我看到許多正覺的師兄姊都是省吃儉用,護持正法卻毫不吝惜令人感動。親教師曾說過一句話,在護持正法上要抱著「本來無我,捨我其誰」的心當仁不讓,所以期許自己做個小小的螺絲釘,能夠適得其所!

 
二、在法的修學上:
 在佛法的修學上,務必要依止完整的理論架構,在正確的八識論理論架構下,配合所建立的正確方向,修學正知見,次第依道次安排循序轉進,自然可以實證三乘菩提,若依止錯誤的理論六識論、依止錯誤的方向,終其一生也無法建立起正確的修學方向,方向就是知見,依不同的知見修行將産生不同的結果,六識論的知見會誤導眾生走入邪見「無根本因」的路上,如此的「無因論」修學偏差而枉修一世必然無所成就。

關於「法」的知見的除了多看恩師和親教師的書以外,每週二一定要到講堂聆聽 恩師講經說法,因為有無量無邊聞所未聞的勝妙法義等著我們修學,而且大善知識難值難逢,更要把握這不可思議的因緣。若是時間許可,一定要參加正覺同修會的禪淨雙修班,在禪淨班二年半的課程裡,親教師會不厭其煩地把修行的次第為我們一一詳解,可以快速的提昇學佛的正知正見,小參時親教師還為我們解答種種修行上的疑難雜症;福德因緣具足時有機會明心開悟,乃至見性,從此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從這一世開始悅意俢行,世世行菩薩道廣利眾生。
不論是修學聲聞解脫道的法,或者是上求下化利益人們的菩薩道的法,實證時都一樣要「法」與「次法」兼備,「法」與「次法」缺一不可。大家進入佛門以後,都希望修行能有成績,而成績就是我們能有能力親證到「法」;可是在準備證「法」之前,得要先具足「次法」;「次法」若是不具足,就無法得到「法」。

普賢十大願王有偈云:「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行,以普賢行悟菩提。」願以此偈供養一切有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