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提道之宗通與說通(上)4/4-「說通」必須觀察眾生五種不同種性而說


 

接下來說「說通」。以宗門的法教導學人成佛之道,也就是幫助學人建立佛法的正知見,未來能夠明心見性乃至成佛。但是說通必須觀察眾生的根性而說,因為眾生的種性有五種: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如果有眾生來修學佛法,則先告訴他「施論、戒論、升天之論」,如果眾生聽了喜歡,則是人天種性人。

如果眾生想要更勝妙的法,則告訴他聲聞法。也就是告訴他:聲聞是以四聖諦為主旨,以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以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進而觀察蘊處界,了知蘊處界虛妄以後,將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三縛結斷除,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將我所、我所執斷盡,可以入無餘涅槃。也就是說,阿羅漢斷了見惑、思惑,可以入無餘涅槃。如果眾生聽了喜歡,則是聲聞種性人。

如果眾生想要更勝妙的法,則告訴他緣覺法。緣覺法則是要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先從十因緣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往上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結果知道有個入胎識,這個入胎識能夠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長,這個入胎識就是 世尊所說的「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由於不能再超過祂,所以只好順推回來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接著,再從十二因緣觀察,從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從何而來?思惟的結果,是因為有這個識。這個識是過去世的六識,而有現在世的名色出現;過去世的六識的出現,是因為過去世造作了種種善行、惡行,而有過去世的識陰六識出現。會有過去世種種善行、惡行出現,是因為有無明的關係。知道無明以後,已經推究到頂,無法再超過,因此順推回來檢驗,完全正確無誤。因此緣覺知道十因緣的「識」,是指入胎識;十二因緣的「識」,是指過去世的識陰六識。然而緣覺也是觀察蘊處界虛妄,他知道有個識,這個識在哪裏,他不知道!但因為緣覺觀察蘊處界虛妄以後,如同阿羅漢一樣入無餘涅槃。如果眾生聽了喜歡,則是緣覺種性人。

如果想要更勝妙的法,則告訴他菩薩法。也就要告訴他大乘見道明心見性的法,要行菩薩六度萬行,在六住位熏習五陰十八界虛妄,現觀能取、所取空;並告訴他有一個真心,五陰十八界及萬法都是從祂出生,這也是唯識學所說「現前立少物,謂唯識性」,這也是禪宗祖師所證悟的標的;因此,菩薩而轉入到七住,並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參禪,於因緣成熟時,明心見性,圓滿七住位轉入八住;於十住位眼見佛性,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為止,完成第一大無量數劫,於初地開始修道種智,以及開始斷除習氣種子隨眠,進入第二大阿僧祇劫,一直到七地滿心為止,完成第二大無量數劫;於八地開始,進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一直到成佛為止,才完成第三大無量數劫。所以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與智慧,才能夠成就佛菩提道。

可是,坦特羅佛教卻教導眾生在男女邪淫當中,於性高潮快樂的覺受遍全身,觀之為無形無相,說之為「樂空雙運」、「樂空不二」,就是即身成就「報身佛」了。這樣的說法完全違背 佛說!因為 佛告訴我們,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不斷的修集福德及智慧,才能成辦。由此可知:坦特羅佛教的即身成佛的說法非常荒唐!

最後做個總結:佛菩提道與解脫道有共與不共的地方。共的地方則是三乘菩薩同觀蘊處界虛妄;不共的地方,菩薩除了能夠親證二乘人所證的無餘涅槃、有餘涅槃以外,還親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以及發起了般若智慧,這不是二乘人所知的境界。所以佛菩提道主要的關鍵,在於明心見性,它是外門修六度萬行、內門修六度萬行的主要關鍵,這也是佛菩提所謂的宗通。然後,以宗通的法教導學人,未來能夠明心見性,乃至能夠成就佛道,這就是說通。然而說通要觀察眾生的根性而說,才不會違背 佛的開示,才不會虧損如來、虧損法事。能夠這樣,才是說法通達的人,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nite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